一九九几年东北国企下岗潮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9-10 17:48
阅读量:
2

以鞍钢为例,90年代鞍钢冗员问题严重,生产效率极其低下,这种企业如果不垮,国家就要垮了。

在生产部门以外,鞍钢还有医院学校以及其他下属企业,甚至还有公安局。

非主营业务很大程度上吸走了鞍钢的利润,长期依靠输血。

鞍钢一直没有完成技术升级,生产部门技术落后,产能低下,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企业办社会,最后的结果是企业垮了,社会跟着没了。


我一直觉得,是国企主动给职工提供福利,不断扩张,最后把自己拖入泥潭。

最近和一些东北人聊了,得出一个新结论:当时的企业必须自己办社会。

好几位东北人都说,当时自己或者父母辈上学,如果想在地方上学,就必须要交一大笔钱,有些地区甚至是天文数字,动辄几千上万,普通家庭不可能负担得起。

没有国企学校,职工就只能去找领导,让国企出这笔钱。

有位朋友说,他的小学是70年代建的,九年一贯制,规模极小,只提供给他家那个工厂的职工子弟,国企领导还说“自己办学校比给地方钱要便宜”。

90年代这个小学自然也垮了,地方不要,国企办不起,制造出许多麻烦。


根本原因是,国企统收统支,利润全部上交,不给地方纳税,地方自然不想为国企提供基础建设。

再具体到东北,当时很多城市就是依托国企建立,甚至有些县城早期和国企是一套班子,国企的一把手就是县委书记,后来才分开。

国企的体量实在太大,甚至比地方更富裕,更强势,地方上的基建根本没法给国企用。

地方上配套不能用,国企只能自己建配套,利润又统收统支,就更有动力把钱放在职工福利上。

你是领导,你愿意把钱花在职工的医院学校上,还是愿意上交?

产品?产品不重要,反正统购统销。


你可以看不起七八十年代的技术,但你不能看不起七八十年代人的智商。

当时的人也不傻,他们也会选择当下最优解。

一旦统购统销没了,其他地区优质廉价商品占领市场,想要改进技术,已经没有资金积累了。

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可是制度也没让这些大国企留下资金积累,账面上的钱都上交了,要升级技术就等上级拨款。

只要统购统销,企业就没动力改进产品质量,没动力降低成本,没动力提高效率。

一旦上级发现,这种拨款毫无意义可言,不再为国企输血,把拨款改为贷款,国企立马就把银行击穿了。

要保银行,保财政,国企就得垮,连带着国企办的社会一起垮。

这就是大下岗了。


在大下岗之前,国企其实已经摇摇欲坠了,整个问题早在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但当时一切都还能维持,没有人愿意去动这个还能继续运营的体系。

直到问题越来越大,变成房间里的大象,最后房间都要垮了,才不得不去解决。

早一点干预,早一点改制,改革也会有阵痛,但不至于造成这么大的问题。

但早20年出手,一定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甚至很多工人自己就不同意。


有人说东北下岗是不养懒汉,这个说法不太贴切。

谁不懒?可以休息,谁愿意干活?我也是懒汉。

好的制度下,懒汉可以是王进喜,坏的制度下,孔繁森也得躺平。

如果制度上就鼓励懒汉,就别怪大家都是懒汉。


有一位朋友,父母都是吉林四平人,在当时家庭条件很不错,父母也都对四平很有感情。

但俩人80年代大学一毕业,立马就来江苏了。

朋友的父亲这些年甚至说:“将来我回老家养老,死也得死在老家,落叶归根。”

但朋友之前有个项目要去吉林市,一待两三年,父亲就极力反对:“当心以后调不回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