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有人劝退汉语言文学专业?

发布时间:
2024-06-21 11:24
阅读量:
350

我只劝退一种人:有文学创作天分的人。

从就业角度看,不论是走科研路读硕博进高校研究所,还是打算考公、考教师编,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中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你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天分、兴趣、能力,并且想要在文学创作上能持续走下去,那么目前国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适合你。

一个最直观证据就是,现在市面上叫得出名号的作家,几乎没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南派三叔是电子商务专业、唐家三少是法律专业、墨香铜臭是金融系,刘慈欣是水利专业、爱潜水的乌贼计算机专业……

而且,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流行一句很政治正确的话“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

其实,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有文学创作天赋和热情的学生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毕业后(本硕博)大多失去了创作热情和能力,最终沦为才华平庸之辈。

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造就了一场大型的现代版伤仲永,如果我说极端一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把有文学创作天分的人骗进去,毁了,再扔出来。

其毁人机制的关键在于:对于“创作者思维”的摧毁

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创作者会站在“我”的立场上,以其敏锐的情感和思维与世间万物交接,汲取周围的一切,以作为自己创作的方法和素材。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有意识积累词汇、叙事手法、主题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凡所经历的一切人和事,都可化为自身创作养料。

这便是“创造者思维”,它异常强大,会让你如造物主般,汲取素材,以语言为媒介去创造一个世界,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让人保持开放心态,提高学习的效率,乃至由于拥有模拟造物主的更高视角,于世俗中行走,却不溺于尘世,生命不会太过滞重,人也更能够从人生的不幸中走出来。

我举个例子,很多人研究何以苏东坡能够一生几次被贬仍能乐观旷达。

其实一个关键在于苏东坡是一个诗人,他是创作者,拥有创作者思维,这一方面能让他于尘世保持一种超然的状态,可以从更高视角观照、审视、乃至玩味痛苦,就像他临终前所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创作者思维的体现,

另一方面,语言是有能量的,一旦将语言脱口而出,他便一定程度受它的控制。当苏东坡生命中无数个瞬间的豪放洒脱,凝聚在了诗词中,而诗词又会加固这种豪放洒脱的情绪。也就是说,当苏东坡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些句子的时候,它们也会给苏东坡以力量,他会因之更加开阔、洒落、强大。

创作者思维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思维,甚至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天然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它甚至也是你毕业工作时所需要的一种思维。

但是,但是,但是,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在不知不觉中摧毁了这种创造者思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追随者”式的思维。于是,我们由造物主,降格为世界的分析者,乃至降格为仆从。

我知道,很多人读到这里肯定不服气,觉得身边很多中文系的还是很有才华,能写个诗啥的,但是绝大部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是无法用他们所谓的才华变现的,他们要么是活跃在大学和中小学课堂上,要么是在格子间修改作者或领导的稿件。

从上来看,他们的研究成果没有现实价值,从下来看,他们甚至没有创作一篇对人有价值的作品的能力。当然,在这个专业,只有极少数自我意识强的有天赋者不被改变,但这类人如果不读汉语言文学,靠着自己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作,他们的水平一定比现在要高很多。

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如何去摧毁这种“创造者思维”?

有几个要点:

1.心态上:“甘为诗骚之奴仆”。读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一直在强调要多读书,同时在讲课时会不自觉地将某个作家、诗人捧上神坛,似乎现代人只配给他们下跪,这会导致学生们越来越自卑胆怯,觉得天下好句皆被前人写尽,于是便沉溺于读书之中,而不愿意自己动手写作。

2.行为模式:“止于分析”。创作者思维的第一步是感知和分析外在的一切,然后再将之融化为自身的创作素材,这需要分析,但不能止于分析。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则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文本分析上,长此以往,则荒废了自己的创造思维。

3.舆论:“暗示你的创作肤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里老师们会说,我们专业不培养作家,不欢迎文青,是板凳须坐十年冷,某些好学生也会时不时地说,“好作品看多了,自己就不想写了”,他们会明里暗里地表达你的写作是肤浅的,无法媲美经典,还不如不写。这会给有创作热情但自我意识并不强大的人造成自我怀疑,进而放弃写作。

再有创作热情和天赋的人,经过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打磨”,都不免失了光华,折损才气。

评论区的某些人,好好看看自己贫乏的想象力和混乱的思维,不要自欺欺人了,行么?

所以,如果你是喜欢文学,喜欢创作,甚至希望未来能吃创作这碗饭,那你千万别报汉语言文学专业,你可以报考,医学、法学、电力、物理、金融……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报汉语言文学专业。

那里,将会你的梦死之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