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关于吃的描写让人垂涎欲滴?

发布时间:
2024-08-06 01:03
阅读量:
49

生活回忆录《山居杂忆》,作者是杭州百年富商“高半城”高家的大小姐,算民国版薛宝钗。

杭州人吃饭,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知现在怎么变成了美食荒漠。

鱼:

他从菜场拣来鲜活的大青鱼——但不可太大,否则肉就会太老——对剖、去骨;再将整块鱼钉在板上,用刀轻轻把鱼肉自上而下刮下来,做成鱼酱……做好的鱼圆可以浸在汤钵中,随时取出食用。吃时,只须把鱼圆跟火腿片、笋片和葱结放在鸡汤或肉汤中汆一下,不可久煮,否则就会变老。鱼圆色白如玉,嫩得不能用筷子夹,只能用汤匙舀之,入口即化,鲜美无比。

肉:

所谓“太极图”,就是羊的后腿肉。煮得半熟时先把骨去掉,用线扎紧,再煮;煮熟后一片片横切,每一片都成圆形,而且看起来都有像太极图一样的图案。羊肉还要用新鲜荷叶包好才卖给顾客,吃时一打开荷叶包,即闻到荷叶的清香而无羊臊气

咸:

件儿肉是一种方形、色如琥珀的肉,看上去珠光宝气;味与咸肉略同,但又不太咸,却有一股杏仁香,而且肥而不腻,风味独绝,真是色香味俱佳,别家无法仿制。

甜:

梅子上市时,我们用一只瓷缸,把梅子切成块,放入瓷缸内,一层白糖,一层紫酥叶,一层茭白片,装满一瓷缸,然后用丝绵包在缸上面,放在太阳里晒一个月左右,缸内的梅子就变成碧绿,茭白则变成雪白,而紫苏却变成血红,真是又好吃又好看。这种糖食名叫“梅舌儿”。清朝大诗人龚定庵也是杭州人。在他的《己亥杂诗》(1839)中特别提到“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为虎爪尖”,就是指的“梅舌儿”。可见由来已久。

花木入饭的时令菜:

春天,玉兰花开了,我们把花瓣采下,涂上甜面粉糊,放入油锅内炸,既香又甜,另有风味。

每年立夏,我家必采山上乌饭叶,用淘箩在盆水中搓出黑色汁水,然后把糯米泡入这水中。次晨,米成乌蓝色,用此水蒸出糯米饭,香而韧,与寻常的白糯米饭不同。

这位民国版薛宝钗大小姐,抽中封建女性所有幸运签,属于买10回彩票10回一等奖的好命。

家道昌盛,父母双全,有兄有弟,都非常珍爱她。

父亲给她请了家教读书识字。

嫁妆36抬,极为丰裕,仅仅桂花糖一项,有九万六千颗,吃了二十多年,大小姐的孩子们都没吃完。

14岁订婚,18岁出嫁,专门有3个绣娘给她绣嫁妆。

夫家没有公婆,只有丈夫的老祖母,老祖母宽厚和蔼,从没为难她。

丈夫是个斯文的学生,经常带她出门看电影逛公园,老祖母从来不禁止,大小姐的母亲都羡慕她好命。

有儿有女,没有败家犯罪的。

新中国后来的运动中受了几年苦,但她弟弟在美国,把她全家陆续搬运出国。

晚年就住在澳大利亚的红叶山庄,养花看报,在儿子的孝敬下写这《山居杂忆》。

但大小姐的悲哀也在这封建好命上

她生于民国1918年,封建社会早已是被抛弃的老版本。

同期家里有点钱的女孩,如杨步伟、冰心、林徽因、杨苡……都进学校、拿文凭,甚至出国留学,后来也闯下自己的事业。

但大小姐的父亲认为,女孩进学校只能学谈恋爱,败坏家风,所以禁止她上学,只请个家教在家学点旧学。

而大小姐的兄弟被他送入学校,学习医学和化学。

讽刺的是,她父亲不是没有“女人也要上学”的意识,反而是这一理念的受益人。

大小姐的曾祖母,是当地的女活动家,早在清末,就筹办过女学,又力排众议,送孙子(即大小姐的父亲)出国留学,开眼看世界。

而她的曾孙女大小姐,却终身没有学历,没接触新知识。

时代风起云涌,海量的机会砸给知识分子,但大小姐一个也没法抓住,只好当了一生的家庭主妇。她在《山居杂忆》中屡屡引为遗憾。

一代版本一代神。

大小姐手拿1.0封建版本的完美好命,却毕竟活在2.0时代变革新版本里,终身只能当个遗憾落幕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