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内手机最新销量,国产安卓机、苹果、华为在高端三分天下?

发布时间:
2024-06-25 16:15
阅读量:
69

1~23周大概就是5个多月,可以视作半年。这种短时间跨度的销量变化可以反映一些趋势,但一个品牌的势能变化还是得看一整年,甚至连续数年的销量表现。

至于说「4—6K」价位档的高端机型,确实有了一些松动。此前除了H之外的其他国产品牌智能手机,主力出货价位档一直都是2000~3000元为主,再往上就颇为吃力。

两年前有朋友私下讨论过「其他品牌到底还有没有进入高端的机会」,普遍的观点都比较悲观。基本认为智能手机的窗口期已过,剩下的就是维持现状。当时的情况看上去也吻合这个观点:芯片、屏幕、影像等主要硬件都大同小异,系统和软件功能也趋同。

比起技术的差距,更坚不可破的壁垒是人心。「高端手机选国外品牌」这个概念已经占领了用户心智,而且用户自己建立了一套看似自洽的逻辑:某品牌虽然贵一点,但他可以多用很多年,这么一算还是划算的。

中国人的骨子里最不缺的就是坚韧和永怀希望,所以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即便手机市场看似已经固化,但没有任何市场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有些变化来得快,有的慢一点。

智能手机的高端份额,也不可能是永远属于特定品牌的铁板一块。按照「功到自然成」的逻辑,过去打不进高端市场,只是量变还没有累积到质变,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和市场路径有不足。现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呈现出「三分天下」的态势,原因也很简单:方向正确+持续进攻。

再简单说说5月vivo能登顶的缘由:

vivo在5月密集发布了三款产品:X100s,X100 Ultra和S19,其中X100 Ultra的综合素质表现,特别是超强影像力为vivo拉抬了很大的声量。紧接着在「618大促」,影像、游戏、轻薄、折叠……完整的产品覆盖发挥了作用。

目前vivo在4K+价位档的主力是X100和X100s,曲屏和直屏双覆盖。vivo对子品牌iQOO的调整也比较成功,重心倾斜给Neo系列更符合游戏用户的购买预期值,所以线上市场也提升明显。很多中学生购机时,都是指定家长要iQOO。

当然,6K+市场,vivo及其他品牌都还要继续努力。大家不必现在就说行还是不行,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未来的变量还很大,步步为营才是正解。

高端化到底有什么红利?

「高端化」无疑是国产手机阵营最大的集体执念,没有之一。

造芯片、堆影像、优化系统……把在中低端市场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眼皮都不眨地花在了高端产品的研发上,这到底有意义吗?如果真有意义,那这个意义有多大,在何方?

简单来说:高端化事关一个手机品牌的未来生存空间。

做高端可能会因投入巨大入不敷出而凉凉,但不做高端一定会被淘汰——在这样的前提下,你会倾向哪边?

功能机时代的很多品牌,为什么在智能手机时代被淘汰,最后只剩下五六个品牌,根本原因就是智能手机高集成度、高技术含量的特性,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

这两个密集型都指向了同样的一个东西——钱:日常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确保产品技术的领先性。而到了「荒年」,利润所构建起来的现金流则是过冬的棉袄,御寒保暖,确保企业不失温。

那不做高端化,不重资产投入研发行不行?

当然行,但那就意味着中国手机产业本质上还是回到了「世界工厂」的初始角色,各大手机品牌并不是科技公司,还是挣一点「组装费」来维持温饱的电子厂。你当然可以举例说某台资企业也是组装厂,不也活得挺好。但你们恐怕忽略了另一面,这个企业的唯一竞争手段就是追逐劳动力成本的最低化,其竞争能力和技术无关,与找寻低成本生产方法的「嗅觉」有关。

国产品牌里有安心做低端市场的,但那真是依靠对上、下游每一个环节的精打细算在走钢丝。主要用户市场锁定全球收入水平最低的地区,单机净利润不到20元,全靠海量来维持利润规模。利润微薄到品牌自己成了「独角兽」,其他任何品牌都不愿意,也不敢进来和他们竞争。

这种极致超低价的产品策略,单纯从盈利来说没问题。但如此一来,别说求发展,就是本土市场也是只能拱手相让给国外品牌。因为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发展,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产品。

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阶段之后,对品牌经营健康度的考核指标已经不再是销售台数(谁也无法抵挡总量下滑的大势),而是销售总额和单机利润。销售总额和单机利润最后又都汇集到了同一个点——高端机型才能贡献这两个指标。

网上有一个经典论调:鼓吹国产品牌高端化就是品牌方的「精神股东」,与消费者的利益立场相违背。

刚刚过去的「618」可算是结结实实地给这些人上了一课,如果没有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的不断扩大,哪有国外品牌的「降价亲民」。大幅度降价的原因就只有一个——恐惧,再高高在上这块蛋糕就要保不住了。

高端化红利的小总结:

  • 提升产业竞争力,从生产车间变成科研大楼。
  • 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市场竞争越充分,用户得利越多。

国产手机的高端化难在哪里?

国内手机的高端市场部分,除了公认的唯二品牌之外,其他家都还在努力中。

这到底是市场空间太小,生存空间无法扩容?还是综合门槛过高、历史沉淀有先后,让其他品牌冲顶非常吃力?

我更倾向于后者。

即使在经历持续数年的下行后,2023年国内的智能手机总量依旧有2.89亿台,占全球市场的约1/4,这在消费电子行业可不是一个小数。而且某高端品牌在均价不便宜的前提下,一度冲到了国内市占率第一,一家拿走的利润更是占据了全行业的70%。

以上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这个市场足够大,高端产品也还有空间,唯一的条件就是其他品牌要具备挤进去的能力。

那如何才能挤得进去呢?

有人说要有自己的芯片,有人说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有人说硬件还不够好……以上的说法都对,但都很局限,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聚焦在了某一个细分的短板上,却忽略了无法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浑身都是短板。

如果这部分展开来说,真的是内容太多,我们在此尽量精简表达。

国产品牌无法突破高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 技术能力薄弱,研发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加上国外品牌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导致差距无法缩小。
  • 供应链的不成熟,关键元器件总是面临被上游选择,甚至怠慢的窘境。
  • 战略不坚定,几乎每一个国产品牌都经历过「入门—尝试高端—失败灰心—不甘心—再次尝试高端」这样的起起伏伏。

以上这些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说厂商不努力,而是大环境会限制你的诸多理想。比如研发投入的背后,事关企业的盈利规模和现金储备。供应链的薄弱,牵扯到国内先进电子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我们老家有句话叫做「钱是人的胆」,体现在国产手机冲击高端化的犹豫这里,非常贴切。家底不够厚,一旦失败了就难免心生恐惧。再环顾四周,发现诸多条件都不成熟,更是萌生退意。
但搞事业这件事本身,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高端化只需要勒紧裤腰带奋斗一两年,做上一两代产品就能成功,那高端品牌的地盘内早就人满为患。


国产品牌这次为何能突破4K门槛

万事万物的变化,最奇妙的就是交汇点的出现总是那么的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国产手机品牌们最先想清楚的一件事,就是要卷影像。最近几年来各家都先后联名了不同的传统光学品牌,最终呈现的影像风格和用户风评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得到了用户的公认:国产手机的拍照能力大幅提升了。

这种提升程度有多大呢?过去用户提到某国外品牌,总是会自动为其镀上一层「自然、真实」的金,但连续几代的横测都证实了如今国产手机才是「自然、真实」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且在暗光、逆光、远距离等多种极端场景下,国产手机们更努力,效果提升每一代都是巨大飞跃。

相比之下,国外品牌现在最后的一道防线就是「视频拍摄能力」了,这就关系到了国产手机的另外一个痛点——供应链。

拿钱买不到好产品和好服务,这确实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活人怎么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既然声量最大的供应商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傲娇模样,选择第二名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思路一换,世界就打开了。从芯片到屏幕到Sensor等等,国产手机品牌纷纷开始寻找第二种可能性。迫切想要上位的上游厂商都有着强烈想要提升的意愿和行动力,对终端厂商的合作热忱及服务意识更为明确。根据终端的产品需求,将很多技术的研发和改良前置到立项阶段就启动,而不是做好了一个成品,好不好你都得买。

其中最为经典的合作个案,当然是「天玑调校看蓝厂」。联发科从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一直处于被动追赶的角色中。从与vivo达成合作共识后,双方都积极投入资源,在X100 Pro搭载天玑9300后,直接口碑反转。

同时市场反响也非常好,X100系列首销时,成绩最好的省份比上一代提升十几倍,vivo的市场一线市场人员也非常兴奋地表示:过去首销都是标准版最多,这是第一次Pro版比标准版的量更大。


媒体对这一代产品最高的评价是什么?是认为X100 Ultra也完全可以搭载天玑芯片,没必要再换来换去。

这一个风评变化证明了以下两点:

  • 用户及媒体都已经日趋成熟,不再被「唯芯片定高端」的论调绑架。
  • 好产品胜过千万营销,用户通过体验自然会修正对产品和品牌的成见。

这两年国产手机品牌的高端化奋斗之路,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很多时候我甚至都觉得下一代他们可能又要停摆了。但我比较意外的是,至今没有看到任何品牌有战略中断的迹象,反而都表现出越战越勇的气势。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战略坚定」的这问题点。每一次的失败当然让人懊恼,但失败之后的复盘是无比宝贵的财富。色彩还原稳定性不好,那就逐个环节修正。长焦画质不好,那就一代一代从软硬件各层面来提升。

这两年我觉得厂商们最大的变化是更愿意倾听用户的意见,同时耐性好了很多。你用户吐槽我什么,我就通过固件更新或是在下一代升级改善。

用户当然是有感知的,特别是在面对另外一边所谓高端品牌的傲慢,两相对比之下,更是加速了高端用户群体的松动和转移。

国外品牌的定价从前几年就一直持续攀升,标准版的64G版本首发定价就定在了6000元以上。最近一代虽然把起跳内存升级到128G,价格调低到5999元,但同时又玩起了标准版和Pro版分别使用新旧两代芯片的「骚操作」。所以很多死忠粉也忍不住吐槽:就是要逼着大家都买Pro版呗。

用户也是在成长的,他们比较了如今的国产手机和国外品牌,发现国产手机的流畅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而且拍照也更好看,还有快充和强信号这些感知明显的「痛点解决方案」。

时间进入2024年,我还发现各家手机的软件工程体系越发勤力了。过去是发布之后,几乎就是一个版本系统用到下一代新品发布。现在各家旗舰的系统版本几乎是月月有更新,甚至一月两更。对这样的变化我举双手投赞成票,好产品就是要持续打磨才能让用户口碑不断提升。

对比之下,某系统一直以来被高度神化的四五年依旧丝滑流畅,其实不过是一些粉丝的自欺欺人罢了。前几天帮一个朋友克隆换机,旧手机不仅无法支持最新的一键换机,而且每按一下的响应时间好几秒,我确实有点绷不住了。

手机不是传世的宝贝疙瘩,越是古董越值钱。每一年甚至每半年都会有很多新的技术进来。在事实面前,部分用户心里很难再无动于衷,曾经持续十年培育起来的品牌信仰也开始出现裂痕,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当国产手机4~6K价位档都在增长时,除了原有的中端用户消费升级,剩下的就是从国外品牌那里挖存量了。这一幕就好像如今的汽车消费市场,BBA的老车主纷纷逃离,选择了国产新能源品牌。

高端手机市场又何尝不是如此,过去我们打不进去是人家足够强,我们自己不太行。但如今我们日夜兼程,奋起直追,差距依然还有,却越来越小。但我们有质价比的优势,有服务的优势,足以弥补暂时的技术差距。

中国科技业需要更多的愚公移山

智能手机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产业,从问世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当国外品牌在大洋彼岸的加州开始研发影像、系统、芯片等核心尖端科技时,地处太平洋西岸另一个湾区的国产品牌们,还在工业园区的厂房里灯火通明解决生产难题。大家的起点不同,环境不同,自然就会在第一个赛段的表现存在落差。

但在这种落差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激励。正视差距,积极学习,才是追赶先进品牌和技术的唯一正确解题方式。老祖宗留给了我们许多的英雄浪漫主义故事,比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面对看似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可怕的不是遥遥无期,而是过早放弃。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如果高端化是一座大山,那只要一代接一代产品持续迭代进步,终有破门而入的那一历史性时刻到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