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京东向各媒体发出「关于京东杨笠话题的撤稿函」?

发布时间:
2024-10-27 22:31
阅读量:
3

公众对京东的所有攻击加起来,对京东企业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比不上京东自己的公关部门千分之一,京东要想改善自己的企业形象,当务之急不是去捂公众的嘴,而是解散自己的公关部门。

目前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当一家企业出现舆情事件和公关危机的时候,该企业的公关部门往往不仅不能起到灭火阻燃,减少损失的作用,反而屡屡处在激化矛盾,火上浇油的一线,每一次都在给自家企业增加而非减少损失。

公关部门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形象的负资产,如果中国企业把自己的公关部门集体解散,那么中国企业的形象能有根本性改善。

换言之,中国企业正在花钱雇一群人夜以继日的破坏自己的社会形象。

这种情况不是一家企业两家企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中国企业的普遍现象,中国企业总是能在公关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能。

问题的根子出在中国企业的公关部门不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而是面向企业领导的,其职能不是安抚公众,缓和舆论,而是让领导满意,让老板身心舒畅。当公关危机发生后,他们做出来的公关方案也不是以社会认可为导向,而是为了让领导认可,为了让领导同意实施,方便他们交差了事。

这种底层逻辑上的不同,导致了中国企业事实上不具备公关能力。

因为企业领导在发生公关危机后,永远会倾向于用捂嘴,否认,甩锅来解决问题。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是他们的立场和身份注定的,在他们看来,公关危机是影响企业业务的一个干扰因素,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公关危机能够迅速消失,不影响业务的继续展开。

因此,在面临公关危机时,相较于解决问题,他们更倾向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相较于治好疾病,他们更倾向于消除症状,相较于承担责任,他们更倾向于推卸责任,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公众不再追究他们的责任,同时迅速忘掉这件事,还要尽可能少花钱,最好不花钱。

但站在公众的视角则完全相反,公众的诉求和企业领导的期望几乎处处相悖。在公关危机发生时,公众首先希望知情权获得保障,事件本身不遮挡不掩盖,公众最不希望的就是自己被蒙在鼓里,其次,公众对追责非常重视,希望看到当事人完整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且公众希望看到解决问题时直击根源,一劳永逸,永不复发,最忌讳敷衍了事,最后,公众不在乎你的业务是不是因此受影响,这关公众屁事。

企业领导的诉求和公众诉求的全然相悖,导致了一切围绕领导诉求制定的公关方案不仅无法满足公众的要求,反而还处处在撩拨公众的敏感神经,几乎可以说是专门和公众对着干。

这也就导致了公关部门越是围绕领导诉求制定公关方案,公众就越不满,越是服务于企业领导的诉求,舆论就越愤怒,公关危机就越严重。

这就是中国企业公关工作的死结,企业领导满意,群众就不满意,企业领导越满意,群众越不满意。

而搞笑之处在于,企业领导的诉求往往未必符合企业的利益,因为领导只想让事情尽快过去,但很多事情就算过去了,只要问题不解决,企业的利益还是无法得到保障,因为企业终究是要面向公众的,很多时候企业只有让公众爽了,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但如果你只是让事情过去了,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公众还是不爽,那么企业的利益就还是无法得到保障。

说穿了,这还是那个中国近代以来经常遇到的根本问题——是保中国还是保大清。

而遗憾的是,公关部门每一次都选择了保大清,每一次都忘了,自己要面向的是公众,自己的受众是公众。

于是,中国企业的公关能力日益退化,终于烂到了今天这个骇人听闻的地步。

这就是典型的认知水平低下,思想配得上苦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