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这么有钱,为什么要趟美国大选这个浑水?对他有哪些好处?

发布时间:
2024-10-24 19:32
阅读量:
1

我从小学开始打篮球,那年乔丹复出,掀起了一波篮球狂潮。

最开始不会打,跟着人家会打的大孩子跑龙套。

抢了篮板第一时间就得传给人家,然后看着人家单打得分。

当时特别羡慕,觉得那才是乔丹的方式,梦想着有一天那个拿球单干的是自己。

就这么打了一年。

因为天天在球场泡着,外加有个体院篮球系大哥没事就喜欢指手画脚,给我纠正动作,基本功打得还算扎实,球技也突飞猛进。

很快在学校就扬名立万,没有初中生的场子,我就能横着走。

就这么一直打到初中。

初中校队教练田径出身,据说之所以篮球队让他带,是因为校长觉着他练跳远的能蹦,适合打篮球。

但这位教练是真的只会蹦,170的个头,立定跳远3米多。

可篮球一窍不通。

不过好在他还能看出来谁厉害,所以队里唯一战术就是所有人把球给我。

就这么打了3年,战绩可想而知,一胜难求。

虽然输球了不爽,但在场上无限开火,4个服务1个还是挺开心。

等到高中情况又不一样,好多能打的,而且人高马大,我就排不上号了。

但还是喜欢打球,最后生磨硬泡才算进去校队,吊在队尾训练。

后来分组对抗打了几次,教练就让我改打控卫了。

可乔丹是分卫呀,而且实际上更像是小前,我从小学他,只会持球攻,从来不传球,哪会打控卫?

私下里壮着胆子跟教练提,说还想打分卫。

教练撇了我一眼,反问我,就你这身体素质还挑位置?

看到我眼神明显暗下去,也不知道怎么又动了恻隐之心,转而告诉我,打球最终还是靠脑子的,你应该庆幸自己有个好脑子。

当时并没听懂,但好歹受到点重视,还是坚持下去了。

就这么打到高二,逐渐进了主力名单。

等高三老队员离队,我坐稳了核心,很多时候教练不来,就是我带队训练。

分组对抗,我在场下看着替补控卫打,中锋呼哧呼哧跑来跑去,出了空位他也不给球。

很快中锋就懒得动了,连带其他人也开始疲沓,被对面连着得分。

实在看不下去,响哨吹停了比赛,让他们围过来,我就问控卫,你没发现你的队员都不跑了吗?

看着他一脸纯真的惊讶,我才发现,原来人与人的感知能力相差这么大,他甚至没发现场上气氛有变化。

那一刻才明白教练那句话,打球最终还是要靠脑子的。

等上了大学,我已经沉浸在控卫的位置不能自拔。

不管带着什么队友,输赢不论,至少我能让他们打得舒服,每个人发挥潜力,输了也不遗憾。

这也成了我打球最大的乐趣。

再后来出国,学校组织打留学生联赛,我招集了一个全华班。

其中有个绝对强点,但同时也有几个自以为是的刺头,稀释了球权,强点发挥不出来,越打越没劲。

没办法,我只能把球队拆成两队,几个刺头放在1队,强点放在2队,但两队独立报名参赛。

给强点配置了4个辅助,包括我自己,终于让他找到了节奏,最后有惊无险夺冠。

回国后工作,创业,年纪逐渐大了,体力下降,膝盖出问题,跟腱也断了,场上拼不过年轻人。

于是当起了公司队的教练。

带着他们训练,安排战术,协调队员关系。

虽然有时看着他们打手也痒痒,但相比在场上挥汗如雨,场下运筹帷幄却别有一番趣味。

再后来带着一支球队玩也腻了,又想组织个俱乐部,像欧美那样运作个分级联赛,几代人都在一个俱乐部里面打球。

不过这玩得有点大,同志尚需努力。

说到底,商场跟球场没什么区别。

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注定把创业当作篮球来打。

最初没有球权时,一心想着单干得分。

等单干打腻了,发现助攻得分才更有趣。

比赛打多了,又发现当教练运筹帷幄有意思。

教练当多了,发现当球队经理分配资源,处理关系有意思。

有了球队也不满足,还想运作联盟。

品味不断提高,总要追求更极致的体验。

创业同理。

最初想赚点钱衣食无忧。

后来发现能让周围人都赚到钱,自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钱不愁了,终于可以追求理想了,这时候的兴趣点变成了协调资源。

创建了一个商业帝国又会想,能不能创造一个理想天国?

这是一个人必然要经历的成长过程,只不过每个人达到的阶段不同。

拿不到球的人永远想象不到,居然有人不想得分而喜欢助攻,更想象不到当教练、球队经理、联盟创始人的乐趣。

同时,这种机制也为人类社会筛选出领导者,毕竟在某些方面成功的人,在另一方面更容易成功。

尤其所谓资本主义,是以“资”为本。

谁资本玩得好,谁自然就应该成为资本主义的领袖。

听起来天经地义?

应该说,确实要比看爹的封建社会筛选效率高得多。

那么剩下的问题是,通过篮球筛选出来是篮球高手,通过资本筛选出来的是什么?

是资本高手。

篮球高手眼里只有球,资本高手眼里只有资本,那谁来关注“人”呢?

如何才能从“资本”变为“人本”?

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咱们聊聊。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你,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