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凌晨四点半辅导孩子作业,情绪崩溃到脑干出血去世。什么什么导致女子如此焦虑?

发布时间:
2024-10-09 13:33
阅读量:
14

我尝试用脑科学对这位妈妈进行分析。

首先,凌晨四点半是大部分人熟睡的时候,她却把孩子叫起来辅导作业,可以推断出以下信息:

1.孩子前一天晚上没有完成作业。

2.或许是老师已经打了电话,又或者她询问了孩子,这个作业第二天要交。

3.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在睡觉前无法完成作业,这个时候很晚了,妈妈让孩子先睡觉,第二天早点起来再继续做。

4.妈妈因为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内心焦虑,因而无法睡着。

所有这些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妈妈因为焦虑情绪,无法进入正常睡眠状态,因而选择在4点半叫孩子起来辅导作业。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提到了,熬夜行为会导致大脑得不到休息,大脑无法清理清醒时候产生的垃圾,也无法分泌使人平静下来的血清素和催产素,这会让大脑对压力更敏感。也就是熬夜会让焦虑感加倍放大,让人更加暴躁。更容易失去理智,心智也会暂时退回到早期的状态,同时,熬夜会让大脑调节血压和心跳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因而这位妈妈是在无法入睡之后,压力爆棚,无法再忍受焦虑的状态下,选择叫醒孩子起来辅导作业,这种状态就像一个在超市无法忍耐父母不满足ta的孩子的行为,ta会做的是什么呢?

打滚撒泼,而不是静下心听父母的解释和安慰。

对,此时的这位妈妈,心智退回到孩童时代了。我的需求必须马上立刻即时满足我。不然我就会像孩子一样打滚撒泼哭闹,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我的情绪。

因此标题中“妈妈凌晨四点半辅导孩子作业”这个行为,就带有很浓的精神病症的意味。

这里的精神病症,不是大众所理解的精神病,它指的是,普通人因为各种原因(酒精、熬夜、某些药物、毒素、压力、焦虑等),干扰了大脑正常功能所表现出来的类似精神病人的状态,当干扰因素消失之后又恢复正常状态。

回到主题,凌晨四点半,焦虑感爆棚的妈妈,叫醒孩子,孩子估计还打着哈欠,睡眼惺忪一脸懵的状态,但此时妈妈已经等不及了,命令式的要求孩子坐好,翻开书本开始辅导。

此时两个脑袋,一个因为熬夜加焦虑,无法保持理智化思考的状态,一个刚刚睡醒,大脑不清醒,处于怠速热车的状态。

父母们可以扪心自问,这样的状态,学习效率高吗?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不用我再阐述了,肯定是一个大声吼上手打孩子,一个缩在角落瑟瑟发抖。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好了,脑科学理论分析完了,接下来到精神分析。

这位妈妈如此焦虑并且做事风风火火,一刻也等不了,其实这样的情绪和行为并不好。

精神分析有个防御机制叫投射性认同,它的大概意思是,你对家人重复说的内容,最终会成为对方的习惯或人格特征。

举个例子:

妈妈老是说孩子懒,并把这些指责的话挂在嘴边,最后,孩子就真的以为自己是个懒人,并丧失了改变的动力。

我本来有能力自己做好,但你命令我去做,那就不是我想要做的了,而是你想让我做。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你的意志的延伸,为了保持我的边界感,我只能选择不做去反抗你对我的侵害。

很不可思议,对吧?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在职场上经常被老板批评,你无论再怎么努力,老板还是认为你可以再加把劲,让他换个大平层或换个嫂子,你会怎么样?

躺平呗!摆烂呗!

道理其实一样。

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很原始,但使用频率非常高。

同样的,妈妈的焦虑感也能通过这个防御机制传导到孩子身上。内化固着在孩子的人格里,成为ta的一部分。这部分占比越大,孩子成长过程中、长大后会越习惯性的、自动化的用焦虑思维去处理问题和看待这个世界。因为ta在妈妈的行为里得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外面的世界是不安全的,而我是如此的弱小,弱小到仅仅一次作业没有写完或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能影响我的整个人生。

当ta带着这样扭曲的认知长大后,ta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唯唯诺诺畏手畏脚。因为ta已经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是低价值或没有价值的人。这种认知还会让ta在遇到好的机遇的时候不敢争取,其他人侵犯自己边界的时候也不会反抗。

更糟糕的是,ta遇到问题会倾向于看到事物不好的那一面,习惯性的用灾难化思维去看待问题本身,习惯性的穷思竭虑通盘考虑工作中和任务中发生的的所有可能性,这会让ta形成完美型人格,没有考虑清楚之前绝对不会主动开始。一旦开始就要做到最好。这种习惯会消耗ta大量的意志力,因为ta往往是因为恐惧而不得不开始工作,ta既要与内心的焦虑感、恐惧感作斗争,维持人格不崩溃,又要承受与其他人一样的工作量。ta是极度内耗的。

这样的人要么不出问题,出了问题那必定是大问题。因为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用完的时候。也很容易有各种各样的肠胃问题和睡眠问题。

那,怎么避免以上的问题发生呢?

答案就是“60分父母”

60分父母指的是,父母不要凡事要求完美,不要用一种焦虑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焦虑本来就是完美型人格的一种外在的表现。不要为了“孩子的路走得顺一些”,就去当“割草机”父母。也不能不管孩子当“直升机”父母。

以上分析很大一部分来自曾奇峰老师的视频内容,推荐原视频《过渡性客体和60分妈妈》

“太用力的人生注定走不远”

以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