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看书的习惯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
二十多岁那会,我花了整整两年,一遍遍地啃了整本《资治通鉴》。后来,我还把《毛选》啃了几遍,再加上邓公的一些著作。看了这一堆经典巨著和伟人之作,我得承认,确实能从这些书里找到各种灵感。别说什么夸张的话,这几本书里,想要找的东西几乎都能找到。年轻人多读历史,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挺有帮助的。
记住,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些人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在消耗体力,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比如,我有个朋友专挑《明史》看,把明朝276年的历史,每年每月发生的事,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他们的成长经历,怎么攀爬到权力巅峰,通通了若指掌。
读了那么多历史书,总结出一个道理,历史都是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而从中能总结出人性、抉择、命运,还有历史背景。最后,你会发现古往今来的人物都是一个套路,一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
你也能从中推演出,你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未来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你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如果你行不了万里路,至少要阅人无数。想要提升自己,那就多读几本书吧。碎片化的阅读除了浪费时间,基本没啥真正改变的。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我喜欢和那些常年看书的人聊天。大家都有独立的思想,碰撞出火花,互相有所收获。
至于那些一看书就头疼的人,我只是不停地往外输出我的知识和思想。大家都一言不发,盯着我看,这感觉真不好。口袋里空空,脑袋也空空,这就是最可悲的。
其实我一直怀疑读书的意义。曾经有段时间,我每天至少花1小时看书,有时候一天能看个3~4小时。我一直相信读书会让我的生活变得美好,让我越来越强大。
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发现,我读书好像是为了逃避社交、逃避生活。通过读书,我麻痹自己,生活却依旧没变好,问题仍然存在。
曾听过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如果读书耽误了正事,那么读书就是玩物丧志。读的书越多,看过了解国大量的人间百态后,反而越觉得孤独,好像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后来,我试着不再读书……
渐渐地,我发现社交软件上对读书的评价高得离谱。好像读书是一种高级的爱好。
那些喜欢看书的人被捧得高高的,如果没有培养读书的兴趣,好像成了一种罪过。但我真的怀疑读书真的能改变人生吗?
在低谷的那几个月里,我看了近20本经典小说,夹杂了一些心理学和沟通学。每天被书中的知识包围,无休止地剖析自己,过着说不出口的日子。
后来,我跳出来了。在当今世界,我越来越相信,出去看看世界、多经历人和事远比读书更能直击人的心灵。
其实,读书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媒体把读书的价值炒得太高,而我现在觉得没必要神化读书的人。就像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的,虽然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但终究得不了智慧。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去生活、去经历,然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书当作辅助工具。
看专业书有一种安全感,谋生立足于专业更有底气。再去看史哲文,读书应该是不断补充自己思想与观念的途径,而非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下面给大家罗列几本我喜欢的书,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
1.《毛泽东思想》:学习毛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需死记硬背。仔细领悟打土豪、分田地、睡地主小姨子的背后深刻哲
学原理和思想内涵。
2.《明朝那些事儿》: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作就是说话,说话有趣的人写的东西也有趣。你会说话,就会写作,写的文字越接近你平时说的话,你的文字就越有趣。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3.《沧浪之水》:剥去生活的外衣,裸露地呈现,读完之后领悟社会生存的法则,所谓的道德与正义,远不如孩子的奶粉尿布钱实在。
4.杂志《商界》:需要系统研究,里面的赚钱思维和对社会各阶层的分析相当透彻。如果只想做生意或者经商,只看这本杂志足矣。
5.《余秋雨文集》:我比较喜欢读他的书,没事儿时漫不经心地看几页。余秋雨对人性(历史)的解读,文化色彩浓厚,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常识和文学修养,读他的书会觉得很累……
6.《周易》:我看的是白话文,读起来很有意思。在顿悟中,很多历史人物,就是通过《周易》掌握了驾驭人与自然的艺术。万经之首,万经之源,不可不察,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懂得人自然会懂。
7.《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口气读完的震撼之作,所有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入门必读之书,无需多言。
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博学的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相信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是持续阅读者!
公众号【心之明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