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像是外文音译?

发布时间:
2024-09-11 15:15
阅读量:
5

本来就是。

类似夫差、勾践这种人名,是属于比较明显的音译。而一些音译的地名则非常隐蔽。典型如被作为东亚古典文明“人间天堂”代表的两座城市:苏州的“苏”,杭州的“杭”

“苏”来源于“姑苏”,而“杭”来源于“余杭”。“余杭”、“姑苏”在当时都是类似“伦敦”、“巴黎”这样的音译,来源于百越土著。吴语区有很多这种地名,比如:会稽、无锡、诸暨、上虞、余姚、余暨(萧山)、乌伤(义乌)、乌程(湖州)、句容句章(宁波)、姑蔑(衢州)……

上古的华夏地名一般是“齐尾式”的,如“马陵”、“兰陵”,通名在后。而百越地名一般是“齐头式”的,常见地名如:姑苏,姑蔑,余杭,余姚,余暨,乌伤,乌程,句容,句章,都是这种结构,“姑”、“余”之类都是表示“XX之地”的地名前缀。

而根据郑张尚芳老先生的研究,“姑苏”的上古音对应泰文(壮侗语最古老的拼音文字)之“姑kra(地块前缀)-苏saa(称心满意)”,意思是满意称心的地方。而"余杭"的上古音对应泰文则是余la(地)-杭gang(搁浅)”,搁浅之地,倒是有“舍舟登陆”的意思了。不过后世汉化日久,余杭被解释为“禹航”之讹,倒也是穿凿附会了。

类似的以汉语字面意思附会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乌伤”被附会为“颜乌孝心葬父,乌鸦衔泥筑坟”,后世更是根据这个附会的意思,将“乌伤”改名为更雅的“义乌”;无锡被附会为“没有锡矿”,以至于王莽把无锡改名“有锡”;会稽被附会为“大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

实际上,上古时期人们是知道很多地名是古代越人的语言汉译的结果。比如《越绝书》(成书在汉代)有言“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去县三十五里”。但后来逐渐被淡忘,中古时期尤甚。

但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清代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指出“盖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句吴也。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无得而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