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小说和史书中的权谋大多是「一锤子买卖」,而现在的权谋小说则是「俄罗斯套娃」?

发布时间:
2024-09-11 14:04
阅读量:
3

因为真实的权力斗争没那么多花里胡哨。认为政治家一天天一脸老谋深算地坐在家里筹划阴谋的,全都是东宫娘娘烙大饼式的想象。

真实的权力斗争,史书里有一篇现成的研究材料:《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记通常被人诟病文学性大于史学性,就是说千八百年前的事儿描述得太生动了,谁说了什么话都记得清清楚楚,反而让人怀疑真实性;但这篇记述的是汉武帝当朝的事情,是太史公及其父辈亲见亲历的,可以说保真。

相关方向的创作者,我真诚建议认真拆解研究一下这篇文章,非常有益,也非常有意思。

史记可读性非常强,这篇文章记述脉络清晰,人物性格生动、形象鲜明,信息量贼大,非常精彩,扩写成一部十万字左右的中篇不成问题。

【几个人物】

三大权力中枢: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汉武帝的妈王太后;皇帝本人,汉景帝/汉武帝。

三个主要人物:窦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窦婴;王太后的同母弟弟武安侯田蚡;莽撞人·猛男·搅屎棍·灌夫。

其他人:滑不留手韩安国;以及全篇唯一的世俗意义上的善良好人、和稀泥者、籍福。

看完这篇,你就发现这几个人撕逼,跟同一个村的你表叔和你二舅打架比起来,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可这这就是真正的最高的权力斗争,刺刀见红,最终没人善终。

【历史跟小说的不同】

1、阵营问题

小说为了读者理解方便,一般会给你划分好阵营,一个人是哪边的人非常清晰,就算是搞无间道,他也会有一个真正的阵营归属,都给你整得明明白白。

其实真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比如魏其侯窦婴,他姓窦就是窦太后的人了吗?他两次被罢免都是窦太后出的手。可要说他跟窦太后不是一伙,他起复当丞相也是窦太后的推荐。

说白了,窦太后并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她更像是个当惯了大家长的平凡老太太。你姓窦是我家的人没错,该用你还是得用你,但你就算是自己人也得哄我高兴,你惹老太太不高兴,自己人不自己人的,说干你就干你。

魏其侯非常明白这一点,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站窦太后的队,很敏锐地直接抱紧皇权的大腿(指汉景帝),在窦太后和汉景帝的母子冲突中,他一直坚定地站在景帝一边,这直接给他带来了煊赫一时的权势。到了武帝朝,他还想这么干,但同样是外戚,表叔叔就比不过亲舅舅。窦太后一死,魏其侯立即失势。那么就是说,就算他终其一生跟窦太后对着干、不钻窦太后的队伍,可他的权力来源,归根结底因为他姓窦。

最后魏其武安因为灌夫的事情矛盾爆发,魏其侯因而被囚禁斩首,其原因武帝说得很明白,并不是说武安侯占理,“特为太后故耳“,只是因为看亲妈王太后的面子。最终他还是死于后台没拼过。

这种微妙的关系,在通俗文学作品里极难表述清楚;如果写清楚,就要牺牲大量的阅读体验,换句话说就是难懂、不爽。


2、利益冲突

魏其武安二人的矛盾冲突,掰开揉碎一看,实在是太low了,low到我不好意思写:

【灌夫是魏其侯的基友】

武安侯头一天跟灌夫随口一说“明天我们一起去魏其侯府上坐坐啊”,第二天直接忘记,睡到中午;可魏其侯当真了,跟老婆一大早起来忙活半天,左等右等没人来。猛男灌夫觉得好没面子,去把武安侯揪过来,几人一起喝了酒,灌夫想想还是觉得好气啊,一晚上说话很难听,没给武安侯好脸色;

武安侯看上魏其侯城南一块田,魏其侯不给他;

灌夫在武安侯婚宴上耍酒疯,怼天怼地,武安侯非常愤怒,把人抓起来了。

……

最终矛盾爆发,闹到御前,魏其武安当堂廷辩,直接撕下脸皮,互揭老底。最终武安侯获胜,我前面说过,不是因为他占理或者他手段高明,纯粹因为他的后台是武帝亲妈,而且还活着。

这撕得太低级了,我的天呐。当时整个大汉朝皇帝以下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咋看起来就这么没出息呢?

表面上看,好像都是因为灌夫这头活驴太不懂事,到处惹祸得罪人,连累了窦婴。可不论文学史学,我们都要发掘人性。

窦婴和灌夫为啥这么好?他为啥跟这个活驴做基友?

魏其侯窦婴的根本权力来源是家族,直接权力来源,是在景帝一朝时临危受命出任大将军平定七国之乱立下的战功。

灌夫也是这样的。他家是颍川一带的世家大族,他本人在平定七国之乱时表现英勇,立下不世之功。

两人都是景帝一朝的旧臣,武帝一朝新贵(武安侯)崛起,两人失势,两个失意人在一起抱团取暖,这就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我觉得他俩是有真感情的,不是纯利益同盟,不是酒肉朋友。要不窦婴被灌夫连累得自己快死了都没有抛弃人家,哪儿有这样的酒肉朋友,麻烦介绍给我。

小说可万万不敢这么写,魏其侯怎么说大小也应该是个boss,最后被莽夫基友连累死了,我觉得这种情节是在找骂。

再看武安侯。武安侯田蚡不是旧贵族,起点比较低。在他姐姐不是皇后、他外甥没当太子的时候,魏其侯权势滔天,他在魏其侯家里做门客,“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侄”,像晚辈一样地给魏其侯侍酒。这个人是比较骄横的,得势之后很是奢靡铺张,那么这种人在形势倒转之后,对待之前跪着服侍过的魏其侯,他是什么心态?

这种人设小说里倒是可以写,只不过反派气息过于外露,只配做个初级boss。


3.大势

大势非常清晰,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里只容得下一个外戚,魏其侯你后台倒了过气了又不肯去死,真叫我武安侯难办。

魏其侯死前有一个细节,他被囚禁了,感觉自己怕是药丸,就拿出了保命道具——景帝遗诏,大意就是如果我儿子要杀你,你拿出这个来保你一命。可这遗诏送到宫里,发现宫里没有这份遗诏的存档。那你这就是伪造的,是矫诏,本来还不一定要死的,这下是必须得死了。保命道具成了催命符。

这份诏书为什么在宫里没有存档,小说家可以生发出很多阴谋论。但不论事实如何,我觉得这是个绝妙的隐喻。窦婴的直接死因是景帝遗诏的失效,根本死因是景帝朝旧臣势力的失势。这就是他不识时务的地方,如果景帝一死,甚或窦太后一死,他立即放权隐退,可保晚年富贵,也可得善终。

汉武帝一代雄主,年纪轻轻登临大位,他要抓权,就借舅舅的刀去清除景帝旧臣,所以他初期对武安侯非常放任,连人事任免权都给他一部分;魏其侯一倒,武帝位置坐稳,反手就调转枪头,开始搞武安侯。幸而田蚡死得比较及时,所以倒霉的是他儿子,下一任武安侯。

按小说的套路,魏其侯绝对是比武安侯更高级的boss,武安侯就一小人得势嘛,他凭什么比魏其侯后死?

但这就是大势,不是一两个阴谋就能逆转得过来的,套娃套成千层饼也没用。


【彩蛋】

本传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全都形象鲜明,是非常好的人设。

魏其侯是有能力的权臣,能打仗、会站队、重情义,只不过恋权,该退不退;

武安侯是比较初级的反派形象,小人得势;

灌夫,出身行伍的莽夫,可称为灌怼怼;

窦太后,没什么政治头脑,但性格强势霸道,有一定的权力欲和控制欲,是大家长型的老太太;

王太后段位高一点,跟弟弟是紧密的政治同盟,完全一条心。魏其武安为了灌夫的事廷辩的时候,本来局势五五开的,结果后宫王太后一绝食一撒泼,武帝立马没招。

【所以魏其侯是真的难顶。大家都是外戚,为什么你的后台就这么好用?】

【也看出当时真是孝字压死人,景帝武帝两位英主,对亲妈都是毫无办法,正面根本刚不过】

汉武帝有点萌的,几句台词特别犀利。

初继位时放权给舅舅,可舅舅这个人比较赛脸,到处安插自己的人,不知道啥叫适可而止,武帝来一句:“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你的人安排完了没有?朕也想安排几个人!

灌夫事发,两边廷辩撕逼的时候,武帝叫朝中大臣发表意见。御史大夫韩安国是个老滑头,说了一大串,最后意思就是两边都有理,两位大人说得都好对哦,等于啥也没说,不粘锅;别人也都学样,坚决不站边。听了半天废话,武帝怒了:“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如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你们之前私底下在我面前,没少魏其侯长、武安侯短的,现在当着人家的面,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我看你们都该杀!

小说里喜欢塑造城府深沉的皇帝形象,每天高深莫测地搞阴谋,翻覆之间局势尽在掌控。汉武帝比较直,萌点很足,陈宝国的《汉武大帝》中的形象,应该说把握得比较准确。

最后,提一个武安侯门下的门客籍福,此人堪称人性之光,全局唯一好人,对两边都苦苦相劝大人低调一点、不要作死,并一直致力于弥合双方矛盾,努力和稀泥,闹得两边不是人也无怨无悔,可惜人微言轻,大势难以逆转。


……我又写了这么长,不点个赞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