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小孩越来越不喜欢学习?
厌学,这颗学生在学习征途上结出的苦涩果实,从心理学的视角剖析,不过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业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
其症状在于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扭曲,情感上对学习冷漠相待——诸如孩子对校园生活失去热情,对教师避之唯恐不及;在行为上则表现为主动逃离学习的怀抱——诸如拒绝完成作业,阅读时哈欠连天。
厌学之疾,已成为妨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优劣信息交织,诱惑无处不在。孩子们在形形色色的“成功”故事中迷失,价值观遭遇巨变,家庭内部甚至难以维持统一的价值观。
在这股潮流中,孩子们认为学习并非唯一的出路。他们梦想着通过电竞一夜暴富,或成为网红以谋生。
若家长与教师未能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的认知便难以改变,其对学习的态度自然难以扭转。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如高峰般巍峨,总梦想孩子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教师则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希望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于是,家长与教师携手,对孩子施加压力,迫使其投身学习。
许多家长忽视方法,一味地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连绵不断,课外作业堆积如山,全然不顾孩子是否心甘情愿,致使孩子连基本的睡眠和休息都成了奢侈。
在成人世界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下,即便是最热爱学习、最勤学好问的孩子,也可能最终滋生厌倦。
犹如我们大多喜爱肉类,但若有人强迫我们日日餐餐不离肉,恐怕不久便会对肉食心生厌倦。
有些家长热衷于攀比,别人的孩子如何聪慧?为何自己的孩子不能如他人般出色?
这样的比较,让孩子渐渐形成“我比别人愚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母亲偏爱他人”的逆反情绪。
切莫攀比,应以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若孩子能跃过一米,那么一米加一两厘米便是适宜的目标,绝不可因他人能跃一米五,便强求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
家长应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和潜能。
人与人之间本就有差异,应承认并理解孩子的优势所在,不可仅为了自己的面子,逼孩子苦读。
在压力之下学习,难以取得好成绩。当孩子内心脆弱时,更需要家长的肯定和鼓励。
若孩子总是得不到肯定与鼓励,除了执着证明自己,还可能走向极端,自暴自弃。
孩子会在迷茫中迷失方向:
人生究竟追求何物?即便得到,又有何意义?
何为真正的美好?是顺应内心,还是满足他人期待?
他会在选择的夹缝中挣扎,无法自拔,直至信仰丧失。
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人被这种“无端的虚无感”长期困扰,终至抑郁。
社会风气日下,道德品德沦丧,家庭矛盾迭起,婚姻关系岌岌可危,这一切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乡村中,留守儿童众多,他们缺少关爱,缺乏关爱的孩子,其人格和智力发展均受影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
要培养一个好孩子,父母必须自律,不断学习,不断自我革新。
唯有如此,才能反思和解决问题。
然而,许多父母不愿付出这份努力,他们遇到问题比孩子更为焦躁,只想发泄情绪,然后逃避。
幸运者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者则用一生来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