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觉得科举制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毒瘤?

发布时间:
2024-08-16 13:04
阅读量:
18

说一句稍微偏题的话,我一直觉得国人对“平等”的概念与普世意义上的“平等”有微妙的不同。国人概念上的平等其实更接近于【机会平等】,即所有人有都相同的机会接近权力和资源。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如此歌颂科举制度,因为理想状态的科举制度就是【给所有人同等的机遇,同样的上升渠道,能不能爬上去全凭你自己的努力】,至于一旦通过科举制进入这个官僚系统后,对于官僚系统内部等级森严、官对民的绝对压迫、权力下层对权力上层无法做出任何制约的情况,他们是不在意的,甚至是深以为然的(“我都给你机会让你向上爬了,你没爬上去,不就说明你没本事、你就该是社会底层被别人管吗?”)换句话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本质上是在说“我也能做王侯将相”、“汝可取而代之”,而不是说“不应该有王侯将相”。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以至于谈到社会分配,人们口中说得最多的是“增强阶级流动性”、“提供上升通道”(而不是减小阶级差异或者增强社会兜底功能)。

(教科书对此是其实是处于暧昧不清的态度,一方面赞扬科举为寒门提供上升渠道,一方面又提到明清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是啊,为什么呢?所谓的“提供上升通道”,实质上到底是寒门的地位上升了,还是贵族的地位下降了?)

(曾有社科作品剖析中国农民起义和西方农民起义的不同,挺有意思的,大意是中国农民起义必然要自己做皇帝,但欧洲中世纪农民起义更多是为了争取自治权、与领主谈判讨价还价,鲜少有自己做国王的想法)

当然,在他们逻辑里,若社会真的能实现百分之百公平的科举制,那么被选举上去的一定都是最贤明的人,在这些人领导下人民一定会过得幸福,所以民对官的绝对服从只会是百利而无害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权力的制约只会降低政策运行的效率。这种强调“让最贤明的人掌握权力”,而非“如何限制权力”的思维,直到今天还在延续,仅仅是换了个壳而已。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科举制度是否是毒瘤”,我以为这个问题类似“儒家是否是华夏文明的一颗毒瘤”、“商鞅是否是华夏文明衰败的罪魁祸首”一样,把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归因于某个单一的因素,好像只要没有它,历史就会截然不同一样,全然没想到这些因素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相关联,根本无法单一地挑出来某个因素将之归因于一切的根源(比如,科举制度是隋唐开始正式实行的,但整个唐朝,把控官场依然是世家门阀,这也很好理解,世家掌握着最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直到唐末农民起义贵族被彻底摧毁,宋朝开始才出现大批白衣卿相——贵族的消亡与文官科举究竟孰因孰果还真不好说)——当然,肯审视和反省总是好的,总比根本不迈出第一步要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