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严嵩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蠢儿子在朝廷一错再错,最终害了自己?

发布时间:
2024-08-05 03:30
阅读量:
65

大明王朝1566开篇第一集,就抛出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问题:

国库空了,该怎么办?

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只要这个问题被摆上桌面,就意味着一大片人头落地,哪怕今天也是一样。

别人可以躲,严嵩躲不了,权力与责任从来都是对等的,他是内阁的当家人,他就必须拿出解决办法来。

想来想去,严党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改稻为桑。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来钱最快、阻力最弱、对朝局影响最小的方案了。

因此,嘉靖皇帝同意在浙江改稻为桑,清流也默认了。

政策通过了,具体执行必须靠严世蕃,严嵩已经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事了。

到底应该怎样推行改稻为桑,严世蕃的做法到底对不对?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其他力量给出的方案。

1,胡宗宪:事缓则圆,一年的任务,分三年完成。

滑头,且不说三年后到底能不能完成,就算完成了,朝廷的亏空能够等三年么,东边的倭寇能够等三年么,北边的鞑靼能够等三年么?

胡宗宪当然懂这些道理,因此,他的真实意思是规劝严嵩,改稻为桑的水很深,不能只盯着浙江,要从其他方向刮银子补亏空。

笑话,如果从其他方向能够快速弄来银子,严党吃饱了撑的会走这步险棋?

动浙江,浙江嚷嚷;动江苏,江苏嚷嚷;动山东,难道山东就不嚷嚷?

不管动哪,都会有人嚷嚷,可如果不动,银子就收不上来,亏空就补不了。

很多人说,那就巡盐啊,巡盐不就把钱收上来了么。

巡盐是严党自己拿刀砍向自己,巡盐的钱越多,严党在嘉靖那里遭的猜忌就越深,最后也恰恰因为巡盐,点燃了严党最终覆灭的导火索。

不到万不得已,巡盐这种事情是不能干的。

2,高翰文: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书生之见,写论文很光鲜,运用到实际,寸步难行。

3,海瑞:你在哪改都行,只要别在我淳安改。

很多人说,不对啊,剧里海瑞是支持改稻为桑的啊,他还力劝甚至逼迫淳安民众改种桑苗呢。

但是,海瑞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绝对前提,首先是沈一石的粮食到了,淳安饿不死人了;其次是淳安的田已经淹了,种桑苗还能挽回点损失。

如果这两个前提没有达到,以海瑞爱民的人设,他绝对会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淳安推行改稻为桑。

按海瑞的搞法,改稻为桑一百年都推不动。

4,赵贞吉: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恰恰就是这个赵贞吉,走的是没有郑泌昌的郑泌昌路线,强力继续推进改稻为桑。

从后来赵贞吉上调中央的仕途来看,他应该是将任务完成的很好,朝廷对他在浙江的工作很满意。

那为什么严世蕃、郑泌昌等人毁堤淹田搞得天怒人怨,而赵贞吉却能让朝廷满意呢?

有人说是严世蕃郑泌昌水平不行,有人说是赵贞吉背后有清流撑腰。

这些原因当然有道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被人们忽略了:

改稻为桑最重要、最困难、也最担骂名的毁堤淹田,由严世蕃、郑泌昌等人做了。

没有毁堤淹田,就没有改稻为桑的顺利推进。

如果还不懂,那我就举几个例子:

城市建设最难的就是拆迁,严世蕃等人做的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拆了再说;

平坟工作最难的就是起步,严世蕃等人做的就是不管四七二十八,先平了再说;

环境保护最难的就是停产,严世蕃等人做的就是不管五七三十五,先停了再说。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严世蕃就是傻,这么遭人骂的事情,你交代别人去做就可以了,像严嵩那样躲起来多好。

呵呵,严嵩可以躲,是因为严世蕃是他儿子,必须为他在前面顶着。

如果严世蕃也躲了,那谁来替严党卖命?你党首都怕死,还指望下面人给你出力?

官场上没有谁是傻子,真到要命的时候,连何茂才派出去的那两个千户,都知道往后躲。

大明举重冠军不是蠢,他实在是被逼的没办法,不拼这一把,严党倒台的时间还要提前。

严嵩也不是放任严世蕃,除了严世蕃,严嵩还能依靠谁?

至于毁堤淹田的功过是非,那就和强拆、平坟、停产一样,由后人评说吧。

至于为什么国库会亏空?我劝你别问,问了就是找死,除非你能解决国库亏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