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45岁这个收入正常吗?
很多人嘲笑题主,我觉得没必要。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对世界的认识、对父母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
我在差不多年纪的时候,也曾经自以为是嫌弃父母。
21岁那年,父母送我去北京读研究生,到了要找地方住宿,稀里糊涂的去了离清华最近的文津国际酒店,服务生还很热情的帮我们拿了行李,然后一问价格要1000多元,父亲面露难色说要不换一家吧,我顿时觉得很没面子,一脸嫌弃的走出了酒店。
如今每次想到这个事情,我都觉得羞愧万分。
我的父亲是语文老师,年轻时候跟着爷爷务农,高考恢复后自学考上师范,毕业后在镇上教书,90年代中期调到了县城的高中,我也转到了县城读实验小学。
转学之后的前几年,我非常自卑而敏感。
我们县城地处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沿海,和父亲一起读师范的同学,很多在90年代下海经商,早早身家数百万。
我的小学同学,有很多来自于商人和干部家庭,我还在用那种几分钱一支、需要卷笔刀削的2B铅笔时,他们都用几块钱、十几块钱的自动铅笔。
那时候我家住在教师宿舍楼,连抽水马桶都没有,有一次班上最漂亮的女生,偶然经过我家,看到我正在外面刷马桶,还朝我打了个招呼,那时候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你应该可以想象,那时候我对父母的不满。
我觉得父亲平庸、保守、不善交际、思想落后,都什么年代了还靠死工资挣钱、还傻乎乎的相信努力必有回报,而他那些经商和当官的同学才算成功。
再努力,但方向错了有什么用?
一直到中学时代,我对于校园之外的认识,依然全部来自于国产电视剧和小说——比如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当年文艺青年们的必备读物。
到了读大学之后,我第一次独自离开家乡去了远方,才渐渐知道世界之大。
那时候我的生活费是每个月1000元,在同学之中已经属于非常多的,大部分同学只有800或者500,隔壁寝室的贫困生舍不得花19元吃一顿冷锅鱼。
我和室友去了云贵川交界一个叫做叙永的小城,一路上大巴颠簸,室友指着一条横跨在宽阔河流十几米之上的铁索桥,说这就是我以前每天上学的路。
望着眼前大河奔流,还有远方夕阳下金色的梯田,我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多么浅薄。
那些在梯田里耕种的农民,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他们说什么“选择大于努力”,怎么选择?
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去学校澡堂洗澡,我开着水龙头一边抹肥皂,旁边的同学跟我说:你这样不是很浪费水吗?
我觉得很丢脸,一直到十多年后,我都经常会想起他说的这句话。
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已经不会再为“住不起五星级酒店”这样的事情感到不好意思了。
再到后来,我读了更多的书和新闻报道,看了很多纪录片,也用双脚走过了世界的很多角落,一直到毕业工作每个月到手7000多元工资。
我变得比父母还更舍不得花钱,别说五星级酒店,住快捷酒店都要团购,同事都用iphone4s的时候我还是用几百块的手机。
对于父母,除了理解之外更多的是感恩——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个词,但用在这里毫无问题。
即使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养活自己也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更何况二三十年前还要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人。
而且他们给予我的,远不止养大那么简单。
我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但相比于父亲,我真的比他强吗?
父亲写得一手好书法,做得一手好菜,我行吗?
我读中学的时候父亲可以找县城最好的老师一对一给我补课,我行吗?
假设有一天我失业了,我的父亲可以在老家帮我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如果我有朋友失业,我有能力帮他找一份这样的工作吗?
我曾经看过父亲给学生上课的课件,PPT做的非常简陋,内容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里面从孟子讲到屈原,从杜甫讲到鲁迅——我写得出这样的课件、并且坚定的相信这种精神吗?
我哪里来的资格说父亲平庸?
如果你愿意活在小红书或者国产电视剧里面,那几千块的工资确实不值一提,年薪三五十万都根本不够花,资产千万连中产都算不上,随便一个普通人都住江景大平层。
但如果你愿意稍微了解一下现实,就会知道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不管这个数据是什么口径,哪怕把1000元再乘以3、乘以5,都足以把那些幻想打得粉碎。
普通人努力工作,就是三四千、五六千、七八千的工资,即使在北京上海也有很多很多收入不到一万元的普通人,去他妈的年薪三五十万无法生活。
这是一个逆水行舟的世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努力的结果仅仅是活下去,而不是过上你十几岁时候梦想的那种生活。
课本没有告诉你的,社会也终有一天会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