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把继承人写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避免争储,为什么此前其他朝代不这么干?

发布时间:
2024-07-18 19:00
阅读量:
32

因为对于传统的中国认知而言,立储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它有一系列的规则可言,并不需要人为干预,储君是水到渠成且天意如此的,反而是清朝出现的这三四次秘密立储才是歪风邪气。

为什么这么说?

自然情况下,储君是666神君的概率和112的废柴概率是差不多的,而且人是会变的,立储之前的作为和立储之后乃至即位之后的作为判若两人的历史上大有人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与其期待储君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带领国家富强,倒不如盼着国家统治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更为实在。而争储就是影响国家机制运转正常的一大重要因素,因为争储必然引发党争,党争必然出现拆台以及为反对而反对的情况,所以立储的最高境界在于不争,不争那便是和平……

周代以来,传统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就是立储的最高原则,甚至周代以前的夏商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乏善可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遵循这一原则的时间,反之,出事的混乱时间往往也同时伴随着储君即位的混乱。

以宋朝为例,爸爸死了儿子即位,儿子比较多那就从大往小排列,如果没儿子那就从叔伯兄弟那边考虑一下,这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出现不符合这个原则的情况,那么朝堂多半要出事,比如太宗即位的烛影斧声、英宗濮议、端王轻佻、霅川之变……反例就是金朝,这神奇国家开国100年之内居然没发生过父死子继之事,以至于每次新皇即位都会出现一次内部清洗。

正常情况下,储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大家各安其份,一切正常,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隋炀帝唐太宗明成祖这样靠自我奋斗的储君出现,但你能保证上来的一定是李世民而不是杨广吗?不见得。但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就是让大家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那就必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像二十四孝那样努力博眼球争流量,来换取皇帝父亲的青睐和高看一眼。有人说唐朝经常这样争来争去的,注意,这只是现象,而非制度,这两个有本质区别,唐朝继承人混乱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规定了继承人不按次序而改按能力——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取乱之道。

于是这就引出来了另一个问题:清代秘密立储制究竟发挥过几次作用?溥仪用不着,光绪同治连个儿子都没有也用不着,咸丰就一个儿子写不写都那样,雍正除了立乾隆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乾隆该立的都死了所以后边是个明眼人就能看出必然是嘉庆即位,所以这制度也就用在了道光和咸丰俩人身上,而咸丰这人……你觉得他和恭亲王谁更合适呢?

所以,高估了秘密立储制的作用,小瞧了顺位继承制的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