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发布时间:
2024-07-13 15:53
阅读量:
58

周作人因当汉奸被判枪毙,被胡适等人救下,改判坐牢,49年出狱后曾决定去台湾,后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只评了一句话,改变了周作人后半生命运。

​​1949年的一天,周作人正伏案疾书,他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话语都倾泻而出,这封信的收信人是周恩来总理,周作人希望能借此表达自己的悔意和为新中国效力的愿望。

​​然而,时光流逝,周作人始终没有等到回音,1950年2月,寒风依旧凛冽,他决定再次提笔,这一次,他直接给毛泽东主席和文艺界领导人周扬写信,周作人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些信件上,期待能够得到新中国的谅解和接纳。

​​这些信件最终辗转到了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手中,胡乔木与周扬商议后,拟定了处理意见上报给毛泽东,在等待回复的日子里,周作人的内心充满了忐忑和期待。

​​回顾周作人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早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与鲁迅并称为"双子星",然而,命运的转折点总是出现的那么巧妙。

​​​​1939年,日军大举进犯华北,北京大学决定举校南迁,以保全中华文脉,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周作人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在妻子羽太信子的苦口婆心劝说下,周作人选择留在了北平,北平沦陷后,周作人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日伪政权的说客络绎不绝,他们希望周作人能出任华北政务委员教育督办一职,这个职位,表面上是主持教育事务,实则是为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背书,周作人起初坚持拒绝,他深知接受这个职位意味着什么——他将被冠以"汉奸"的罪名,遭到同胞的唾弃,所以即便是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亲自出面游说,周作人也没有动摇。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周作人正与他的学生沈启无在家中品茶畅聊,突然,门外响起一声枪响,紧接着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两个陌生人闯入室内,对着周作人和沈启无开枪射击。

这次暗杀虽然未能得逞,但给周作人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当晚在协和医院的检查显示,子弹被他外套上的一枚铁质钮扣挡住,仅在他的腹部留下一个小小的淤青,这次惊魂未定的经历,成为了压垮周作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次事件之后,羽太信子再次劝说周作人接受日方的邀请,羽太信子甚至暗示,如果日本人真的能长期统治中国,周作人或许还能因祸得福,有更大的发展。

​​在妻子连夜的劝说下,周作人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开始动摇,开始考虑接受日方的邀请,最终,在枪击事件发生的12天后,周作人接受了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送来的聘书,先后担任了日伪政权下的北京图书馆馆长和华北军政委员会教育督办等职务。

​​这个决定,标志着周作人彻底跨过了那条界线,从一个备受尊敬的学者,到一个被同胞唾弃的"文化汉奸",周作人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因汉奸罪被捕入狱,1946年,他被判处死刑,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震惊了文化界,周作人的老友胡适得知此事后,立即奔走呼吁,为周作人求情,在胡适的努力下,周作人的死刑最终改判为15年有期徒刑。

​​1948年冬天,又一个转机出现了,早年与周作人相识的实业家李石曾回国,得知故友身陷囹圄,立即通过各种关系为他说情。

​​在李石曾的斡旋下,周作人的刑期进一步减至10年,1949年1月26日,周作人终于获准保外就医,提前走出了监狱的大门。

​​重获自由的周作人曾一度考虑前往台湾,然而,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留在大陆,并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和为新中国贡献的愿望,这封信,成为了改变周作人命运的关键。

​​1950年春天,周作人终于等来了回音。毛泽东在看完他的信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毛主席说:"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现在懂古希腊文的人不多了,养起来,让他做翻译工作,以后出版!"这句话,如同一道特赦令,给了周作人重新开始的机会。

​​​​就这样,周作人得以重新拾起笔墨,继续他的翻译事业,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工作中,仿佛要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过去的过错,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凝聚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争议,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事业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周作人的故事,将永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