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唐以后的人对诗歌也很感兴趣,为什么诗歌衰落了呢?

发布时间:
2024-07-12 17:24
阅读量:
32

有个角度,说一说供大家一乐。

半年前过年时候,网上一如既往吐槽春晚,感慨春晚完全没有最开始的时好看,有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是这么说的:“我不如把83年的第一届到07年这二十四年最好看的春晚,每年选对应的生肖重播,等24年播完了,前面的也忘了,继续重播足够过一生了。”

这个主意放在春晚上可能还是有一点问题,每年主持人念的年份会有违和感,但如果放在艺术作品上,可能就毫无问题了,不管是诗歌、音乐、电影还是游戏。

初唐以前,诗歌形式极少,或者说朗朗上口,传颂度广的诗歌不多,所以初唐的句子竞争力很高,稍微用点功夫,写出来就会流传甚广,大加传扬,有兴趣的人写了,有本事的人创作了就大概率能流传,所以诗歌创作极其繁荣。

而等这个高峰期过去,人世间已经拥有了成千上万的诗歌,我们按照人的认知水平形成年龄,以5岁到23岁这18年来看,假如一个人平均三天背诵一首诗,那么三年就是300多首,18年就是1800多首,而清代编纂出的《全唐诗》,共计900卷,收录诗歌42000多首,从中挑选出1800多经典篇目,就基本足够涵盖一个人一生认知的需求了,有怀疑的各位可以自己回忆一下背过的诗歌能不能达到这个数目。

除非有什么机缘巧合,大部分人学习的顺序都是依据经典程度和时间先后的,当唐朝巨子们的创作已经足够填满一个人少年青年的学习时光时,成年以后的他除非是有特别兴趣的爱好者,不然很少有人再会对后来的诗歌感兴趣,不管是日常吟咏还是著书引用,唐朝时就已经兴建完成的诗歌大数据,已经可以满足所有要求,就像那已经完工的经典物理学大厦一样,后来者只需要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就可以了,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大厦上晴空万里,没有乌云。

想通这个道理,我发现其实所有的艺术形式可能都是如此。包括当下的电影,音乐。

80年代到21世纪的港片、90年代到十几年前的好莱坞大片、新世纪初年的电视剧、以及已经活跃了20多年的以周杰伦,许嵩等人为代表的华语音乐人……我怀疑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就有可能生活在一个,艺术品短暂大爆发的时代,也许对于后来人而言,这就是一个类似于唐朝之于诗歌宋朝之于填词一样,生产着经典艺术品的时代。

我在很多00后的歌单里,看到的,仍然是我在小学,而他们才刚出生时的就已经诞生的作品,如果50年后的年轻人,歌单里依然是这些作品,那说明近些年人们所吐槽的“新歌不好听,新电影不好看”的现象,放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去看,居然才是真正的历史主流。

当大部分受众只需要看唐诗就可以度过半生的时候,文人们就需要去创作宋词,当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走上这个道路之后,又迎来了电影音乐艺术的诞生,而如今有的人看20年的春晚可以度过一生,有的人可以听着周杰伦,许嵩就足够长大,那么,下一批的艺术人,也许得琢磨出新的艺术形式,才能够达到先人的成就了,又或者,这根本就是历史潮流的发展,与他们琢不琢磨没有任何关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