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出现过哪些有意思的兵种?

发布时间:
2024-11-01 12:42
阅读量:
5

当然是中国炊事兵啊!

你以为这是一群背黑锅戴绿帽,躲在后方颠菜勺的战地美食家,其实这是一群做饭时都会背着枪,饭好后第一时间极限穿插的特战炊事精英,只是途中会偶尔摸个哨、俘个虏啥的。

一直以来,在这个世界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蓝星上最强兵种 中国炊事班 美国医疗兵 苏联的政委


背着比美队还大号盾牌的人

可千万不要被这群背锅侠的外表所迷惑,要知道隐藏在这忍者神龟皮肤之下的,那可是号称蓝星最强兵种之一的中国炊事兵。

2018年在俄罗斯,国际军事比赛的野战炊事对抗中,


2018国际军事比赛

中国的军厨们经过十多天的奋勇拼杀,在五个大项中,获得了民族菜肴大师赛、射击比赛、战斗体能和西餐制作四项比拼的第一名,以及烤面包第二名的好成绩,最终以团体排名第二收获亚军,俄罗斯凭借烤大列巴惊险逆袭一举夺冠。

四个第一,一个第二,结果总成绩就第二,这最后烤的是面包吗?分明烤的是人情世故嘛,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说是:半服。

不过没关系,烤大列巴丢的面子等下次俄罗斯人来中国比烤面筋时,一定能找补回来。知道了过程中的细节,这场比赛谁是冠军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射击比赛,满分120环,中国炊事兵115环。



没办法,这可是炊事班啊,枪法好,是炊事班的传统。

还记得上一期战神系列中的张桃芳老爷子吗?在初期打靶接连三次脱靶和连续击杀70多名敌人之间经历了什么呢?没错,那就是由连长安排的战术进修,去炊事班帮厨。


上甘岭狙神张桃芳

拥有了炊事班这层背景,再加上老爷子自己的努力,一代狙神淬火而生,甚至在后来军长皮定军均的要求下,再打三个凑番号时,用的也是现点现杀的餐饮界惯用手法。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拥有炊事班背景的狙击手可不止张桃芳一人。

68军中有一名叫庞子龙的炊事员,在我军开展冷枪冷炮的运动时期,初期主要负责给狙击兵送饭,这一来二去就收获了不少射手分享的故事和经验,结果送着送着自己的手也痒了,干脆改行开始了全职狙击手的生涯,放下勺把端起枪,三个月里他冷枪毙敌54名,不仅过了瘾,还出了名,成了战斗英雄。

为什么炊事班的战斗力如此强悍?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能来这里的都是兵尖子。这话可不是我说的,2015年在朱日和军事演习中,


朱日和军事演习

红方炊事兵需要穿越蓝方封锁线给战友送饭,在经过一系列闪转腾挪和长途奔袭后,记者与战士们在途中短暂休整时,记者夸赞炊事兵军事素质很高,战士一脸平静的指着身边的战友王成说,他在他们新兵连军事素质数一数二,才把他挑到炊事班来的。


特战炊事班

一个挑字,精准地表达了特战炊事班的门槛和骄傲。

在接下来继续行进的过程中,送餐的炊事员们还遇到了敌方的哨兵,侦查回来的战士给班长建议:我们偷偷过去把他们直接干掉吧!


你傻啊,咱是来送饭的

班长说:你傻啊,咱是来送饭的,绕过去。

你品品这其中的细节,战友被围困在敌后,可是炊事班的几个人就这么进去了,还因为赶时间送饭,嫌做掉哨兵太麻烦,这颇有些健身房保洁大妈的既视感。



得亏这只是演习,真实战场上遇到的敌人可就没这么走运了。

1950年12月31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刚刚打响,战事异常胶着,战斗打了十几个小时了,前线的战士还没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于是我军就派出炊事班的刘会来与陈代全,将做好的饭送去前线。两个人用扁担挑着一大筐做好的面饼,正在路上走着,突然看到远处跑来一群美军,两人赶紧隐蔽起来,不多一会美军就来到了跟前,就在这时,刘会来端着扁担从路边跳出来,大喝一声:缴枪不杀。

看到突然出现的黑影和怒吼,让这伙美军一下子都愣了,虽然听不懂喊的是啥,但好像手里有社会主义大杀器,比咱的M1加兰德还粗还长,



以为遇到了志愿军的伏击,立马扔了武器切换到法兰西模式,高高举起双手投降。刘会来随即扔了扁担,捡起丢在地上的枪,送饭途中用一根扁担顺手俘虏了8个美国兵。

后来刘会来还受到了部队首长的接见,并被誉为“扁担英雄”,荣立一等功。

几乎在以往每一次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炊事特战队都会留下自己的故事。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时,炊事班以辅助的身份协助一个战斗班,以三人负伤的代价将一个营的印军包了饺子,歼敌200多人;对越作战中,被敌人当成软柿子的三人炊事班小组原地暴走,把一个越军加强连打得抬不起头来,最终弃尸70余具落荒而逃。

最强炊事班这个梗,乍看上去是个段子,可是仔细梳理下细节就会发现,这个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无数次战场上真实的战斗经历沉淀下来的集体记忆。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和这个蓝星最强兵种相匹配的,是战时英勇的牺牲。大家都知道红军曾经有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路上平均每300米就会有一名战士倒下,而根据党史研究者最新得出的结论,过雪山和草地时牺牲最多的人员正是炊事兵。


红军长征

通过广为流传的《一个铜锅的故事》也许能更细节地展现这一点,红3军团某连有一个9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就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而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在如今军队的后勤保障中,



每位炊事员对应25个战斗人员的热量供给,做好饭后需要穿越敌军层层封锁才能抵达战友身边,而除了做饭,这些火头军们的军事训练一样也不能落下,连队的那一套也都要会,能战斗,还要穿越敌线不被察觉,并在完成任务后全身而退,要不是背着个保温桶,还真以为是侦察连又来搞渗透了。

中国炊事兵这个军迷热梗之所以火热,其根本原因在很多人于对于这一兵种的了解不够充分,当一个印象中最不可能具备战斗力的角色,却拥有很多精彩的战斗过往时,强烈的冲突感和戏剧性,极具传播和娱乐的价值。



可真相是,华夏大地上自这个兵种出现以来,从来都不只是做饭这么简单,古代的火头军在提供膳食的同时,需要时刻做好战斗准备,一旦部队伤亡严重,直接投入前线,这其中不乏像薛仁贵这样火头军出身的猛男。

战士们吃饭在军中是一件大事儿,这就必须要求炊事员们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以足够优秀的单兵能力保障部队的后勤命脉,而这一点在军粮的供应上也得到了相同的体现,比如根据天眼查上的资料显示,






这家名叫中戎军粮供应服务中心的小微企业,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只有一家,国家粮食局。

也得益于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米饭军粮化的改变,



让以前单兵便携口粮只有压缩饼干的局面彻底成为历史。

让战士们吃好,吃饱是炊事班最重要的任务,从抗美援朝时期的炒面,到现在六菜一汤的伙食标准,可以说,正是这群成为热梗的中国炊事兵们,见证了国家发展过程中最生动的细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