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现在最缺的不是产能,而是消费”这个观点?

发布时间:
2024-10-29 12:59
阅读量:
6

我想到了当年MBA国际商务课上的一次讨论。

那个MBA班弄的很有意思,为了确保天南海北的多元化,严格限定了一个国家最多三个学生,所以班上南非和冰岛这种我感觉很遥远的地方的同学,也有。

唯一顶格凑满了三个人的国家,是印度,美国和中国。

那天讨论的是和中国做生意要注意什么。

没办法,都想和中国做生意,但说实话,老外对中国的平均了解程度,远远没有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程度。

哪怕这帮来读MBA的人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但我怀疑可能因为国外键政是个小众文化,所以大部分同学对中国的了解依然停留在一些刻板印象上,没有随时浸泡在深度讨论里面从而认识更深。

做个类比就是,我很清楚美国政治制度,但有同学问过我,我作为中国人有没有可能当top1大佬,如果要当需要从小做什么准备。

再比如他们认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快,但感觉快的有点莫名其妙。

前一秒钟还是八九十年代电影里面那种满街的地摊,后一秒突然就吊打曼哈顿中心商圈了,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他们的认知里面是相对空白的。

但好在同学的基础素养都还在,商业和经济知识上有底子,很快就聊到中国当时世界工厂定位的问题。

然后一个在北京外派过两年的美国大姐,非常牛皮的,就提了题主差不多的这事情。

说中国很能制造,但太依赖外部市场了,内需没拉起来。

接着这老姐就描述了一下她自己的见闻,相对还是客观的,说中国人很能省,花钱的也有,但和美国人习惯的那种大手大脚差距很大,唯一的消费大头是房子,而且非常非常想买房子(那是17年,刚好棚改)。

所以这老姐不太理解,为什么自己在中国的一些同事明明收入不错,但不怎么敢花钱,更神奇的是,在买房这事儿上又特别敢花钱。

一般这种情况下,就是我布道时刻了,来给班上同学正本清源一下,讲讲什么是真实的中国。

但当时没想到,居然是班上的印度老哥先接的话。

这印度老哥讲中国和印度都面临的相似问题,就是普通人要存很多钱,才能有安全感。

甚至一些消费本身,也是对安全感的追求。

这印度老哥很绝,他让班上一个37岁的荷兰老哥,说说自己账户里面存了多少钱,有没有买房,有没有背贷款。

那荷兰人都很小气的,打死不说,美其名曰,个人隐私。

印度老哥就说,那你认不认同这样的称述:荷兰这地方你哪怕不存太多的钱,日子也能过下去,不会有太大的危机感。

荷兰老哥说,这话我认。

接下来就是非常日常的,对教育系统、医疗系统、养老系统的讨论。

其实每个国家的人,说到自己国家兜底配套的时候,都吐槽,没有例外。

但大家拉平了来看,甚至很多同学开始翻照片投屏来论证自己如果被塞进养老院过什么样的日子,差距就出来了。

要我非常主观的说,就中国、印度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兜底方面「进步空间很大」。

我举个小例子,这例子也是我在当时讨论的时候才知道的,在荷兰如果人老了,失去一定的自理能力了,然后满足一定条件比如子女没有了,可以选择居家+养老院混合养老。

也就是,白天去政府养老院玩,晚上回家睡觉。

我当时就说,你都说失去一定自理能力了,都说没子女了,中间这往返的路程谁来负责呢?

荷兰老哥仿佛我在问养老凭什么靠政府一样,在他认知里面太过习以为常所以根本没想到这居然是我一脸严肃会提出的问题,都弄的他有点语塞。

政府负责,车接车送嘛。

当然这就是个小细节,而且荷兰平日里面个人所得税收的也不少,再加上国家小人口少,所以能玩儿这些。

但有,就是有。

有了,那个37岁的荷兰老哥,才能大手大脚。

没结婚,也没考虑过要孩子,父母养老他也不关心,经常说的话给我感觉就是个傻乎乎的大孩子。

后面是真的混熟了我知道这荷兰老哥,虽然工作不错,但是个光荣的月光,是真有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潇洒。

他完全可以没什么负担的花钱,非常用力的做「消费贡献」,因为是真的没什么负担。

后面我们班上那讨论走向了一个神奇的方向,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方向大概是这样的:

美国就不说了,神奇的体系,但印度和中国如果都是疯狂制造而不怎么消费的话,世界上有20多亿人口都是净输出者,随着科技和产业发展输出的还越来越多,世界上还有20多亿买不起东西的人,那,造出来的那么多东西,堆在那里谁来买呢?

这游戏,是不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玩不下去了呢?

注意,这讨论是2017年,还是相对岁月静好的年代。

当时,是班上那个冰岛老哥来回答的。

他说,别争了,冰岛可以买。

哄堂大笑。

麻蛋,冰岛就30多万人,买个锤子。

又是一个没啥顾虑的大傻子……但说实话,我还挺羡慕这种因为有保障有兜底,所以傻乎乎的状态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