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10.18日京东微博道歉?
很明显的是,京东在这次堑壕战中是最大的输家,这与其说是道歉,倒不如说是正式投向她力量的信号。“相关演员”指的是谁?像杨笠这种脱口秀演员,完全可以通过流水线制作,今天把杨笠、颜氏姐妹换掉了,明天再上一个杨笠2,3,4……114514号,怎么办?这是道歉的态度?
目前的情况是,在男性拿着钞票撤出京东金融后,京东已无可能宣布自己是男性品牌,而继续中立或者装死=被两边一起骂,所以借着这件事投奔她力量,才是上策。
当然京东也可以学以前代言人肖战精神:直接律师函警告,说损害了京东的名誉权,但这次男性根本就没有意见领袖,能定位到谁呢?说个鬼故事:京东金融挤兑,其实是樱小路露娜操盘的,要告的话大可以把律师函寄到日本。(笑)
倒不如说,直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还觉得只是口水战而已,实际上这种争论在西方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名称:堑壕战。
我们可以看看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在2017年4月的这篇文章,里面说的就是堑壕战的特征。
人们会试图在互联网上强化自己的观点。互联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与志同道合的用户讨论问题的机会,而且还提供了更多与持有截然不同观点的人讨论问题的可能性。大量有关动机推理的文献表明,我们不应期望人们中立地对待政治论点。先前的态度强烈地影响着人们处理论点的方式,这种偏见不仅通过选择性接触得到强化,而且通过选择性判断过程得到强化。
唔姆,实验设计如上所示,第一组受访者听到的是强烈支持扩大性别平等的论点。第二组受访者听到的是强烈指出性别平等已经走得太远的论点,第三组受访者听到的是混合论点。
我们通过受访者对论点的自我报告感知以及态度变化来调查处理的效果。第一个因变量是阅读论点后的后续问题:这个论点是否影响了您对性别平等的看法?第二个因变量是态度变化。调查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关于性别平等的一般问题:在 0 到 10 的范围内,0 表示性别平等应该继续,10 表示性别平等已经走得太远,你会把自己放在第几位?在实验和后续问题之后,立即重复一般性别平等问题。
为了分析态度变化,确定了两个主要群体:强化组和修改组。强化组包括态度稳定或已向两极分化方向(即向量表的极端方向)转变的受访者。修改组包括意见已发生改变(即向量表中心(包括中心)转变)的受访者,以及“改变立场”的受访者(即从中心的一侧转向另一侧)。
结合受访者接触到的论点信息和对性别平等的态度信息后,分析刺激的影响。根据刺激和关于性别平等的一般问题,确定了三个主要实验组:
确认(在量表上得分为 0-4,且接触到了“更加性别平等”的论点,或得分为 6-10,且接触到了“性别平等走得太远”的论点);
矛盾的(在量表上得分为 0-4,并受到“性别平等走得太远”的论点的影响,或在量表上得分为 6-10,并受到“性别更加平等”的论点的影响);
混合:暴露于双面中立的论点。
唔姆,如图所示,约三分之一(31%)的在线辩论政治或社会问题的人表示,他们经常遭到与他们观点完全不同的人的反驳。总共有 24% 的人表示,他们从未在在线辩论中遭到反驳。此外,45% 的在线辩论者声称经常学到新东西,而只有 21% 的人表示从未发生过这种情况。尽管有相当大比例的辩论者会遭到完全不同意见者的反驳,但数据表明,辩论往往有助于强化观点,而不是改变观点。一半参加在线辩论的受访者表示,辩论后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观点更加有信心。只有一小部分人(6%)表示辩论经常导致他们改变主意,而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表 3显示了在线辩论中遭到反驳与态度强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遭到反驳与观点强化之间存在联系。
唔姆,如图所示,多达 71% 的“经常”遭到反驳的人表示,辩论后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观点更加确信。另一方面,从未遭到反驳的辩论者在辩论后很少会更加确信。在线辩论并非像回音室那样,在没有反对意见的情况下,人们的信念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是似乎为许多人提供了与其他辩论者磨练论点的机会。然而,通过这种遭到反驳的过程,他们最终可能会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
唔姆,如图所示,以上是在接触到确认、反驳和中立的双面论点后,更加相信最初观点的比例。确认偏差和不确认偏差都会通过在线辩论影响态度强化。结果还支持了以下预期:中立的双面论据对强化的影响比单面论据要弱。总体而言,25%(极端立场)的人报告说,在接触确认论据后,他们对自己的初始观点更加有信心,而接触反驳论据的群体中,22%(极端立场)的人也表示有同样的情况。接触中性混合论据并持有极端态度的群体对其初始立场的信心明显下降(p < .01)。这种差异在态度温和的群体中没有发现。[1]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在堑壕战中,双方在接触反驳意见时,都会强化自己的信念,此时中立的混合观点其实最难说服人。
那么京东的初始状态虽然以男性用户为主,但在观念上还是中立混合,意思就是谁都不得罪,但在站队杨笠后,再保持中立混合,已经基本上说服不了自己的受众,所以只能投奔她力量。
那么这种两极分化的堑壕战对互联网有益,还是有害呢?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经典,我的回答是:在长时间内总体是有害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内是有益的,因为没有其他最优解。换句话说,男性自发抵制杨笠,其实就是适应互联网生态的最优解。我在以前“无穷小亮被冲”那个回答已经说过了,现在再发一遍给新关注者作为参考。
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2020年1月的一项研究为例,这项研究通过对社交媒体中回声室里的建模,定性回声室的一些特征。
从一个意见的交互系统出发,假设意见动态完全由群体之间的交互驱动,并用耦合常微分方程描述系统动态。如图所示:
在这个方程里, 表示社会事件的影响力, 表示社会事件的争议程度。
根据方程,群体里个体的意见变化取决于旁边个体的意见输入,也就是说,即使某个个体持有温和的意见,也容易变得极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通常是不对称的,不对称程度取决于所考虑的社交媒体平台。
根据对方程进行数值积分,得出了回声室的三种状态:
唔呣,当社会影响力和争议都较小时 ,达成中立共识,其中所有代理的意见趋向于零;见图1(a)所示;当社会影响力或者争议之一较大时,共识被破坏并引起单边激进,也就是一边倒的意见,群体的意见不收敛,广泛传播,并且可能达到远远超出初始意见区间的值,如图1(b)所示,对于这种情况,系统的动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如何选择交互。在引入同质性β后,在与意见相同的个体反复互动的推动下,群体之间强化了他们的意见,并在中立共识的对立面分成两组,如图1(c)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以意见的双峰分布为特征的极化状态。一个系统,大致会经历(b)——(c)——(b)——(c)的循环过程,(a)只是在当某个事件影响力较低时的理想状态而已。
所以,在单边极化的情况下,无穷小亮即使保持中立状态,为了不被大平台的意见裹挟,也必须要花费大量精力用于维持自己的中立状态,所以即使只点赞了运动博主的微博,也必须要额外发微博解释自己的动机。
那么要如何缓解这种现象呢?模型中的极化状态是亚稳态的,并且最终再度回到(b)的激进状态。然而,亚稳态的寿命会随着同质性的强度呈指数增长,直到不稳定。
唔呣,如图所示,寿命随着α,社会事件的争议程度增加而增加,和β,群体同质性,也就是极端化的增加而增加。
亚稳态有助于中立意见的发展,如果没有亚稳态,中立的博主要么花费大量精力维持自己的中立意见,要么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在一边,以微博为例,具有高同质性的群体的情况下,另外一边,以知乎为例,也必须要有高同质性且高度极化的群体,比如支持博主“无穷小亮”,并对另外一边进行反击,这样才能维护中立群体的各项权利。
唔呣,从中立共识到激进化的转变如图所示,r代表的是系统的互易性,也就是两个回声室之间互动的程度。
只要r>0,也就是群体之间存在互动,群体就会发生分裂,形成双回声室。而且r越大,群体的意见绝对值也越大。因为互动值越小,高度活跃的群体也会倾向于越温和,因为很难从他们的同伴上得到积极的正反馈。
所以必须要通过保持两个群体间的高互动,从而维持回声室的两极分化,也就是很多人一直排斥的“对立”。
总结一下,在A回声室保持高度极化和主流的情况下,要想恢复到两极分化,让中立群体得到保护,必须要让B回声室也保持高度极化和激进的群体,而且两个回声室之间必须要有大量往来。
所以能看到男性开始大量投入回声室活动,抵制杨笠和发出自己的诉求,那么我之前的回答就没有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