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媒体适不适合讨论深刻问题辩论反方如何拟稿?

发布时间:
2024-10-14 01:14
阅读量:
7

嘿嘿,我喜欢这个辩题

首先,这个题目在微博上黄执中的直播中,有人问过了。黄执中的观点是,假如社交媒体不适合深刻问题讨论,那么什么场合适合深刻问题讨论呢?学术场合?会议交流?还是演讲大会?课堂提问?很难讲,说实话,人就不适合深刻问题讨论。人这个物种本身就不是来讨论深刻问题的巴拉巴拉,大概是这个意思,可以去微博上看他的直播回放,非常有意思

OK,我们来聊聊这个辩题。这个题目中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第一个,对于社交媒体功能的界定(实然层面)

社交媒体,社交在前面。社交的本质就是为了求同存异找到同好,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深刻问题的讨论其实在这个层面上就有暗合之处,但是同样的,也要注意。我们一般意义上对于表达的场合是有区分的,深刻问题的讨论场景应该是你一言我一语互相的辩论攻讦,还是精致长文阐述观点引起听者共鸣?这个定义吃下来以后再与社交媒体的主要功能比对。深刻问题的讨论是需要渐进和深入并且触及到某种价值观或者思想的底层逻辑,社交媒体重在浅尝辄止的重复积累和广阔补充。两者在根本上就是有矛盾的


第二个,为什么深刻问题不应该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应然层面)

其实这种案例是非常好找的,键盘侠的骂战,网友的互怼,阴阳怪气的社评以及互相扣帽子的攻讦。而且这个辩题已经有过很多经典比赛了。这个方面反方是存在大量优势的。在B站一个up叫法山叔。他通过几期视频复盘了罗翔与车浩两位教授对于“该不该提高拐卖妇女罪的刑期”的讨论。结果在评论区迎来了无数键盘侠对于这个题目的“理解”。在最后一期复盘视频中,法山叔说了一句“你可以反对任何观点,但理由绝对不应该是个人的偏见。”(大概这个意思懒得去查了)


第三个,深刻问题在这个辩题中的含义

古往今来,深刻问题本身就是曲高和寡的。比如民国时的文盲率是90%,比如更古代的时候只有那些读书人才有讨论问题的权利。当互联网出现后,发言的权利下放给了每个买得起手机的人后,深刻问题的讨论就不再有深刻的意义。而是每个问题的答案交给了每个独立个体过往的生活经验和影响,这就造成了我们要尊重每个独立个体,也造成了我们有选择所谓深刻问题背后价值观的自由。这意味着传统的深刻问题实际上已经消亡了,那个一两句话启发一代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通过解读某个思想问题就能掀起一个潮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过去的深刻是锁定在少数人手中的不得不“加固”的权威,而现在的深刻是映射在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倾向。而社交媒体不再是讨论的战场而是分享的世界。享受这个世界,抛却那些讨论,才能收获人生的答案。

以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