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领域中,哪些流言对人们造成了危害?

发布时间:
2024-09-17 04:56
阅读量:
1

在康复科,其实也有很多流言,稍不注意就会被带偏节奏,严重还会影响损伤恢复,正确辨别这些流言对康复非常有帮助。

流言一:“疼痛就是好的康复标志”

在康复过程中,许多人误以为疼痛意味着肌肉或关节正在愈合,认为想要康复就必须要忍受疼痛,并把“痛就是好事”作为运动恢复的指标,于是就一直默默承受着疼痛。

其实不然,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提醒我们存在炎症、损伤或过度使用,就是起到一种警示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疼痛当做是应该的,不仅可能导致康复中断,还可能进一步损害受伤部位,延长康复时间。尤其是在急性损伤的阶段出现疼痛可不是什么好事。在慢性恢复阶段有点轻微可以接受的疼痛倒是可以的,但是不应该是患者忍受不了的那种。

下次如果你们去做康复或者按摩什么的,别人告诉你有痛就对了,你都疼地死去活来还让你忍受,就赶紧跑吧,别再去这家店了。

流言二:“康复可以通过‘捷径’实现”

可以理解大多数患者想要急切恢复的心情,快速修复身体损伤的“捷径”同时也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是网上的许多广告声称某些设备或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甚至达到“比以前更好”的水平。这些都是假的。

常见的就是一些红光啊、电磁波、还有热门的筋膜枪这些。倒也不是说这些东西完全没有效果,只是商用的和医用的设备本身在能量方面就有很大的区别,其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医用的这些相关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康复科也是作为辅助治疗的,通常需要1-2个疗程,每个疗程治疗5-10次,再配合其他的物理治疗,才会有效果。

所以不是这些设备没用,而是这些商家利用患者想要快速恢复的心理,虚假或者夸张宣传其功效,这是不可取的。康复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流言三:“锻炼越多越好”

大家都知道康复过程中是提倡大家做运动疗法的,“运动就是良医”也是在康复届广为流传的,但是运动越多真的越好吗?

其实不是的,康复锻炼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过量的锻炼不但不能促进恢复,还可能引发二次伤害。尤其是对于骨关节炎、慢性疼痛、肌肉劳损等患者,过度训练会加剧炎症,延长康复时间。每次训练应保持在患者的承受范围内,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训练。

流言四:“物理治疗可以代替手术”

许多患者希望通过康复物理治疗来避免手术,尤其是在涉及关节、肌腱或韧带损伤时。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不可取的。物理治疗对许多轻度到中度的损伤是有效的,但对于严重的结构性损伤(如完全的韧带断裂或严重的关节磨损),物理治疗往往无法提供根本的解决方案。如果出现严重损伤或者物理治疗无效时还不选择手术治疗,会延误手术时机,导致损伤进一步恶化。

患者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应该基于详细的医疗评估,而不是依赖自我判断或听信流言。

流言五:“康复结束后无需继续锻炼”

很多人在康复过程中严格遵循医生和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但一旦结束治疗,他们就停止了锻炼和身体调理的习惯,忽视了康复的长期性。康复其实更多是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为了恢复功能,更是为了预防未来的损伤。

因为即使症状消失,受伤部位的肌肉力量、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仍需要长期的维护和训练。如果在康复结束后立即停止锻炼,可能会导致功能的再次退化,甚至增加复发的风险。因此通常我们建议在康复结束后还是要继续进行适度的锻炼,特别是针对曾受伤的部位进行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以保持长期健康。

为了避免流言的危害,我们在康复过程中还是要咨询医生、物理治疗师或专业康复师的意见。不要单纯依赖网上的信息或非专业人士的建议。其次就是对于各种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要有自己的批判性判断,定期与医生或治疗师沟通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