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为什么用南方的第九兵团而不动用就近的东北部队?

发布时间:
2024-09-14 14:59
阅读量:
12

从1950年10月19日起,志愿军各军入朝兵力统计:

第38军军长梁兴初,入朝兵力44500人,下辖第112、第113、第114师,1950年10月22日入朝,军长梁兴初(后江拥辉任代军长、军长)、政治委员刘西元(后吴岱任代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7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39军军长吴信泉,入朝兵力52000人,下辖第115、第116、第117师,1950年10月19日入朝,军长吴信泉(后张竭诚代)、政治委员徐斌洲(后李雪三),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5月至7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40军军长温玉成,入朝兵力48300人,下辖第118、第119、第120师,1950年10 月19日入朝,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后温玉成兼任),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7月底撤离朝鲜回国。

第42军军长吴瑞林,入朝兵力53000人,下辖第124、第125、第126师,1950年10月19日入朝,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参加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10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66军军长萧新槐,入朝兵力41000人,下辖第196、第197、第198师,1950年10月26日入朝,军长萧新槐、政治委员王紫峰,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50军军长曾泽生,入朝兵力36000人,下辖第148、第149、第150师,1950年10 月25日入朝,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12日,返回国内安东凤城地区休整。7月上旬,再次入朝,参加修建朝鲜北部地区机场,11月攻占西朝鲜湾大小和岛等10余个岛屿。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实现后,1955年3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20军军长张翼翔,入朝兵力50500人,下辖第58、第59、第60、第89师,1950年11月8日入朝,军长兼政治委员张翼翔,后谭佑铭为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在第二次战役结束后整编撤销第89师。1952年10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27军军长彭德清,入朝兵力50500人,下辖第79、第80、第81、第94师,1950年11月初入朝,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参加了第二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第二次战役结束后整编撤销第94师。1952年10月初撤离朝鲜回国。

第26军军长张仁初,入朝兵力48000人,下辖第76、第77、第78、第88师,1950年11月入朝,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参加了第二次战役、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斗争,第二次战役结束后整编撤销第88师。1952年6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64军军长曾思玉,入朝兵力38000人,下辖第190、第191、第192师,1951年2 月17日入朝,军长曾思玉(后唐子安)、政治委员王昭(后黄文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后,1953年8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63军军长傅崇碧,入朝兵力36000人,下辖第187、第188、第189师,1951年2 月20日入朝,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1953年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后,1953年9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65军军长肖应堂,入朝兵力35000人,下辖第193、第194、第195师,1951年2 月22日入朝,军长萧应棠(后王道邦兼)、政治委员王道邦,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后,1953年10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60军军长韦杰,入朝兵力41000人,下辖第179、第180、第181师,1951年3 月18日入朝,军长韦杰(后张祖谅)、政治委员袁子钦,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1953年10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12军军长曾绍山,入朝兵力54000人,下辖第31、第34、第35师,1951年3月下旬入朝,军长曾绍山(后肖永银)、政治委员李震,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秋季局部战术反击作战、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后,1954年4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15军军长秦基伟,入朝兵力48000人,下辖第29、第44、第45师,1951年3 月25日入朝,军长秦基伟(后李成芳代)、政治委员谷景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后,1954年4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47军军长曹里怀,入朝兵力59800人,下辖第139、第140、第141师,1951年4 月11日入朝,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参加修建朝鲜北部地区机场、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后,1954年9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67军军长李湘,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199、第200、第201师,1951年6 月21日入朝,代理军长李湘(后为军长,后邱蔚继任军长)、政治委员旷伏兆,参加1951年秋季防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1954年9月、10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68军军长陈坊仁,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202、第203、第204师,1951年7月入朝,军长陈坊仁、代政治委员李呈瑞(后任政治委员),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斗争、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1955年3月、4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36军军长王建业,入朝兵力20000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但没有参战作战,辖第106、第107师。

第37军军长张世珍,入朝兵力20000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但没有参战作战,辖第109、第110师。

该两军于1951年9月7日入朝,担负清川江以北泰川、院里、南市三个机场的修建任务,当年10月底完成上述机场修建任务,11月底全部撤出朝鲜回国。

第23军军长钟国楚,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67、第69、第73师,1952年9月入朝,军长钟国楚、政治委员卢胜,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朝鲜停战后,1958年3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24军军长皮定钧,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70、第72、第74师,1952年9 月12日入朝,军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廖海光(后皮定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张震任代军长兼代政治委员,梁金华任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1955年10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46军军长肖全夫,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133、第136、第137师。1952年9月入朝,军长萧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朝鲜停战后,1955年10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16军军长尹先炳,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32、第46、第47师,各师均辖有炮兵团和坦克团,1951年9月军主力抵达吉林通化地区,为志愿军总预备队,军长尹先炳(后潘焱)、政治委员陈云开(后吴保山),第47师入朝至咸兴地区,担负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12月返回国内。1952年12月,全军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朝鲜停战后,1958年4月初撤离朝鲜回国。

第1军军长黄新廷,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1、第2、第7师,各师均编有炮兵团和坦克团,1953年1月下旬入朝,军长黄新廷(后唐金龙)、政治委员梁仁芥(后颜金生),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朝鲜停战后,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54军军长丁盛,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130、第134、第135师,1953年2月,该军第一三○师先期入朝,5月全部入朝,军长丁盛、政治委员谢明,参加了反登陆作战准备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1958年7月撤离朝鲜回国。

第21军军长吴咏湘,入朝兵力40000人,下辖第61、第62、第63师。1953年3 月15日入朝,军长吴咏湘、政治委员谢福林,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1958年7月20日至8月1日分两批撤离朝鲜回国。

独立参战的第33师,1952年12月入朝,师长童国贵、政治委员史景班,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1958年3月撤离朝鲜回国。

总入朝兵力共27个军1个师。当时规定,军为指挥单位,军以下实行三三制,每个军辖3个步兵师、每个师辖3个步兵团、每个团辖3个步兵营,每个营辖3个步兵连。每个军编制1个直属营、5个直属连、1个教导大队,全军编制有36440人,共计装备步枪12614支、短枪2283支、冲锋枪2274支、轻机枪639挺、重机枪162挺、60炮255门、82迫击炮81门、重迫击炮36门、92步兵炮36门、山炮36门、运输汽车49辆、大车66辆、各种马匹2668匹。在战时状态下,作战军可配属独立炮兵部队的野榴炮团,以加强全军火力。

另,1951年6月中旬,志愿军和人民军组建了游击支队,准备到三八线以南开展游击战争,由于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游击支队未执行到三八线以南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改在延安、白川地区剿匪,1952年8月,游击支队中的4个志愿军中队改为志愿军独立团。

以上各军属于各野战军的分别是

第一野战军:

第1军,1952年6月,1军与3军合编为第一军,是我军第一个换装苏式装备的重装军。53年1月入朝。

原华野部队

第十九兵团,辖第63、64、65军,1951年4月入朝,属第二番入朝部队。虽然属于一野,但是从根上说是华北军区的部队。下面这张著名的照片就是摄影师拍摄的64军入朝时的情景。

一野的兵少,承担的任务重。除1、3军合编入朝外,2军入南疆、藏北,6军进北疆,4军镇甘青。7军由吕梁军区部队发展而来,细分的话也可归入华北部队。1951年,7军军部一部充实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另一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并,第20、21师改编为炮兵,第19师改编为空16师。因而,一野实在抽不出更多的部队入朝。

第二野战军:

1951年4月第三兵团入朝,辖12、15、60军。

12军是原中野六纵队,各野战军的六纵基本都是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六纵司令王进山是李云龙的原型之一,入朝时编入的11军31师更是野战军头等主力,火烧阳明堡的769团就在31师,上甘岭战役的后半段就是由31师打的。

15军辖44、45、29师,29师原属第10军,上甘岭战役中,29师涌现出了邱少云。44师在中野9纵时就是纵队主力,然而在上甘岭战役时美军没有向其防守的方向进攻。9纵在中野属于小弟,45师在15军又属于小弟,而就是45师在上甘岭一战成名,打出了一等一的主力。

60军辖179、180、181师,原属于十八兵团,1949年贺龙率十八兵团由剑门关入川,归属西南军区,不过其应属华北部队。刘邓率晋冀鲁豫主力挺进大别山后,徐帅将留下的部队及地方武装整合,方才打造出十八兵团,从根上说,似应属于中野。

181师原属61军,著名的“皮旅”,179师则是“光荣的临汾旅”,然而小弟180师没能打好,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后期的战斗中180师也打了很多翻身仗,但是人们更多记住的是180师的失利。

第16军,原中野一纵,继承了红一师的衣钵,与一军一样均属首批换装苏式装备的重装军,1953年1月入朝,没捞到啥大仗打。

11军除31师编入12军第二批入朝外,第33师于52年11月入朝,直属志司,第32师则编入16军入朝。

10军除29师编入15军入朝外,28师调入23兵团,30师随10军、11军军部调入海军(现为北海舰队)。

11军三个师入朝,军部却调入海军,撤销番号,比11军还“倒霉”的是62军。先是在1951年2月,62军奉命以184师为主组成出动师,编入10军,下辖184师550团、551团,185师554团及新组成的补充团。部队调到河北定县准备入朝,却接命令赴秦皇岛接替第200师防务,只派出步兵各连的二排代表师参加抗美援朝,补入第三、第十九兵团,这些二排再未归建;继后62军又从留驻西康的部队中抽出干部和老战士组成一个补充营,抽调干部组建了一个新兵补充团,调入志愿军;1952年,62军又以553、556、557团组成新的186师,归建16军,于52年12月入朝。由于上甘岭战役15军伤亡减员较大,上级决定186师补入15军,而15军的做法是,战士留下,干部不要。因此186师的干部返回国内,继续组建新部队。以至在各统计资料中,均未显示有62军184、185、186师入朝。

184师虽然未能成建制入朝参战,但是第554团后改编为工兵团,为雷锋生前所在团。

第三野战军:

九兵团是华野主力,作为华中新四军的代表20军与山东八路军的代表27军,一直为谁是三野老大在竞争,26军虽然战力较强,但有这两个老大在,只得屈居亚军。

第23军(辖第67师、第69师、第73师)、第24军(辖第70师、第72师、第74师)于1952年9月入朝。至此新四军叶王陶纵队(20、24、23军)齐聚朝鲜。

入朝前,23军68师师部带203、204团调空军,番号撤销,其202团(金刚钻团)调入67师改番号199团,25军73师调入23军,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即由73师打的,后改番号68师。因为费翔在春晚的冬天里的一把火,1985年该师参与扑灭大兴安岭大火,全师荣立集体一等功。

50年10月,24军71师调入空军,后改编为空15师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70师调北京卫戍区为警三师,这是北京外围的最重要的保卫力量。74师大名鼎鼎,可共军74师更是强悍。淮海战役中,74师(此时为7纵20师)与中野6纵部队在惨烈的大王庄战斗中全歼蒋18军老虎团,旁边观战的小王庄之敌吓得直接投降。此战两天后,黄维兵团覆灭。回国后74师改番号70师。

第21军(辖第61师、第62师、第63师),1953年3月入朝。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罗炳辉等均曾在该部就职。

三野的其他部队,22军解放舟山群岛后驻防浙东前线,这也导致“洛阳营”未能参加抗美援朝。金门战役中28军伤了元气(损失3个主力团),实力稍弱的29军也损失一个主力团,且福建敌情严重,因而在福建的28、29、31军未能赴朝。

30军三个师前已述,32军94师解放东山岛后调27军入朝,95师调空军,96师调福建军区。

第四野战军:

十三兵团,原辖38、39、40军,是四野的主力。朝鲜战争爆发时在东北只有四野各纵队的小老弟42军。组成东北边防军后要求派部队掩护侧后,此时50军已开赴东北,但军委仍从河北将华北的66军调来。原起义部队的50军在前两次战役中表现不太好,其后越打越好,成为主力。

四野每军人数均在5万左右,而内地部队每军均3万余人,九兵团入朝时各军加强了一个师也达到五万余人。

1951年4月,47军入朝。三野、四野的十纵都是善于打阻击,28军在福建未去朝鲜,而47军在朝鲜则主要参加了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和52年春夏巩固阵地战役,干回老本行。

第46军(辖第133师、第136师、第137师),1952年9月入朝。

第54军(辖第130师、第134师、第135师),1953年2月2日130师入朝,军部率第134、第135师5月2日入朝。54军系由第44、45军合编。

四野其他部队:

1950年48军143师改为火箭炮21师,52年48军军部改21兵团部,144师调21兵团,142师改为公安11师。新解放地区匪患严重,48军主要承担剿匪重任。21兵团虽然积极要求赴朝,但被调入广西剿灭十万大山的土匪。

49军军部改编为空三军军部,第145师编入第21兵团,第146师调归广西军区,第147师改编为公安第12师。与48军一样,主要执行剿匪,维护地方安定。

四野的主力41军驻防广东,既要剿匪,又要策应福建的我军作战,因而也未能赴朝。

43军,解放海南岛后即驻防于此重要战略位置,虽然未能以建制部队赴朝,但是仍抽调了部分老兵补入其他赴朝参战部队。从历史来说,43军仍为四野以至我军的老大。

华北军区

第二十兵团第66军编入十三兵团第一批入朝,十九兵团在一野编制下于1951年第二批入朝。1951年6月,第二十兵团率67、68军入朝。

第二十三兵团,辖36、37军,为绥远起义部队,两个军仅两万余人,1951年9月入朝,主要担任南市、泰州、院里三个机场修护任务,未参加战斗,1951年11月回国。

朝鲜停战前后,大部分部队先后凯旋回国。第1军、第16军、第21军、第23军、第54军暂驻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个军胜利完成任务后,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回国。

以上是野战军的兵力,而我军兵力最高峰时达180余万,其中:志愿军134万,朝鲜人民军45万,苏军主要为航空兵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各军兵种共出动建制部队240余万,补充新兵50余万,合计290余万人加入志愿军。

炮兵:10个师共46个团;10个师的番号是榴弹炮第1、第2、第7、第8、第10、第11师,火箭炮第21、第22师,战防炮第31、第33师。志愿军炮兵基本上以师为单位入朝,以团或营为单位配属各兵团或各军作战。

1952年夏季,在巩固阵地作战期间,也有单独的炮战,炮兵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就参加作战,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炮兵在作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理想,步兵与炮兵的作战协同也越来越密切。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炮兵协同步兵作战摧毁“联合国军”地堡和火力点,可达到70%。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炮兵共毙伤敌15.8万余人,击毁击伤“联合国军”火炮570余门、汽车880余辆、坦克940余辆,摧毁敌碉堡2490余个。

高射炮兵:5个师另64个独立营,城防高射炮兵21个团另10个独立营、2个对空监视团、1个雷达营、5个探照灯营;

5个野战师是高炮第61、第62、第63、第64师和第65师(第65师是朝鲜停战前成立)。

野战高炮师和城防高炮部队主要用于掩护铁路重点桥梁和铁路运输,野战独立营主要用于掩护炮兵阵地和军以上指挥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高射炮兵共击落敌机2300余架。

装甲兵:坦克9个团;即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独立第1、独立第2、独立第3团。另有坦克第53团徒手入朝,没有参战,后回国。

志愿军装甲兵部队于1951年3月开始入朝,7月开始参加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参战240余次,共击毁击伤“联合国军”坦克74辆、火炮20门,摧毁地堡864个。

工兵:15个团;即工兵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2、第14、第15、第16、第17、第18、第21、第22团。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工兵部队共新建道路2200多公里,加修和维护公路9600余公里;新建桥梁1100余座,总长6.3万余米;构筑坑道的土石方量28.5万多立方米,构筑指挥所、人员掩体和掩蔽部1.6万多个;排除地雷和定时炸弹6.3万余枚,修建飞机场120余万平方米,建造仓库、医院病房、营房等5.4万余座。

铁道兵:10个师又1个团;铁道抢修部队4个师又1个团,即铁道兵第1、第2、第3、第4师和和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这4个师又1个团于1950年11月至1951年6月先后入朝担负朝鲜铁道抢修任务。铁道新建部队6个师,即铁道工程第5、第6、第7、第9、第10、第11师,1952年12月至1953年1月先后入朝,担负朝鲜铁路新建任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铁道兵部队,与朝鲜军民一起,共抢修、抢建、复旧正桥128.88公里,便线便桥127.79公里,线路1003.3公里,车站股道161.13公里,隧道122座次,给水310站次,通信线路2.03万余公里,使朝鲜北部铁路通车里程由志愿军入朝时的107公里延长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与其他部队共同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公安部队:2个师共11个团;担任后方剿匪、警卫、物资押运、装卸和防空哨任务。2个师的番号是公安第1、第18师。

空军:歼击机10个师共21个团、轰炸机2个师;

志愿军空军歼击机部队于1950年12月参加实战练习,1951年9月开始,以师为单位轮番作战,掩护朝鲜北方重要工业目标和铁路运输。最先出动的是第4师,在苏联空军带领下作战,而后由第 3师接替第4师作战。

从1952年1月开始,志愿军空军新参战部队,即在第4、第3师即轮流带领下作战,先后有第2、第6、第12、第14、第15、第16、第17、第18师参战。

志愿军轰炸机参战的是第8、第10两个师,为配合志愿军地面部队攻占位于西朝鲜湾的大和岛等岛屿,志愿军空军轰炸机第8、第10师,于1951年11月6日、29日和30日三次出动,在歼击机掩护下轰炸大和岛,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在整个抗美援朝作战中,志愿军空军总共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有373名飞行员开炮,212名飞行员击落击伤美军飞机,共击落美机330架(其中F-86飞机211架),击伤美机95架(其中F-86飞机72架)。

志愿军空军被击落飞机231架,被击伤151架。牺牲空勤人员116名。志愿军空军同苏联空军并肩作战,予侵略朝鲜的美国空军以严厉打击,对保卫朝鲜后方重要目标安全和保障后方运输线的畅通起了重要作用,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空军也在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

再加上志愿军总部机关、各兵团机关、后方勤务司令部的保障部队和不同时期补充的兵员等。

据中央军委作战部统计,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步兵部队受到朝鲜战争锻炼者共25个军76个师,约占步兵部队34个军108个师的70%。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7个师中有2个师经过了朝鲜战争锻炼,铁道兵10个师全部经过朝鲜战争锻炼。40%的空军部队得到了朝鲜战争锻炼。陆军各特种兵中73%的炮兵部队,30%的坦克部队,60%的防空部队,57%的工兵部队得到了朝鲜战争的锻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