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生活真的很幸福吗?
丹麦发达到了什么程度?让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丹麦
话说我叔叔回家不久,就得知了那时候国内一个月挣一百多块,而丹麦刷盘子就能挣8000块的天文数字。
心想,这不比抢银行强多了?
果断的他,一拍大腿,决定去丹麦试试水。
这一去,可就是三十多年。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他大概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丹麦立足那么久,更别提买下三套别墅,娶个丹麦姑娘回家。
我叔叔那时候在国内的厨房里混得可不怎么样,跟饭店的大厨是亲戚,你以为这关系能铁铸成钢?
告诉你,亲戚大厨天天就知道压人,我叔叔在那厨房里待了两年,手艺再好也就是个帮厨的命。
每个月挣的那点钱,连买双好点的鞋都捉襟见肘。
他心想,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干脆换个门道试试。
就在这时,他一个老战友找到他,说想要出国淘金,问我叔叔去不去。
我叔叔二话没说,把国内的破事一脚踢开,跟战友一道飞往了丹麦。
家里人一听这消息,那叫一个心急如焚,怕他在外面吃苦受罪。
但我叔叔那性子,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一心只想着去丹麦翻身。
结果真的去了,前头几年紧紧张张的,连封信都不寄回家,让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到了丹麦,我叔叔和他战友一开始啥丹麦语英语都不会,就跟哑巴似的,还得靠比划交流。
两人只好在华人餐馆找到了个洗碗的活,每天除了洗碗还得打扫卫生,那叫一个累啊。
但俩人没闲着,抽空还得学英语和丹麦语,因为餐馆里不光华人来吃,丹麦本地人也不少,能说上几句当地话,说不定小费都能多挣点。
谈到我叔叔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日子,那可真是一部浓缩的“海外奋斗史”。
当年,为了能在国外赚点银子,我叔叔和他的一个战友硬是从厨房的灶台边跑到了丹麦的盘子前去洗刷。
刚到那儿时,他们两个月收入能有9000多克朗,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8000多块,这在国内厨师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想当年他在国内还在做个小二厨,一个月挣才100多块,这边的收入直接把他提升成了一个小富翁。
干了五年,原本打碟洗盘的他,手腕儿一转变成了店主。
是的,那时候他们的老板打算收山回国,我叔叔和他战友二话没说,把积蓄全都掏出来,大约100万人民币,一把将餐馆盘下来。
那种由洗盘子到拥有餐馆的华丽转身,在当时可是难得一见的剧本。
不过话说回来,接手餐馆后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风光。
因为头一回在国外开饭馆,啥法律规章都是一窍不通。
税务、卫生,各种规矩一个接一个地坑,好不容易摸清了点门路。
就在我叔叔和他战友快要手忙脚乱时,命运又给了他们一个转机。
一位当地的丹麦老头,经常光顾他们的餐馆,对我叔叔的手艺赞不绝口。
这个老先生是个快退休的会计,看在两个异国青年努力打拼的份上,主动提出要帮他们摆平税务问题,还耐心教导他们相关的法律知识。
多亏了这位丹麦老先生的相助,我叔叔的餐馆生意才算是稳定下来。
不只如此,他和老先生的小女儿一来二去也就情投意合了。
这段跨国界的情缘最终收获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不久后他们就搬进了哥本哈根郊区的大别墅,生下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
如今,每次聊起我叔叔的故事,都不禁让人感叹:这人生,偶尔也需要点“闯劲”。
正是因为那时的一时冲动,才有了现在这段幸福的生活。
而那个丹麦老会计,可是我叔叔人生路上的一个贵人,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初次来到丹麦的我:
当我第一次踏进丹麦的土地,我原以为会被一杯热咖啡或者一壶茶迎接,谁知道我丹麦婶婶递给我的是一提冰镇啤酒!
初次见面,我还以为这只是餐前小酌,结果我们几个人就这么坐着,不断地灌啤酒,谈了三四个小时的天,连块下酒的花生米都没有见到。
他们家15岁的少年,也跟着我们大口喝酒,喝得比我还欢,看得出来,在这个地方,喝酒几乎是人际交往的标配,不论是工作聚会,还是学生派对,没有酒就谈不上热闹。
我在丹麦的日子里,最开始感觉很不适应。
除了我叔叔外,家里的其他人对我都是一副冷脸,我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也只是淡淡回应一声“你好”。
不过,他们在招待上却非常周到,每天都会准备满桌的丹麦美食,后来还经常邀请我参加家庭旅行,虽然交流不多,但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热情。
丹麦人对于信任的看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婶婶常说:“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是最美好的事情。”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咖啡馆或图书馆,人们上厕所时竟然不会带走自己的贵重物品,手机、笔记本电脑随便放在桌上,回来时一切如旧,这种场景在我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这种随处可见的信任感,让人感觉像是生活在那些古书里描述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世界。
丹麦人的工资,简直让人咋舌。
听说这里的月平均收入是40996克朗,折合人民币差不多3.8万,而中位数也有39800克朗,大约37000人民币。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的丹麦人月入都在3万以上。
我叔叔老是抱怨,这些年找个刷盘子的都要掏一万七八,成本高得吓人。
然后是他们的工作态度,真是让人佩服,他们对加班的忍耐力几乎为零。
在这里,每周官方工作时间是37小时,但大部分人都只工作35到36小时。
下午五点后想在办公室找个人都难,他们更重视家庭,特别是接孩子放学。
丹麦人对自行车的热爱也是出了名的,尽管他们赚得多,但驾车出行的并不多,满大街都是骑自行车的人。
这可能是因为公共交通和打车实在太贵,自行车成了他们的首选,爱得连荷兰都比不上。
提到消费,丹麦的物价真是高得离谱。
普通的鸡蛋都要卖到1.8到4元一个,黄瓜一根要7.5元。
在外面随便吃个饭都得四五百,到我叔叔的餐馆里吃个川菜,一道菜就得148元,他还说这是给普通人的价。
而且,丹麦的出租车简直是奢侈品,街上跑的多是奔驰车,起步价20多元,每公里再加10元。
有次在哥本哈根市中心打车,短短3公里的路程居然要了我200多块,真是打车打到心疼。
不过说到美食,丹麦就显得有些寒酸了,这里的食物种类寥寥无几,大多是土豆泥、黑面包、炸薯条和沙拉,简直无法满足我的味蕾,但他们的蛋糕和三明治还算过得去。
丹麦,号称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
丹麦他们有着一套让人都羡慕的福利制度。
先说说他们的育儿津贴,这可是大手笔。
无论是永居者还是本地公民,每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家长们都能领到育儿津贴,算下来18年能拿到22万多克朗,折合人民币差不多20.7万。
你算算,每年差不多能领个1万多块人民币,这在国内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
丹麦人过年不愁吃不愁穿,因为福利真的是太全面了,从35天的带薪年假到旅游补贴,再到夫妻产假、失业补助、养老保险、全民医疗,应有尽有,简直让人眼红。
但这一切的代价就是——高税率。
在丹麦,赚钱了就得交税,没有什么个税起征点的优惠。
这里的个税制度是这样的:年收入不到48913克朗的,税率是8%;收入在48913到521304克朗之间的,得交41%的税;超过521304克朗的,税率更是高达55%。
这意味着,只要你稍微挣得多一点,手里的钱就得上交将近半数去维护国家福利。
所以,虽然大家赚得多,但也得交出大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丹麦的贫富差距那么小,基尼系数常年保持在0.29的水平,全民差不多都是中产阶级。
写在最后:
再说说丹麦的国鸟——白天鹅。
在丹麦,白天鹅不只是国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全欧洲四分之一的疣鼻天鹅都在这里,丹麦甚至被誉为“天鹅之巢”。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故事,反映的正是丹麦人自豪又美丽的民族精神。
对于那些喜爱宁静、自由、悠然生活的人来说,丹麦几乎是人间天堂。
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压力,没有生活的焦虑烦恼,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
但若你是喜欢热闹的人,那丹麦的生活可能就会让你感觉有些单调,毕竟这里的“烟火气”比不上东方的热烈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