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繁花》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一件 T 恤卖一两百是真实的吗?
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是很魔幻的,有钱的是真有钱,没钱的去菜场捡菜叶的大有人在。80年代其实还好,主要是90年代,有上下岗了。
我爹有个拆窟兄弟,一条弄堂里从小玩到大的,80年代在城隍庙开了个铺子卖玩具,80年代末变形金刚潮席卷中国的青少年,我吵着要买个变形金刚,我爹就带我去找他这个好兄弟了,一个和香烟盒体积差不多的变形金刚,当年小一百。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变形金刚长什么样,狂派的,黄色的一辆跑车,前引擎盖上有一张贴纸,不去碰是黑色的,用手搓遇热了就显示出狂派的logo了。
我爹是晚上我去的,当年家离开城隍庙不算很远,都在南市区,下了班家里吃完晚饭骑车驮着我去,到那里正好几个摊主在打麻将,上海的清混碰推倒胡,当年他们就打的很大了,好像是十块辣子,一晚上输赢就要一两百。
我爹这个好兄弟有个儿子,和我当年关系很好,知道我要去,提前一天晚上去城隍庙九曲桥的池子里给我钓了一条锦鲤养在塑料桶里,他爹说差点给巡夜值班的抓到。所以说当年应该和我关系很铁,为啥说应该呢,因为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之后就没见过了,90年代初我爹分到房子,我们家就搬去浦东了。之后他们在城隍庙的店铺也关了,也搬走了,当年没啥联系方式的,家一搬店一搬,再想要在上海碰头,要么就是在马路上偶遇。
80年代的消费还算可以,90年代就不一样了,能赚到钱的人已经赚到了,一些比较贵的商品也开始进军上海了。应该是96年吧,我买人生第一辆自行车,当年年轻人都喜欢骑山地车,车把笔直的,山地车两个品牌最受欢迎,一个是吉安特,一个是阿米尼,我买的阿米尼,当时的专卖店就开在浦东的东方路上,没记错的话翻过张家浜的那座桥下面就是。当年东方路还叫文登路。
一辆自行车900多块,吉安特的话贵一点一千出头,车子是吉安特更好,阿米尼太重,但我为阿米尼呢,因为当年上海一档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节目是阿米尼赞助的,叫《快乐大转盘》,节目里选手骑着阿米尼自行车闯关,女主持人叫英子,2006年去世了。
90年代上海一件T恤卖一两百已经很常见了,我记得90年代和同学逛四川北路买T恤,阿迪达斯或者耐克、彪马一件T恤都一百多,打折款的大几十。现在年轻人喜欢球鞋,当年的年轻人也喜欢,当年一双好点的鞋子就一千来块,阿迪达斯推出了feet you wear天足系列,今天看都很潮,所以当年阿迪达斯要比耐克更受欢迎,因为更潮。
耐克是之后推出了Shox系列,就是脚后跟有四根柱子的球鞋才把阿迪达斯的市场抢下来的,Shox更贵,我是本世纪初买了一双,一千多块,全黑的些,四根柱子大红的,那双鞋是我穿的时间最久的一双,穿了好多年,一直到柱子都和底断开了才扔的。
这些还是年轻人喜欢的衣服鞋子,如果是有钱一点的那选择就更多了,相对便宜点的三奴,宾奴、佐丹奴、华伦天奴,还有花花公子,上去一点的梦特娇,这些都是香港那里做的牌子,真正的外国大牌上海也有很多,当年国内比较红的是范思哲,范思哲1997年被刺杀,国内就有很多报道了。当年上海奢侈品商店已经有好几家了,像美美、华亭伊势丹,等等。
90年代上海的固定电话已经开始普及了,当年装电话还有初装费,装一部电话好像4000左右的初装费,然后还要花大几百买一部电话。那会上海的电话号码还是7位数,后来用户激增变成8位,原则是本来浦东8打头的号码前面+5,浦西3打头的号码前面+6。
寻呼机,上海人叫CALL机在90年代也开始普及了,我应该是97还是98年买了第一部CALL机,当时还是学生,寻呼机没什么用处,就是感觉带着这个潮所以省吃俭用买了一个,NEC的,蛮经典的一款。有钱的那会是汉显的寻呼机,可以直接汉字显示留言的。其实数字寻呼机也能简单显示留言,比如今晚不见不散,有对应的一组数字,显示数字,然后去对说明书,麻烦。
在90年代手机也开始逐渐普及了,当年便宜点的手机900多,摩托罗拉的D628,巨厚,像潜水艇一样,我就管它叫潜水艇,为啥价钱和型号我能记得那么清楚,因为我买了。还有个手机型号我也还记得,摩托罗拉的GC87C,为啥记得,因为这个贵,我一直喜欢,但没买。手机当年也分是不是汉显的,型号后面带个C的都是汉显,其他都是英文。
还有一款大哥大我一直记得,但不知道牌子和型号,就是大哥大的造型,但比传统概念上的大哥大更早,应该是国内最早一批的大哥大。大哥大的天线是藏在手机里的,外面就露出一个头,需要的时候把天线拔出来,这款大哥大不是,天线收进去后还有一段露在外面,然后可以翻折,把这一段翻到顶盖上。关键这款大哥大的显示器不是液晶的,是灯泡,一个个小灯泡显示出数字。
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的时候,手机更新换代已经很快了,像摩托罗拉出来了著名的折叠手机388C,爱立信的T15,第一款没有外置天线的诺基亚3210。后来我就换了3210,老娘陪我去曲阳商务中心买的。
不过当年手机主要功能还是当寻呼机用的,打电话巨贵,一分钟六毛还是八毛,所以手机来电话了,看到号码按掉,手里的固定电话再打回去。
娱乐方面当年比现在好玩,主要是当年没互联网,没智能手机,逢年过节大家都愿意出来。像国庆节的保留节目就是去南京东路和外滩看灯,年轻人买充气榔头两拨人互锤。90年代上海也已经有迪厅和KTV了,KTV里K姐的品质比现在好多了。唱歌贵一点的有钱柜,便宜点的有各种量贩式。
有事了,先写到这儿吧。
没事做再写一些吧,上面说到玩,唱卡拉ok和KTV,90年代上海KTV很疯狂,到处是传说,比如某家店里有西域风格的双胞胎,但90年代KTV我没赶上,当年我还在读书,本世纪初我是赶上了,质量也很好,这个我在其他回答里说过了,头一批K姐基本都是上海人,品质最好,后来她们要么当妈妈桑,要么去新加坡继续干了,之后就换外地的了。
当年国庆节晚上去南京东路,大家都一句话:大屏幕下集合,不见不散。大屏幕下面无恙无恙都是人,但找自己同伴很快,过去一眼就能看到了,很奇特。
上面说了,我们家9几年从南市区搬去浦东了,但我初中还是在南市区上的,每天要和两个同学一起坐车回家,大兴街坐大桥一线,当年那车挤的,书包背带挤断,鞋子挤掉常有,每辆车基本都有人掉车,卖票员就在那里喊,马上就有调头车了,马上就来,但大多时候都是骗人的。
后来公交车开始用预售票了,上海人叫本票,有五毛票面的,也有七毛的,七毛是给过江线路用的,后来过江线路涨价到一块二了。本票当年也是硬通货,可以在学校周边的小店里当钱用。
当年还有一件奢侈品消费了,就是随身听,Walkman,我买的是爱华,好几百,但那个机器很厚,也学着大人样把Walkman别在腰间,现在想想挺傻的。我买的头两盘专辑是刘德华的《谢谢你的爱》和张学友的《每天爱你多一些》,磁带最早正版的是7块9一盘,后来涨价到9块8了。
倒带用walkman倒费电还慢,有时候还会把磁带倒坏,磁带跳出来弄的机器里面一团糟,所以一直笔插到一个孔里甩啊甩就是倒带标配动作了。
90年代红白机热潮已经过了,红白机最热的是80年代的时候,魂斗罗,双节棍,沙罗曼蛇,赤色要塞,忍者神龟,90年代开始都是在游戏厅里打游戏了,街霸、三国志、恐龙快打、名将、恐龙战士、圆桌骑士。一开始一块钱三个币,后来一块钱两个,这个能勾币的,用铅丝窝个勾塞到投币口里,勾一下就出币,但有时候操作不好铅丝卡里面就拿不出来了。
游戏厅的弹子房的普及就延伸出一种暴力行为,拗分,就是以大欺小抢钱,我基本没碰到,从小长的就高就壮,加上一直去南工和卢工,里面的人基本都认识我,不认识我也认识我周围的人。
当年上海过江,打浦路隧道、延安东路隧道还有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要么就是摆渡。对于骑车的人来说基本就是摆渡,碰到迷雾天摆渡船就停了,这个时候过江就是个问题,当年迷雾天过江就是骑车到打浦路隧道口,隧道口有警察拦路过要过江的卡车,大家带着自行车上卡车斗,卡车开过去。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骑车上南浦大桥,我在95年骑过一次,上去骑不动,下来根本刹不住,本来迷雾天空气就潮湿,地面也潮湿,加上南浦大桥浦西那一段是盘旋而下的,那一路下来,基本靠着感觉走,还要安全从董家渡出口下来了,但阴沟里翻船,下来了摔了一跤。
90年代我也十几岁了,懂得要好看了,那个时候年轻人买衣服,襄阳路和华亭路服装市场,七浦路是后面的事情了,襄阳路和华亭路主要是卖假货,便宜,后来延伸出来在附近包括陕西路这里,沿街开了很多鞋店,能淘到不错的鞋子。
对了,我现在印象最深刻买文具最早的画面,是父母带我去市百一店,柜台前面围满了小孩子,小孩子后面站着一排家长,差生文具多,我当时买了一个很潮的铅笔盒,整个的样子是一辆车,但暗格很多,这里抽出来一个格子里面放橡皮,那里弹出来一个格子放尺。我儿子现在用的铅笔盒也类似这种,只不过上面图案变了,做工还不如我当年用的了。
还有一次就是96年吧,买了一个书包,锐步的,骚黄骚黄的,那个款式我现在还记得,不大,前面有网兜,网兜前面有绳子像穿鞋带一样左右穿着包住这个网兜。这个书包当年三百多块好像,399吧。
对了,还没说吃了,电视剧里是黄河路,当年黄河路乍浦路都是美食一条街,黄河路档次高一点,当年90年代吃一顿饭就不便宜,今天吃一桌三五千,当年吃一桌也这个价。相对便宜点的就是浦东蓝村路火锅一条街,啤酒饮料畅饮。
当年已经有自助餐了,海霸王,当年巨火,一炉两吃,中间一个火锅涮东西,火锅外面兜一圈是烧烤的,用巨大一块的黄油往上涂,涂完了就烤肉,当年我还在读初中了,能吃,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现在倒贴我钱请我吃米其林三星我都不敢那么吃。
当年的早点有一道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就是鸡蛋饼,其实做法和现在的鸡蛋煎饼差不多,炉子上倒面糊然后刮成一张圆饼,然后磕鸡蛋放油条啥的,但面糊不一样,当年的面糊做好的煎饼皮子是软塌塌的,而且鸡蛋在外面,不像现在鸡蛋裹在里面,我挺怀念这个鸡蛋饼的,现在市面上有类似的,但皮子不如以前的软。
夜宵么当年流行香辣蟹,就和现在吃小龙虾一样,我是最爱红肉,所以当年的香辣蟹和现在的小龙虾我都不怎么吃。
当年的饮料还记得伐?电视剧烟纸店里放的是百事可乐,但当年孩子们的最爱是红包,纸盒子插吸管的那种包装,红色包装的,春秋游必备。
想起来啥了我再补充吧,这个只能想到啥写啥。
又写了一部分,在另外一个回答里:
《繁花》中对 90 年代的上海还原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