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能否统一三国?

发布时间:
2024-09-10 18:18
阅读量:
3

我的回答是可以。估计听到这个不服的人,人数足以绕地球一圈。

五伐打了个寂寞,曹魏皮毛都没掉一块,再打三十年恐怕季汉自己先撑不住了吧?

麦子一年就长这么多,丞相就算很节省,官僚都很清廉。可是打仗就要多收民众麦子。多收民众麦子,民力就要消耗,人心就会不稳,逐渐北伐就会崩溃。

其实不止现代的人要这样发问,就连当时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谯周是蜀地经学大师,当时颇有人望不也站出来质疑,国家本来就如此不堪,还穷兵黩武的北伐去打几倍国力于自己的曹魏,国家还能经营下去么?民众还不造反了!

这些分析和声音真不能说他们错,古代基本是农业国的思维。困在这个思维里去思考诸葛亮北伐的事情基本上是只能得出负面结论的,就算非要找个正面的借口,也就只有一句—以功为守。坐以待毙只会亡得更快。

可是我今天要说的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思维来看,诸葛亮北伐手拿把攥,司马懿龟缩防御其实正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

其实古史是有缺陷的,不是专业的人写的专业史,往往用臆想替代史实。

其实史官如果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或身居高位,指挥过战事,往往不知其中运行规律。如果如实记录也就罢了,部分写史的人,还喜欢自己文学二次创作一下,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评价,所以常常偏离事情的真相。

三国志这里其实就有这个问题,农业国思维经学专家,看到了一个商业帝国的运行成果,估计是没法搞清楚怎么回事吧。

最简单的一个矛盾点,季汉人民是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么?季汉天天北伐,搜刮民脂民膏。对内残酷镇压,严刑峻法。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养了十万的兵,外加四万的官吏,那年代田里产的还是小米和豆子,产量低到感人。这么一个恐怖统治的军政府死了头头,民众居然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突破严酷的禁令,私自街头祭奠,还一祭就千把年,到今天都忘不了人家的好。这么撕裂的一个事实,为啥就不能好好想想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是上面演的戏,魏忠贤的祠堂人没死透就拆得差不多了吧?更何况季汉政府可是明令禁止私祭诸葛亮的,如果不是四川人民魔怔了,那就只能说明季汉帝国找到了不依赖农业税的新的财政来源!

答案就是以蜀锦为代表的新兴手工业,以及直百钱为背后支撑的进出口贸易。

这些近现代都是有研究成果的,东汉末年,董卓开始的烂铸小币行为,直接导致了劣币逐良币的货币大崩溃。汉五铢崩溃之后,整个经济大厦直接崩塌,多数地区基本都开始了依赖粮食,金银等这种硬通货交易的时代。

货币是人类得以社会大分工的前提,因为有了稳定的货币,所有其他工种的从业者都能稳定从事特定行业来赚取作为基本等价物的货币来换取自己的生活所需,反之大家都只能去种地。否则做什么的都不稳定,定价权在粮食所有者手上。

而且实物税调运绝对是一个灾难。有船运还好,没船呢?运食物的人和牲口在路上可能都把东西吃完了,更别说古代的治安还奇差无比,钱的体积小,重量轻,调运的效率绝对不是其他东西可以比拟的。再说了为了换点七七八八的,农民还得背着几十斤豆米进城,各方面的消耗都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曹魏才这么兴军屯,自己养自己。否则都像明军那么要饷,曹家早就破产了。

可以想见,曹魏东吴的国家状态有多糟糕,地方上除了官办军需的部分产业,靠实物结算着勉强支撑,其他从业者估计各个都跑去种地了,经济凋敝,贸易断绝。所以关羽打个襄樊就威震华夏,四方响应了,诸葛出山,陇右四郡一口气投降了三儿,仅剩的一个门口挂一个牌子,你绝了陇道我们就投降。连武侯自己都震惊了,原来你们这么渴望我们的解放,那今后我常来哈。

魏和吴不是没有尽过努力恢复货币,但是劣币逐良币在古代乱世是个死结,因为防伪技术不行。铜钱都长那么一个样,我少加点铜,轻一点,谁看的出来呀。又不是像金银那么贵重,买个菜,给几十个铜板一个一个过秤好像也不太讲究,再说了我掺点铁什么的进去,你不也没法认嘛。除非官方禁绝,大力打击私人铸币。然后对手铸一堆,偷偷运进来……孙十万更狠,自己铸烂币,大泉当千当万不断刷新大伙三观。最后肯定跟法币一样,当柴火烧都嫌弃。

那季汉是怎么稳住直百币值的?一句话推广桑植,手工兴业,官办集市,垄断资源。

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领域了,稳定币值,靠禁断私铸在乱世是行不通的,因为外面有人给你使绊子,只能在流通领域想办法,官办集市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说设置官办的集市,规定直百钱只能在这里面使用。来这里的买卖的双方都登记在册,名下得了多少直百钱都记录在案。这样伪币就无效了,得了多少,只能用多少,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伪币了,会直接犯法坐牢。而且收商业税变得简简单单。至于乡村间的普通交易,以物易物就行了,国家也不管。

可是怎么确保都来这里交易呢?特别是别国的,谁大老远来这买卖东西呀,那就只能垄断资源了。在国内垄断盐铁铜等,在国外就依靠蜀锦为代表的手工业贸易了。而且蜀锦在古代是属于比较长链条的产业链,从种植桑树开始,到锦官城里的手工纺织。大量民众都获得了工作和收入。就算是种田的也能从桑树种植中分到一杯羹。

而国外要交易蜀锦等手工制品,不出点像粮食啊,马啊,金银之类的硬通货是不可能的。于是商业的繁华不止民众的税负大大减少,而且还能从产业链中分到一杯羹,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壮举,我是四川人民,我也得记这样的丞相一辈子,更不用说他执法必严必公,自己不留余财,清廉爱民。

实证就是各地汉末三国的古墓都有出土季汉直百钱,可是大泉当千这类滥发的货币就只有吴国人自己有。魏国更干脆,魏五株钱发行失败之后,直接倒退到以物易物的蛮荒时代了,这里埋一个梗,因为魏国的这种经济模式就是其会被诸葛亮打崩的最重要原因。

魏文帝更是直接下诏希望魏国贵族不要再买蜀锦,给季汉输送弹药,更是强调了蜀锦的质量越来越差了,连游牧民族都不喜欢了。不过自欺欺人的结果恐怕是不太好,无论是蜀锦残骸还是直百钱,魏墓都不断的在出土。

好了,从商业国的角度出发就很好看这个问题了。诸葛亮五伐终于找到了必胜之法。之前寻求战略决战的方法,魏国是绝对不会应的,因为打不过。四伐已经很明显了,司马懿绝对优势兵力对孤悬在外粮道断绝的汉军发动钳形攻势,结果一路败过了卤城北的木门道,甲首三千,玄铠五千领送了。什么概念?西汉武帝时给军队配装玄甲三千领,史书还要专门记录给个特写。武帝时绝对是华夏历史的一个黄金时代,十万骑兵一起奔出边塞这种事情历史上也就只有他搞过。我看到的是无数的黄金在那晃动。以曹魏的经济状况,这种配置的绝对是中军亲兵。

亲兵都那么惨烈了,那些懒得统计的人头要堆叠多少?更别说,后面木门道丢了个车骑将军,曹魏军事官职第二高的二号人物被人射死了,实在是不讲究。有言论说是司马懿故意送的,可是送谁不好,送中央军的代表张同志。司马懿后面还想带队伍么?

侧面的一个实证,五丈原司马懿真的是不敢打了,结果手下几乎就不听他的,逼得他千里请命,让皇帝特使来帮他节制三军。

这还不够惨?其实四伐的时候陇右交代定了,内奸李严都急眼了,跳出来两边骗,演了这么一出。把后主和丞相都搞懵了。

五伐诸葛亮直接在阵前和魏民一起其乐融融的屯田了,搞军民建设,背后是最新科技成果木牛流马以及源源不绝的粮草。

很多人说诸葛亮送司马懿女装是急眼了,求司马懿战略决战。可是回头想想一套女装就能让人家出战么?司马懿是什么人?能在这里犯点低级错误?

那为啥送女装?司马懿四伐时,其急如风的逼近诸葛亮的时候,已经大失格调的忽然一个转向掘营自守了,还被手下嘲讽畏敌如虎。中央军的领导,军事二号人物张合同志还两次发表了不同看法。本来就颜面大失的情况下勉强发动了进攻,然后一口气被人家撵过了卤城。损兵折将就算了,还不听张合同志劝阻,强行命令追击,然后把曹魏军事二号人物送了。

这次五伐再次不敢出战。手下已经公开挑战他的威严了,这时候送女装难道不是搞心态来的么?要的就是他颜面扫地,军心大乱啊。

曹魏收实物税的,几十万大军开在野地那里动弹不得,运税赋,运粮草累死人啊,拼消耗看谁消耗大!如果诸葛亮真的在那里挂机几年,魏明帝绝对要换将,然后就是新的长平之战。

否则不可能选五丈原这种地方的,处于陇右和关中两大军团的夹击中,诸葛亮从这里出山,走远了后方和粮道根本就保不住。诸葛亮一世英名,根本不可能选这种死地出兵,难道赌曹魏跟他战略决战?不可能的!四伐刚被打出心理阴影,司马懿五伐又玩一次?

还有人说为了横绝陇道,至少郭淮是这么想的。也不可能的,看看地图就知道了,两面夹击的态势,横在中间莫不是嫌命长。就算成功了,哪还有余力抽调出机动兵团去横扫陇右?

季汉最差的地方就是人口不行,兵力不足,诸葛亮为了省点兵力,几乎连攻城这个按钮都抠掉了,有这个余力早就统一了。

这就是丞相选五丈原的原因了,背靠秦岭,护住粮道,可进可退。深入魏地可以拉拢魏国子民搞屯田,搞魏国心态。离长安又足够近,中央军不可能不出,左边还随时威胁陇右,让陇右军团一起来陪跑。调动这么大家子人出来搞野炊,一年半载的还好说,三年五年呢?烧完商业的积存,季汉还能烧农业的,还能超发货币换军粮。魏国怎么办?

如果三五年后打个翻版长平之战,魏国一泻千里,让季汉得了陇右。以诸葛亮的少数民族关系处理手段,重开丝绸之路卖卖蜀锦也不是不可以。云南清末的时候,那些土司反抗外国侵略还喊着团结在诸葛亮旗帜之下的口号(阿祖阿公)。羌民一起拉进贸易链条中来,马也有了。

魏国那边又破窗效应被东吴那边爆锤南边。然后有骑兵加成的诸葛八阵再次出征。曹魏不就交代了?

好最后贴例证,其实最好多读《食货志》特别是晋书的食货志,一切问题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的,打仗打的就是兵马钱粮,而且军队打仗,百分之七八十都在组织,装备和训练上。只有这些工作做足了,自己的兵才能背比别人更重的装备,更快的跑更远的路。才能跑出来战术,才能跑出来合围。

好废话不多说,贴些浅显易懂的例证,其他的建议大伙自己去翻晋书,特别是食货志。

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这是诸葛亮北伐前的魏国状态,具体参考食货志。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这里还有个侧面例证,司马懿准备动辽东的时候,大家已经觉得供不起四万大军出征了,注意,跟季汉交手的时候哪一次不是十几二十万的。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我知道这个是张俨的一家之言,但是他的核心思想绝对是对的。诸葛亮率四川一省的部分兵力出击,在魏土内来去自如,曹魏打也不敢打,甚至放任人家在魏土上跟魏民搞联谊,一起种地。就算吴人看不懂这里面的玄妙,感觉是不会错的。魏国越打越穷,不得安宁,那季汉呢?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我只摘了经济相关的,政治相关的不摘了。与论题不符合。

我知道大家会举吴使向孙权报告的事情来说,但是那是季汉最后的光景了,班台上诸葛亮的老班底是一个都没有了。姜维主外,长期在汉中搞事,也没法兼顾朝野。宫府之争更是已经到了姜维要屯田避货的程度,而且别忘了上一任吴使因为夸奖季汉而获罪,这一任怎么说也不能再夸奖了吧,又不是二愣子。而且也就是这种时候了,即使绵竹失守,各地的军团还想着怎么勤王,如果腐败到那种光景,各地还不造反了,等着后主一个一个去帮司马家劝降?

《居延汉简》记载“帛千九十匹三尺五寸大半寸,值钱三十五万四千二百,每匹三百三十钱,是为中档价格”,而此时一石粮食约为几十钱而已。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是丞相自己说的。季汉核心区也就四川大半个省加上汉中,夷陵前刘备还总动员打汉中,夷陵后还把刘备的百战兵团烧了个七七八八,光靠这点土地和人口,种田再补到十万人左右的军队规模。可不民贫国虚么。如果再靠收农业税去北伐,四川民众都不起义还有天理么?刘备驾崩前后都反了好几个地方,反而诸葛亮时代频繁北伐以后造反就没了?事出反常必有妖,除了用剪刀差剪吴魏的羊毛来北伐,否则我想不出季汉军队,是怎么隔三差五的丢掉农活,兵精粮足的端着诸葛AK连驽千里迢迢的翻山越岭的去突突曹魏的。

居然还有专业的木械运输大队提供VIP后勤保障服务。丞相五伐还想站定五丈原跟司马懿比看谁先眨眼!我就想这帮人都不做农活的,田地难道不荒的么?丞相是怎么混得【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这种名声的。

只可能是蜀锦的长链条生产链提供了大量城市的工作岗位,以及货币经济带来的社会大分工,促使了人们走出了田间辛苦的劳作,或者从事运输行业参与到贸易和军需物品运输的链条中来。又或者女的前往锦官城纺布,男的走向了职业化的军旅生涯。甚至季汉有可能优先给予军嫂锦官城的工作,让军户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普通农民,促使更多的人踊跃参军。

如果不是社会大分工带来的大量闲散劳动力,武侯去哪变出来这么多人力投到前线去,还不影响农业劳作?

至于蜀锦出土和太平直百,直百五铢等的出土,比比皆是,最远到龟兹,蜀锦出土最有名的就是那个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了。

其实中国搞商业的天赋自古有之,管仲就是集大成者之一,《管子》一书还详细记录了一部分手段。可是搞来搞去,仿佛五胡乱华之后我国封建王朝只剩农业立国这一条出路了。

可悲可叹,孔明其后无人知孔明矣。

幸亏近代我们又重新崛起,否则一段尘封的历史也许没有人再能解读。

————————————————————————————————————————

收集了很多朋友的评论,这里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和图表对不够明确的地方做一些补充。

其一:曹魏实物税与季汉货币税(超发的货币)之间,税收成本的问题。

注意本节含大量计算的公式和数字,不喜欢看的朋友可以直接看结论或者跳过。

首先已知一汉铢等于0.673克,五铢大概是3.4克。

《居延汉简》记载“帛千九十匹三尺五寸大半寸,值钱三十五万四千二百,每匹三百三十钱,是为中档价格”,而此时一石粮食约为几十钱而已。
《秦汉经济史(上)》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那就很简单了,假设现在三十钱换一石米。也即钱粮交换比为30X3.4=102克钱能换27斤米。

好,先从最简单的一边开始论证,据考据

魏武帝初兴,实行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法令:每亩粟四升,户绢二匹、绵二斤,余皆不得擅兴。晋武帝(265~290在位)统一后,于280年颁布《占田令》,规定:丁男(十六至六十岁)按五十亩缴田租,丁女按二十亩缴田租。如户主为次丁男(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按二十五亩缴租,为次丁女的不缴租。五十亩,收租税四斛,即每亩八升。除田租外,还要缴纳户调,丁男作户主的,每年缴绢三匹、绵三斤;户主是女的或次丁男的,户调折半交纳。

因为没有这个时期的田亩数据,我们按照相隔不远的晋武帝的制度来考据,因为他按户收钱的。我们知道曹魏的户数啊!

《通典》记载魏国有66万户,人口443万。

全部按照丁男户算,财政税收应为50X4X27X0.01X660000=35640000斤粮食(曹魏是每亩四升),绢棉不算先了,搞得太复杂,大家都乱了。

好下面看一个税收体系表。

古代的税收是逐级递交转运的。现在为了简化模型,暂时不考虑各级的常平仓问题,假设全部资源上交中央。那么曹魏总共占有九个州,我就算你一个州平均6个郡吧,一个郡下面8个县吧。

请打开导航,选择你附近的县份。基本上都平均50公里以上吧?偏远一点的,100多公里的大把。市区去省府更加了,平均都在几百公里。我现在取平均的,县到郡75公里。郡到州大概200公里,州到中央算你500公里,你交一次税相当于把35640000斤粮食运送9X6X8X75+9X6X200+9X500=32400+10800+4500=47700公里!!!就算算上各级县,郡,州留存的库数,除以一半,那也是17820000斤!而且运输成本是老百姓承担,我中央定的这个税,是我要收到我手上的数目。对你没看错,运输耗损要老百姓负责。

如果是收货币呢?35640000斤粮食=35640000/27X102=134640000克=269280斤钱,如果算上留存的库数仅134640斤钱。运粮怎么样都是千万级别的大项目,就算实际中有部分运输靠河可以采用水运,但是那也是部分郡级及以上的运输,县级运输基本还是要靠人力走陆运。而且我运几千万斤粮食和运十几万斤钱,消耗量不可同日而语。

好现在季汉的直百币铜重是汉五铢的四倍,币值是100倍。用直百币运是什么效率?35640000斤粮食=35640000/27/100X102X4=5385600克=10771.2斤,算上留存库数,大概是5385.6斤。

懂了吧?曹魏想跟季汉拼消耗?开玩笑吧?!

————————————————————————————————————————

其二:季汉拿着钱到边境能不能买到粮食的问题。以及社会大分工是怎么变出人口支持北伐和后勤的。

还是大量数字计算,没办法,要有说服力,还是得有数字!不喜欢看的朋友可以直接看结论或者跳过。

这个问题要回答,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粮从哪来,第二是谁来运输。

前面已经假设过了,30钱一石粮食。假设我现在提高到60钱一石粮食,你猜猜那些权贵,大商人会疯狂到什么程度?

来请出我们的《资本论》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如果你是大商人,你是季汉或者吴魏权贵,你看到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你会管走私的风险么?你只会思考怎么提高你的利润吧?那怎么样才能提高你的利润呢?还不明显么?缩短你的运输距离啊!于是你祭出了你的杀手锏!商屯!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三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三国志》记载的蜀汉有28万户,人口94万;东吴有53万户,总人口230万。《通典》记载魏国有66万户,人口443万。那么加起来,整个三国时期的人口也不过767万。

可是这里要注意《晋书》记载280年灭吴后,全国有245万户,人口1616万人。

好家伙晋朝一统的时候,人口突然翻了一倍。这是外星物种入侵么?如果不是,只能说明,可恶的士大夫地主阶级隐藏了大量的人口,而且晋朝是不可能把所有的隐藏人口都查出来的!也就是说,隐藏的人口往往就是三国政府所掌握的人口总数的2-3倍!

但是曹魏的税收来源只能是来源于自己掌握的66万户,人口443万。

那好办了!大家都懂,曹操征汉中回去以后,把汉中的民众搬空了,田地全荒。关中和陇右靠近季汉的部分也搬空了,比如武都,阴平。好嘛,地全空出来了,请开始你们的表演。

到汉武帝后期全国才统一行大亩《盐铁论"未通》。战国、秦汉六尺为步。汉尺约合今23.2厘米。则汉代一大亩为(6×0.232)2×240=465.0393平方米。今一市亩则为666.67平方米。

仅现在汉中一个市就有212374X10000/465=4567182.8汉亩的土地。如果全部开发,按照魏国税制可以供应4567182.8X4X27X0.01=4932557.42斤粮食,按照晋朝税制可以供应9865114.84斤粮食。为什么这么估算?因为国家这样收税,老百姓还没直接饿死,说明这个供应力度有一定的可行性!当然晋朝那个不能这样算的,因为他是户税,不是曹魏的地税,实际不会这么高,真这么收应该要死人的,曹魏同理。

但是季汉的商屯不一样。

这里的粮价是其他地方的两倍。只要佃户饿不死就行,根本不会像普通农户那样要留出家里的吃穿用,存粮,存种子什么的。我是佃户,是劳动力!我只身来这里打工种田,卖了粮食赚了钱,农闲时带回老家,或者直接寄回老家都可以!我能买一倍的粮食!一家老小在老家直接飞升成为小康家庭!

而商人雇了佃户,赚到了平时的一倍60钱,只需要付佃户30钱或者20钱就行了!自己纯赚30-40钱!而那些地主呢?总收益才30钱,佃户可能分到10钱么?地主自己的收益也才20钱左右!你是佃户你跟着商人跑?还是地主跑?更何况那些大商人往往自己就是某某大官,当朝权贵!

这还仅仅只计算了汉中的情况!就能供应千万斤级别的粮食!其他地方呢?周边那些相邻的魏土呢?武都阴平的空地呢?权贵雇佃户在那里种田,然后走私进来不好么?如果季汉出3倍价格收购呢?天!那些掌握着比三国政府更多人口的地主们,还不来这里搞钱?

而我季汉只需要超发货币,就什么都有了。而且一切的交易都在我的官市或者军市中发生,我还能直接收税。运输税也好,商业税也罢。我商屯户那里收个20抽3或者5钱,商人那里收个40抽5或者10钱。谁会有意见?

资本为了利润可以出卖绞死自己的绳索

所以要多读资本论啊!!!日俄战争时,日本工人没日没夜的挖煤,结果卖给了正在开往他们本土,准备炮轰他们的俄国舰队!钱真是一个坏东西!

这里必须要明确!所有这些人口,都是隐藏人口!因为官方人口,都是挂户籍的!没有官方命令不能随意迁出的!所以季汉本身的94万人口,一个没动,该干啥,干啥!

好!同理,假设你当兵能领一份军饷,打赢了除了战利品还有奖励。然后你老婆还能进入锦官城工作,织锦拿到报酬。天,你还愿意去给地主当佃户?又不是自己的田地!我肯定跑了!加入季汉军方。运输只要给够钱,或者要求商人必须出人力运到五丈原前线我才给钱,佃户们大量投身运输还有问题么?这些都跟季汉的94万纳税户口没关系,都是隐藏人口提供的,所以北伐能影响农业生产么?只会促进吧?这里面收益那么大,民夫和商农的劳动积极性是佃户可以比的么?而且这一部分你之前也收不到啊!都进入地主自己腰包了!

所以这里提供的军粮都是来自于之前隐藏的部分。属于季汉那94万农业人口税收体系以外的,额外的收入!!!

94万的原本农业户口自身还可以种植桑树,提供蚕丝给政府换取好价钱!是不是也是非常开心?!

这里唯一不高兴的是谁?士族地主啊!佃户都跟人家小姨子跑了,你不得下血本加钱留人?你如果加到20钱,你得的都没有佃户的多,你乐意?加到30钱你都可以破产了!而且商户的崛起,自己进一步政治经济双边缘化。所以我是季汉的士族地主,我能不跟他拼命么?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季汉的百姓冒着杀头危险也要上街给丞相烧香的原因,而且一烧一千多年。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川当地的士族地主们对季汉政府那么不感冒,天天想着曹魏来解放他们!

好这就能解释季汉灭亡时候的光景了!主力军们忠诚的要命,三大边军的姜维北伐军听说投降了,气得拿刀砍石头!后面还想拉拢钟会造反!东边军团的罗宪刷东吴人头直到后主投降命令传到。他本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给东吴。南中军团霍弋积极组织准备北援,后面又积极备战,拒不投降,直到后主平安幸福的消息传来,才开城。

当朝权贵也意志坚定。坚推诸葛瞻帅禁卫军出城迎敌。北地王自焚的例子虽然极端,但是也可以看出端倪。

但是同时带路党也遍地,士族地主们纷纷开门迎接曹魏解放。还提供粮食给邓艾,否则坚壁清野,邓艾那点人,野战是猛,可是打算爬谁家的城头?朝堂上的谯周等人,虽然职务不重要,但是嘲讽和忽悠全部拉满。

这才能解释问题,只是套腐败啊,各地方性派系的内部斗争啊这种宽泛的原因,是没法解释清楚的。更何况古今大家都习惯性的,直接把锅扣死太监头上。

———————————————————————————————————————

其三:官市运作的问题,以及直百币是否可以直接退出流通,只使用账本。

官市作为一个记账终端,不一定只有成都才有啊。我说的官市只不过是官方设立的一个有官方监察的交易点,账本也是可以带着走的,定期去成都对账就行了。比如军队就是一个流动官市,我军队的军需官买了多少粮,花了多少币,我会记录的,然后回成都对账就行了。我官方的所有采购行为都能记账然后回成都对账,所以季汉的官市不会只有一个的,我在汉中设立一个也没问题。

铜币作为一种古来有之的货币,其使用是有惯性的。就像金属货币切换纸币,纸币切换电子货币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谁会去信纸上的记录呢?大家更愿意去相信拿在手中的金属货币啊。所以季汉也不能免俗。不可能几十年就提前跑步进入电子货币时代。虽然纸质记账的底层逻辑跟电子货币有点像。

这个东西还可以推理的更加远一些。有点像期货合同的二三级交易市场。如果在吴国和曹魏的黑市上发生直百币交易的事情,那也是有可能的。当然吴魏肯定会官方禁止这类交易。如果黑市上发生交易,卖出方可以派一个季汉和自己都认可的中间人带着买方的使者,持盖有自己印信的书函前往成都更改记录。事实上在成都的交易,有很多应该也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毕竟很多大佬,甚至他们的代理人都不一定天天有空往成都跑。

印信作为一种直到今天都没淘汰,使用了几千年的防伪手段应该还是值得信赖的。

————————————————————————————————————————

先更新那么多后面再补。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和五伐的过程论证放在这里,欢迎指正。

zhihu.com/question/209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