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史还没修出来?

发布时间:
2024-09-10 09:27
阅读量:
5

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团结史观天然有bug,朱元璋修《元史》可以把红巾军打成乱臣贼子和反贼,他还说自己是因为天命当的皇帝而不是造反,以前天命在元朝现在在自己这里,而红巾军则被他全面否定了,清朝修《明史》可以把李自成打成乱臣贼子和反贼,但是现在修《清史》难道可以把洪秀全打成乱臣贼子和反贼吗?怎么可能。

而且团结史观是史观是要团结所有人的,至少是要团结大部分人,问题是清朝时对蒙古族是非常残酷的,如果说清朝做的对,那么不利于团结蒙古族,如果说蒙古人反抗有理,那么又不利于团结满族,在团结史观为主导方针的情况下,怎么写都不对。

古代写史书时没有团结史观,所以怎么写都无所谓,朱元璋也不会在意红巾军后人满不满意,韩林儿、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全是他肉体消灭的。

从努尔哈赤开始,女真人就对蒙古人多次发动战争,全力收拾蒙古,每次都打得蒙古军丢盔卸甲、鬼哭狼嚎。对于彻底不肯臣服或者女真统治者看不顺眼的蒙古人,从努尔哈赤到乾隆的政策就是三光,彻底从肉体上进行灭绝,“全行剿灭”,斩草除根。

在吴三桂起兵叛乱以后,康熙皇帝调蒙古察哈尔王南下平叛,结果蒙古人对清朝仇恨太大,本来是平叛的察哈尔王也直接反了,差点打进北京城。

满清几代皇帝对蒙古都心狠手辣,毫不手软,而且清朝统治者对他们进行分割统治,以防他们进行串联。满清把蒙古部落共被分为了二百多个盟和旗,这些盟旗只能在自己地盘活动,不能来往不能合并。满清统治者在各区域还部署有一到两名特派员,一旦发现有联系,马上报告,立刻严惩。

在草原上,天灾经常导致草场退化,牧民们需要进行游牧才能养活人口和牲畜。而由于清朝的统治者实行的严格区域管控制度,这让蒙古部落抵抗天灾的能力变的很弱,导致蒙古人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清朝不仅对蒙古人进行物理大屠杀,而且通过在蒙古地区大力提倡喇嘛教,以宗教之名对蒙古实行一场长期的计划生育。喇嘛被免除兵役、徭役和赋税负担,这一政策实际上鼓励了广大平民弃俗从僧,使大批为生活所困的阿勒巴图,云集各庙宇,念经修佛,极大地阻碍了蒙古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清朝三百年中,朝廷规定一户蒙古人如有三到五个男子,就必须有二到三个出家当喇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的,人口必然下降。再则,男不婚女不嫁,自然导致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性病流行,严重的影响人口增长。

蒙古族曾是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十分强悍的民族,曾经一度征服过欧亚许多国家,在经过满清三百年的统治后,人口由清初一千多万下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不到一百万人,整个民族被制服成了一个一蹶不振,不相统属,人口下降,贫穷落后的弱小民族。

19世纪时,蒙古共有喇嘛庙一千两百八十多座,信佛人数占蒙古人口的七成以上,平均每户都有一个青年或少年男子出家。

乾隆皇帝的罪恶——对蒙古人的种族大屠杀

清朝扫灭准噶尔汗国以后,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在上演,各路清军部队四面出击,假借“围剿叛军”之名,行“种族屠杀”之实,涌现出了无数个比哈达哈和雅尔哈善更加残忍的清朝将领,他们不仅沿着河流捕杀蒙古人,还像打猎一般,对山谷丛林中的蒙古人进行围猎。乾隆为了掩盖大屠杀的事实,又想出了一个更加残忍的屠杀手段,命令清军在地广人稀的地方见到蒙古人立即杀死,如果是成批大规模来投降的蒙古部落,他怕人数太多杀不过来,“难保无一二逃窜之人,泄露其事”,以迁往内地为由,要一批一批地押送到内地,“可先把他们的头目送到京师,其他部众,可向内地迁移,等过了巴里坤,进行屠戮。”(摘自《清高宗实录》)

成千上万的已经投降的蒙古族百姓,就这样被清兵驱赶着,踏上了死亡之旅,走到一些不知名的山谷,无论男女老幼,被全部集团屠杀。

这次大屠杀究竟杀死了多少人,历史没有准确的数字,清政府也是极力掩盖相关的史实资料。后人所著《准噶尔灭亡纪略》中说,保守估计在一百万以上。战争结束后的很多年,龚自珍途径准噶尔故土,看见“耕地、牧场荒废,城镇、村庄被毁,行走几十里,无一帐一户。”清军将领明瑞在奏折上说:“自巴尔呼特岭到造哈岭,再到乌兰乌苏,已经不见一人。”

蒙古国一直宣传清朝对其殖民统治,其从40年代到现在都一直在拍​抗清神​剧。

辛亥革命之前,《民报》发表了题为《蒙古与汉族结合共伸讨满复仇大义之宣言书》一文:

“满洲分割我蒙古部落,建汗封王,以相牵制,使势力消散。除此之外,置将军,都统,办事大臣于各地方。以握我实权,制我死命。而设喇嘛教一端,设计之毒,以灭我蒙古种族。期间历史时间之长,非数万言不能磬,实与吾蒙古不共戴天之仇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