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200多年前的清朝,为什么距今1300多年的唐朝反而更有一股现代化的气质?

发布时间:
2024-09-10 08:29
阅读量:
3

别被影视剧里的滤镜骗了…

唐德宗朝,有个叫“阳城”的人,在道州当官,发现道州这个地方的百姓天生矮小,朝廷每年常常要乡户进贡“矮奴”。阳城因此上疏,呼吁朝廷免除道州矮奴之贡。朝廷批准了阳城的奏疏,道州百姓为之感泣,称颂阳城的恩德。

白居易也因此写诗颂扬官员清正爱民与皇帝圣明:

道州民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
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过去欧洲王室都有御用的小丑侏儒,专门在酒席上说滑稽话出丑,用来给贵族老爷们取笑作乐。在这点上唐代皇室一点也不落后,每年都需要道州进贡矮奴(也不知道怎么消耗得那么快)。


“把子民当成地方特产要求每年上贡”,我不记得大清干过这事。



————————————————————


对了,唐朝还干过另外一件有趣的事:


《旧唐书·回纥》

(背景是唐军和回纥骑兵合力对付安史叛军)
刚收复西京长安,回纥想进城掳掠,广平王也就是唐代宗坚决阻止了他们。等到收复东京洛阳,回纥就进入国家府库收取财帛,并且到城里和附近村坊里大肆掠夺三天,掳掠的财物数不过来。广平王又送给叶护自己收藏的宝贝,叶护大喜。
事后唐朝皇帝还下诏夸赞回纥,说统兵的叶护“言必忠信,行表温良”…


(叶护是回纥官名,仅次于可汗)



是不是感觉这段记载莫名其妙?

回纥试图掳掠长安,被坚决阻止后就掳掠了洛阳———为什么朝廷不生气呢?

为什么不仅不阻止,不惩罚,还送礼表彰?




《旧唐书》站在唐朝官方立场叙事,所以丢人的事情不得不写得隐晦一些,以至于毫无逻辑,让读者摸不到头脑。

北宋文人对那段历史的立场比较中立,他们修的《新唐书》,就把这事的真相写出来了,条理清晰,明明白白:


《新唐书·回鹘上》


原来,在攻打长安前,双方就约定好了,“土地、人众归大唐,财帛、子女归回纥”…

原来不是回纥不讲规矩,是事先达成协议了,唐朝把子民当成报酬,任由回纥自行掠夺…

理亏的是广平王,说话不算话,说好的让回纥劫长安,最后却只允许劫洛阳,怪不得要额外送自己的珍藏宝物做补偿。




《旧唐书》为尊者讳实在太严重了,只说回纥掳掠了金银财帛,新唐书里还提到了“子女”———在唐朝,“子女”就是指“年轻女子”。

旧唐书里只说“广平王固止之”,没说怎么个止法,新唐书里则细说是“代宗下马拜之”———原来还给回纥叶护磕了个头……




大唐这个做法,回纥人都看不下去,抢完了回去就很看不起唐朝:

《旧唐书·回纥》


回纥可汗死后,新可汗看不起这么自私软弱的唐天子,倒向了史朝义那边。

太监刘清潭过去重修旧好,居然有脸提当年的事,说什么唐天子“天生英武”、“同收两京”、“与可汗有故”…

这里他还提到了,自从那年后,唐朝每年给回纥上贡的事

结果换来了回纥“大辱清潭”。

《旧唐书》这里又是为尊者讳———一个太监,传声筒罢了,把都没有,有什么好羞辱的?

辱的是唐代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