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何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因为赵武灵王低估了人性的力量,同时也小瞧了政治。
赵武灵王乃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他一继位就面对魏、楚、秦、燕、齐五国大军压境。
赵武灵王不惧威胁,强硬处理此事,结果倒是五国先怂了,只得退兵。
赵武灵王一战成名,接下来不断对外扩展赵国的版图和影响力,合纵连横、胡服骑射,在他的领导下,赵国不断壮大。
当其他国家打成一团的时候,赵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雄主,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自己最后被活活饿死,却无人前来救驾。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赵武灵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日,赵武灵王晚上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他与一个绝代佳人相会,二人共同泛舟嬉戏,谱曲歌唱。
梦醒之后,赵武灵王对于这位佳人念念不忘,以至于在大宴群臣的时候,不忘向手下的大臣们提起此事,甚至他连这位佳人的音容笑貌依然记忆犹新。
在场有位大臣叫吴广,他听了赵武灵王的描述,觉得其梦中的佳人很像自己的女儿孟姚,于是便将孟姚献给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见到孟姚后,发现果然和梦中的佳人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便封其为王后。
这段佳话便是“梦中情人”一词的出处。
自从得到孟姚后,赵武灵王夫妻二人便如胶似漆,赵武灵王只要有空,便陪伴在孟姚的身边。一旦离开她,赵武灵王便会茶不思饭不想。
而更让赵武灵王满意的是,孟姚很懂分寸,从来不向他提要求要这要那,这使得二人相处得很舒服。
可惜红颜薄命,孟姚在陪伴了赵武灵王10年后,便早早地去世了。临终之际,她向赵武灵王提出了此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请求:立其子公子何为太子。
虽然此时赵国已有太子,但是身为性情中人的赵武灵王无法拒绝这个请求。于是他废掉了公子章的太子之位,改立公子何为太子。
废长立幼这种事情,在春秋战国时期屡见不鲜,只要处理得当,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事实上,面对强势的赵武灵王,公子章明白自己没有反抗的机会,于是他认命了。
然而赵武灵王后面的操作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
公元前299年,此时赵武灵王刚刚过完40岁生日,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而赵国国势也正处于蒸蒸日上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却做出一个令所有人都不解的决定:传位给公子何,让他提前继位,自己则退位,做了个类似太上皇的“主父”。
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出于两点考量:
其一,为了赵国能更好的发展。
当时,赵国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壮大了,然而随着土地的持续扩张,内政需要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此时,赵国既想维持内部稳定,又想继续开疆拓土,说实话难度很大。
朝臣还好说,毕竟人多,事情分着做,还是应付得来的。但是国君就一个人,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多如牛毛,已经应接不暇了。
于是赵武灵王便想搞出个两君并立,公子何以国君的身份处理内政,而赵武灵王则以“主父”的身份领兵打仗、开疆拓土。
父子二人一文一武,便能让赵国继续壮大下去,迟早有一天可以吞并六国,开创万世基业。
其二,为了确保王位正常交接。
以赵武灵王的经验,往往废长立幼后,在王位交替的时候容易出现诸公子争夺王位之事。而这往往是国家衰退的开始。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赵武灵王将王位交替提前,这样有他在,便能震慑宵小,没人敢作乱。
而等他去世的时候,公子何已经坐稳了王位,就算其他公子对王位有想法,也没任何机会了。
虽然赵武灵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个国家出现两个中心,迟早会发生内乱的,即使这二人是父子。
熟悉罗马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罗马因为国家治理能力有限,搞出个四帝共治制,一个国家出现了四个皇帝。
结果,这个体制运作没多久就开始出现问题,各个皇帝争权夺利,使得罗马帝国出现内乱。经过了十几年的混乱后,罗马帝国重回帝制。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搞的这套是行不通的,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赵国前途堪忧。
好在,赵武灵王在退位后没几年便开始搞事情,让问题提前暴露出来。
原本,赵武灵王对自己的定位是像乾隆那样大权在握的太上皇,而不是李渊那种不问世事的太上皇。
可是时间一长他发现事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他的控制,与他的预期大相径庭。
虽然他依然掌有军权,然而文臣武将都以赵惠文王(也就是继位后的公子何)马首是瞻。
至于他这个“主父”在赵国的地位,则急转直下,已经远远比不上赵惠文王了。甚至如果赵惠文王愿意,随时可以多夺走武灵王手中的军权。
赵武灵王是何许人也?他戎马一生,胡服骑射,那在君王中是一等一的狠人,这种结局他无法接受。
他要想办法夺回自己放弃的权力,他要重新做回赵国的君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赵武灵王决定好好利用那个被他废掉太子之位的公子章。
其实,相较于公子何,赵武灵王更钟意公子章来做自己的继承人。毕竟公子章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更像赵武灵王。
公子章自幼便跟随赵武灵王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后来征讨中山国的时候,公子章更是担任中军主帅这样的要职,可见他是很有军事才能的。
赵武灵王的计划是,扶植公子章做大势力,然后二人一起动手,干掉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重新做回国君,立公子章为太子。
那么,公子章有这实力吗?还真有。
由于赵武灵王觉得自己愧对公子章,所以长期以来,公子章虽然被废,但是并未失宠,就连吃住都与赵武灵王在一起。
赵武灵王的这些举动,使得一些心思活络的大臣以为他后悔废太子了,于是纷纷向公子章示好。
加上公子章的心腹臣子田不礼为了能飞黄腾达,不断怂恿公子章积蓄力量,等赵武灵王去世后夺取王位。
因此,公子章也在暗中拉拢大臣,慢慢地也形成了一股势力。
对于这些事情,赵武灵王心中还是有数的,不过这在当时属于正常现象,试问哪个公子没有几个交好的大臣呢?
所以他并没有制止,毕竟按照他之前的计划,公子章是没机会翻身的。
此时,赵武灵王想夺回王位,公子章的这股势力刚好能发挥作用。
公元295年,赵武灵王开始行动了。
他找来昔日的心腹大臣肥义,向他表达了自己想要封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希望肥义能够帮助他说服赵惠文王。
之所以找肥义,是因为他历经三朝,都得到重用,是货真价实的三朝元老。赵惠文王处理政务的本事就是他教的。
只要他肯帮忙,此事成功的机会是很大的。
赵武灵王这么做,是希望进一步帮公子章增加实力,方便后面的计划实行。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肥义竟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肥义自始至终都是忠于赵国,而非君王,肥义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考虑。
在肥义看来,赵武灵王的这个想法会造成赵国内乱,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既然肥义拒绝了自己的想法,赵武灵王只得重新制定计划了。
打了一辈子仗的赵武灵王,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战术错误,他已经打草惊蛇了。
肥义回去后,便将此事向赵惠文王汇报了,并建议对于赵武灵王的一举一动都严加防范,避免其铤而走险,造成赵国内乱。
赵惠文王连夜召集心腹大臣商讨此事,制定对策。
由于赵武灵王的身份特殊,最终,赵惠文王决定采取以静制动、严防死守的方针,不给赵武灵王搞事情的机会。
他命令将军信期日夜陪伴赵武灵王左右,监视其一举一动,一旦赵武灵王有什么异动便前来汇报,
与此同时,赵惠文王命令重臣赵豹与自己一同坐镇都城邯郸,赵惠文王看紧兵符,不给赵武灵王调兵的机会,而赵豹则密切注意邯郸城内的异动,提防公子章的人发难。
除此之外,为了保险起见,赵惠文王还派遣公子成和大臣李兑拿着赵惠文王的兵符离开邯郸,一旦事情有变,则率兵前来勤王。
至于肥义,出于对他的绝对信任,赵惠文王让他负责收集各方情报,居中协调、调度、查漏补缺,使整个计划没有任何遗漏。
在赵惠文王君臣的严防死守下,赵武灵王能调兵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公子章和他的势力了。
在和公子章还有田不礼密谈许久后,双方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意图直接除掉赵惠文王,这样既能避免赵国内乱,又能夺回他们的权力。
而实行计划的地点,便是战国时期最魔幻的地方:沙丘。也就是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密谋夺取皇位的地方。
一日,赵武灵王提出要在沙丘选址修建陵墓,要公子章和赵惠文王随行。此时,赵武灵王还不知道,此处真的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在当时,为父亲的陵墓选址,这是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因此赵惠文王明知有诈,也不得不前往。
由于随行人员不能太多,因此他带去的都是自己的心腹,可以绝对信任的那种。
当所有人都在沙丘宫安顿下来后,便有人拿着赵武灵王的令牌来找赵惠文王,称赵武灵王找他一起吃晚饭。
肥义不愧是三朝元老,见多识广。直觉告诉他,此事必定有诈。
于是他提议由自己先去探查一番,同时让赵惠文王提升安保级别,如果他没回来,立刻派人召公子成和李兑前来勤王。
安排完这些后,肥义便跟随使者走了。
当肥义来到别宫,并没有见到赵武灵王的身影,他只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
原来,这是公子章的个人行为。他对于赵武灵王的安排并不满意,他想当的不是太子,而是赵王,因此他不和赵武灵王商量便能修改了计划。
他想先除掉赵惠文王,再软禁赵武灵王,这样赵国的大权便在他手中了。
当公子章看到前来的是肥义时,知道对方已经有了警觉,奈何拉弓没有回头箭,公子章已经没有退路了。
他只得杀了肥义,再次派使者前去请赵惠文王赴宴。如果赵惠文王还是不来,他就率兵杀过去。
没错,公子章手里也有兵,这些人都是他暗中培养的死士。就这点来说,他比成了光杆司令的赵武灵王强多了。
当使者再次来到赵惠文王住处时,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信期率领赵惠文王的护卫包围了公子章等人,公子章见事情败露,于是双方大打出手。
由于赵惠文王带的护卫并不多,双方一度相持不下。然而,不久后公子成和李兑也率军赶到,公子章这边就扛不住了。
最后,公子章只得跑到主父宫,寻求赵武灵王的庇护。
然而,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自身难保,哪里还能庇护他。
信期、公子成、李兑三人一商量,干脆这事就不向赵惠文王汇报了,毕竟一汇报,赵惠文王必然犹豫不决,迟则生变的道理,他们都懂。
于是,他们派人进宫杀了公子章,然后撤出来,对主父宫围而不攻。
赵武灵王躲在主父宫里,惶惶不可终日,他想出去,但是门外的士兵不让。而主父宫里没有存量,仅有的一点水果被他吃完后,只能等死了。
最终,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事后,赵惠文王并未追究信期等人的责任,只是痛哭一场,将赵武灵王厚葬了事。
赵武灵王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没有亲信前来相救,其背后的原因还真的值得好好说说。
首先,因为赵武灵王不懂政治。
我们先来看看赵国朝堂的格局。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大胆变革,这才使得赵国强大起来。
但是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他这么做,会产生一批革新派,与之相对的则会形成一批保守派。
革新派都是通过支持赵武灵王的变革得以上位的一批人,他们是赵武灵王的坚定支持者。比如乐毅,庞煖,剧辛,赵奢等人都在其列。
而保守派则是因为赵武灵王的变革,利益受损的一批人,信期、公子成、李兑、赵豹都在其列。
至于肥义,他比较特殊,属于中间派。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变革还是守旧都无所谓,只要对赵国的利益有好处他就支持。
你们肯定发现了,在整个事件中,赵惠文王启用的大臣除了肥义,全是保守派。
赵惠文王之所以信任肥义,主要还是因为他是赵惠文王的老师,赵惠文王的治国理念全是肥义教导的,两人的关系够密切。
至于重用保守派,则是因为他们是绝对不会支持赵武灵王的。那对他们没有好处,相反,只有赵惠文王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所以这些保守派可以说全都是赵惠文王的坚定支持者。
至于那些靠赵武灵王上位的革新派,早已被排挤出朝廷了。
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赵国沙丘之变中是什么情况了。
保守派是绝对不会让赵武灵王活下去的,这才是他们不向赵惠文王汇报的真正原因。只要赵武灵王在世一天,他们的心里就不踏实。
至于赵武灵王的亲信们,或者说革新派们,根本没机会来救驾。
不说他们已经被严重边缘化,要权没权,根本无力救驾。
在当时,赵惠文王已经将沙丘宫封锁,这些人压根就得不到消息,当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赵武灵王已经被饿死了。
而且就当时赵国的朝局来说,他们已经是自身难保了,还拿什么来救驾?
就在沙丘之变发生后,上面提到的乐毅,庞煖,剧辛,赵奢等人,不是逃去别国,就是隐居山林。很明显,他们是在避祸。
而当时唯一能救赵武灵王的大臣,当属肥义了,可惜他被公子章给杀了。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被围困主父宫的时候,没有人前来救驾,完全是因为他不懂政治。否则在变格派被打压、排挤的时候,他就该趁着自己威望还在,对此事加以干涉、阻止。
其次,赵武灵王不懂人性。
什么是人性?追逐欲望,趋利避害。
其实,从赵武灵王退位开始,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为什么赵惠文王的权势会超越赵武灵王?因为他掌有行政权,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人事任免权。
所以,那些想要升官发财、加官进爵的人,纷纷投效赵惠文王麾下。就算是那些和公子章眉来眼去的大臣,也很有可能是骑墙党,甚至是赵惠文王的内应。
这便是人性。
然而,赵武灵王却天真的以为,臣子们忠于自己是因为他英明神武、有王者气质。于是他错判了一切。
不说保守派和革新派,单说那些那些得到赵武灵王重用,又在赵惠文王朝廷混得不错的官员,也不见一个来救驾的。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现在跟着赵惠文王吃香的喝辣的,干嘛要来救赵武灵王?风险太大了,不划算。
而这一切,都是人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