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画《萤火虫之墓》会引起争议?

发布时间:
2024-09-09 16:17
阅读量:
2

因为高畑勋导演没法赤裸裸地把耳光打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脸上,他只能借用两兄妹的死来指桑骂槐,同时,一个半大的男孩子和一个幼童,从养尊处优的少爷千金变成寄人篱下的孤儿,最后变成衣衫褴褛的小乞丐饿死,也确实很赚眼泪,足够把这部故事蒙上一层悲剧的面纱,但是面纱之下的思想又是怎样的呢?

导演在近年采访中面对各方的争议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发动战争?就算胜利,又能如何?”

不难看出,他对于军国主义,嗤之以鼻,对于拥护军国主义的好战分子更是鄙视的。

在看懂了清太和节子真正的结局,阅读了导演的访谈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导演恐怕根本不指望军国主义支持者看懂他给清太和节子安排的结局,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人根本就是无药可救,顽灵不化,如果说清太和节子生前的衰亡是他的劝世警言,那么清太和节子真正的结局,就是他向军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追随者许下的诅咒:

“你们不是支持战争吗?不是相信战争可以带来好日子吗?好啊,现在给你打个够,你可以永远,永生永世地支持你想要的军国主义,永远浸泡在战火中,做鬼也别想跑!”


清太和节子的出身

首先,我们不妨先捋一捋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如果导演真的是想要描绘“两个无辜的孩子因为战争而死”这样简单的悲剧,那就不会给清太和节子以下的人设,事实上,导演刻画的清太和节子从来都不是“无辜的孩子”,出身就是他们的原罪【以下参考原著】:

清太和节子生于神户市的一户军官家庭,父亲是海军舰长,家中生活条件即使到了战时也相当优渥:

故事开始时,清太家有梅子酒,奶油,奶粉,肉类食品,甚至较为罕见的鱼肉,蟹肉,以及产自外国的高档糖果,进口巧克力,冰淇淋,饼干,蛋糕,水果等等,大米鸡蛋和蔬菜更是要多少有多少,吃不完的饭菜,吃不惯的进口零食还有不爱吃的国产甜品糖果都是很随意地丢掉浪费【原著情节】;

还养了一条宠物狗,清太挑食碰到不爱吃的天妇罗就是丢给狗狗吃;

家里住的房子里摆满了陶瓷等艺术品庭院很开阔,种满了各种品种的蔬菜,保证战时也能做到想吃什么吃什么,家里还有冰箱,雪柜等大功率电器——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期间日本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用不上冰箱等大功率电器的,到了战争末期甚至连普通的家电都已经不再投入生产,连用电都是捉襟见肘,因为一旦住宅附近的军工厂开工就必须节电,但是清太和节子家应有尽有,甚至有个小型防空洞;

母亲是贵妇,战时也能佩戴珠宝,用胭脂水粉,一件和服能在战时换来一斗米,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期间尤其二战末期,日本政府是明文禁止民众穿和服等价格昂贵的服饰的,珠宝更是早就不再生产了——因为一切金属制品生产都投入了军工,而清太妈妈尚可穿金戴银,穿绫罗锦缎制成的和服,打扮隆重,由此可见清太家不仅仅是有钱,更是有一定的特权,高于普通市民;

清太和节子一家每年夏天都要在海边租一个月的海景大别野拿来度假住,在沙滩上和海水里玩累了,就在海景餐厅里吃冰镇凉面喝甜酒;

节子穿得很好也很漂亮【原著中】,连木屐都是漆过的高档货,还有玩具,零花钱,清太过得也很舒服,平时可以正常上学,休假时爸爸妈妈会带清太节子出去玩,下馆子吃好吃的,比如火锅,外国料理。

总结下来,这一家人的生活水平,优渥得仿佛战争根本没有发生过,单从他们的衣食住行来看,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来自和平年代的中产家庭

想吃什么吃什么,浪费起来眼睛也不眨,大豪斯大庭院里大功率电器照常使用,清太妈妈还是过着养尊处优贵妇人的生活,寻常阔太太的奢侈品,华贵的衣物珠宝,她一样都不缺;清太穿戴整洁体面,平时住在家里,日常可以正常上学,节子白白胖胖,穿漂亮的童装;

说到这里,你还不觉得奇怪吗?

因为此时此刻,日本不仅仅处于战时,且日本本土已经染上了战火,八百五十万人流离失所,适龄男性,甚至十几岁的小男孩,已经尽数被强制入伍,后方的女性,就连还没成年的十几岁小女孩,几乎都被投入了重工业的生产线里,做高强度的重体力工作,大部分人都过得捉襟见肘,甚至食不果腹,孩童基本上都跟父母分离,被送往乡下的避难所里,这些避难所的卫生和饮食条件普遍很差,孩子们平日里不能上学,必须自己下地耕种劳动以此果腹



清太的思想VS姨妈的思想

姨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角色,同时在我看来也是动画和真人版电影中改编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清太本人是当时好战分子中不折不扣的愤青之一,在姨妈家天天看军武杂志和小说,半夜梦见几年前灯火通明的阅兵仪式,爸爸穿着一身军装所率领的宏伟舰队,民众站在岸边挥舞着太阳旗,喊着打仗打仗,他还能扑腾起来吼两嗓子。

来到姨妈家避难,姨妈为上班族哥哥姐姐准备的是饭菜,给清太和节子吃稀饭,姨妈自己也吃的是稀饭,她给出的理由是:

哥哥姐姐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劳动,他们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这个国家和社会,而清太整日游手好闲,不去参加防火或重建的劳动换来粮食

由于不满阿姨给的剩饭剩菜,清太带着节子出走住进了池塘边的山洞,依旧没有出去劳动,参与防火重建换取粮食,而是四处偷东西吃,直到节子快要饿死才去银行里取出妈妈存的钱。

【真人版电影中的姨妈更为犀利,姨妈为丈夫被强制征兵战死而悲伤,清太却轻飘飘地说:为国出征,为了天皇陛下战死沙场是多么光荣啊,我爸爸也在为国出征,他会保家卫国的。姨妈忍无可忍:军人哪里是在保护这个国家?!是国家强行发动侵略战争,然后让老百姓去垫背!

有一个镜头,虽然时间非常短暂,甚至看起来有些唐突,但是讽刺意味拉满:燃烧弹轰炸城市,枪林弹雨中,民众纷纷从被炸成废墟的家中逃出来,躲进防空洞,唯有清太仰天狂笑,欢呼雀跃,逆着人潮狂奔进火海,偷吃饭菜,偷拿别人家里的食物和衣物;

他偷得盆满钵满,走在回到池塘边山洞的路上,还拿着手电筒戴着军帽站军姿喊口号耍威风。

清太几近疯狂的神色和举动,呼应着电影开头站在沐浴在火海中化为灰烬的神户街头高喊着“天皇万岁”的军人,和那些发国难财的商人。

还有更讽刺的呢:

清太整天穿着一身军装戴着一顶军帽,张口闭口天皇陛下,为国出征,读的书是军武小说杂志,但是姨妈吐槽:每当空袭来临,他总是跑得比谁都快,而且只顾自己跑。

嘴上喊着上战场,生活中却连菜市场都没有去过;天天喊着保家卫国,为国出征,敌人来了第一个抱头鼠窜;【看到这里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察觉到一丝丝熟悉的味道?】

原著中甚至更加讽刺:美军对神户的轰炸是二战中火力最大的一次空袭,远超日本当局的预估,连防空洞都扛不住,防空洞坍塌,避难民众四散,清太没有去救有心脏病跑不动的妈妈,自己跑到远离空袭的海边去了;

妈妈全身重度烧伤,第二天清晨被医护人员安排送往大医院,可清太背不动,只能四处找人力车,等找来人力车,妈妈已经垂危咽气了;

许多观众对于妈妈临终的场景都有ptsd,毕竟上一刻,妈妈还是穿着绫罗锦缎,穿金戴银的贵妇,下一刻却浑身缠满绷带,血肉模糊,面目全非,而身为她亲生儿子的清太原著中此时此刻却在根据报纸上的数据计算日军究竟击落了多少架美军轰炸机;

原本长得白白胖胖活蹦乱跳的节子在清太的眼前因为营养不良逐渐瘦得皮包骨,全身长满虱子跳蚤,最终衰弱离世,清太却认为战争还要持续很久,因此即使银行里有存款也没有拿来购买食物和日用品,对于妹妹的死在原著中也十分木然;

而听闻战败已成定局,爸爸所在的联合舰队败北沉没,最终日本投降,清太却情绪激动,悲痛万分。

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矛盾:

故事中的清太,明明自己就是个年轻力壮的大男孩,在战争末期的日本,很多比他小的孩子都应召入伍了,清太一口一个打仗好打仗好,天皇万岁,为什么自己却不上前线呢?别说上前线了,敌人来了他总是第一个跑。


至此,导演的用意已经明确:

清太就是军国主义野心家的拥戴者们的缩影

他们尝到了核心权利集团赏赐的一点蝇头小利后便目中无人,草菅人命;

他们不是真的热爱战争,实际上他们叶公好龙,根本没有直面枪林弹雨的勇气,他们只是不屑于正常参与劳动换来社会健康发展,狂热而盲目地支持军武和侵略战争,将普通人送上战场为军国主义领导者的野心买单,同时搜刮民脂民膏;

直到战争末期,日本本土被反攻的美军狂轰滥炸,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如蝼蚁般死去,自己却抱头鼠窜,逃避自己所拥护的战争带来的责任,且依旧不知悔改,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着黄粱怪梦,拥护天皇。


接下来,我们来品读另一个关键词——

萤火虫。

1944年,在神风特攻队飞向美国执行任务的前夕,有一名队员回到家里跟妈妈吃了一餐团圆饭,临行前他对妈妈说:

“妈妈,我就要化作一只萤火虫了,我会回来看你的,化作萤火虫飞回来看你。”

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团圆饭其实是断头饭,任务其实是自杀式袭击,这句道别其实是遗言。

清太在过世时仅有十四岁,但是战时日本同样十四岁,甚至更小一点的孩子里,有最起码四千个,死得比他还要凄惨——他们就是神风特攻队的队员,他们普遍来自军校或民间,平均年龄在十七岁以下,有许多甚至在十三到十四岁之间,只有上前线以前短短的时间里接受过一点最基础的军事训练,以自杀式袭击进攻美军。

原著中“萤火虫”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也是在夜晚的池塘边,节子看到特攻队驾驶的飞机闪烁的灯光,将其比喻成萤火虫;

后来,她为清太抓来的那一大群萤火虫挖了一个坟墓,木然地把他们全埋了进去,像极了战时那些无人认领,只能草草掩埋或焚烧的乱葬岗;

再后来,死去的节子和清太的灵魂,并没有变成萤火虫,也没有随着一群萤火虫一起飞向天空。

显然,清太和节子并不是导演所指的“萤火虫”,“萤火虫之墓”也不是清太和节子的坟墓。

那么问题又来了——

清太和节子的归宿,究竟是在哪里呢?


这里有个有趣的双重反转:

1. 电影的日文原文标题是《火垂るの墓》,而不是用“萤火虫”这个字眼,原文标题中的措词很可能象征着从天而降的燃烧弹,然而,兄妹二人又不是死于轰炸,标题中的“坟墓”所指的消亡属于那个时代的日本,那个时代的一街一巷,一人一物,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最终将会因为美军的轰炸溃不成军;

2. 而在黑夜中闪烁着光点,转瞬即逝的萤火虫,象征的也根本不是出身原本优越尊贵的军官家少爷千金,或是老爷太太,而是那些为了军国主义者的野心付出了生命的无辜平民:

比如憎恶战争,鄙视军国主义者,不相信天皇发动战争的谎言,在生活中脚踏实地的姨妈姨夫,他们从未想过要去侵略其他国家抢夺资源,他们只想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劳动改善生活,明明他们才是建设起国家,支撑起社会的栋梁,却在军国主义者的手中折损为耗材,为他们的野心无辜垫背;

再比如,那些明明跟清太一样大的孩子们,清太吃腻了的点心,最爱的巧克力,还有节子最爱的水果糖,他们一口都没有吃过,就被塞进了没有起落架的战斗机,被塞进安装了方向盘的鱼雷,成为了注定有去无返的神风特攻队。

神风特攻队,这个名字本身也是讽刺至极,神风在日本,原本指的是元世祖两度东征日本时麾下舰队突遇的台风,这两阵台风导致元世祖东征失败,日本免遭侵略。

而二战尾声时期,日本的制造业已经无力供给军国主义的侵略计划,精锐飞行员也尽数战死,然而天皇不愿投降,于是军国主义者们又想出了这个点子——把粗制滥造的超小型飞机和潜水艇改装成人肉炸弹和鱼雷,再把民间和军校里的小孩子们搜罗起来,训练他们操作这些小型飞机和潜水艇执行自杀式袭击,以此打击势如破竹的盟军。

就这样,数千个年仅十三到十七岁的孩子,成为了军国主义晚期妄想的耗材,和牺牲品。


电影尾声还有这样的一幕:清太兄妹住的湖畔的另一边,一个条件比清太家还要好的军官家庭衣着光鲜,脚步轻快,在战争结束后带着跟清太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拖着一大车行李回到山顶的湖景大别野,听着留声机放出悦耳的音乐,站在阳台上吹着微风一览众山小,感叹道:真是什么都没变啊,还是自己家最舒服。

事实是一切都与过去不同了,只是他们作为比起清太一家更为接近权利核心的阶级,即使犯下了更为罪恶,更为可恶的战争罪行,也不需要承担后果,有千千万万个清太一家这样没脑子又爱作白日梦的愚忠追随者为他们背锅。

我想看到这里,任何一个观众读者,读懂了电影标题和象征之后,都应该明白了:导演从始至终,都不曾对对主人公清太和节子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同情,在他的眼里,他们不是无辜的孩子,也不是背锅的牺牲者,他们的消亡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军国主义的产物,军国主义日本的丧钟已经敲响,他们也必然随着军国主义一起走向末路,成为陪葬品是他们咎由自取,凄惨狼狈地消亡是对于他们愚昧盲目地追随,和军国主义背景出身的原罪必须付出的代价。

不过,这一切,还不是清太和节子最终的刑罚;电影尾声战争结束,民众的生活逐渐恢复秩序,然而这也不是清太和节子的结局;


以下我要揭开这部电影隐藏的真正结局:

回顾清太和节子兄妹二人的结局,你会发现,实际上这部电影以倒叙手法叙述,导致许多人忽略了清太和节子真正的结局:

清太和节子死后,他们的亡魂在一群萤火虫中重逢,萤火虫们向着宁静祥和而广袤无垠的夜空飞翔,他们散发的光芒星星点点逐渐照亮了夜空;

萤火虫在电影中是那些真正无辜,真正受到迫害的人的化身,所以他们在死后安详地解脱了,化身自由飞翔的萤火虫,他们飞向了不再有战斗机和燃烧弹的宁静夜空,这些真正受害者最终去往的地方,一定也是个没有战火的和平世界;

而站在萤火虫中的清太节子兄妹二人,却手拉着手,步入了一台列车——


载着清太和节子的列车所驶向的方向,不是其他地方,正是美军枪林弹雨轰炸之下的神户;


这里存在一个故事情节设定上的矛盾点:

《萤火虫之墓》明明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动画电影,原本繁华的神户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市民们在枪林弹雨中被打成筛子裹成木乃伊,只能草草掩埋的乱葬岗,海边无人认领的腐尸,流落街头的孤儿,还有有去无回的少年——这都是现实中的战争里真实发生过,肉眼可见的场景。

为什么清太和节子的亡魂一定要出现呢?为什么要安插这样一个虚构场景呢?

这个片段,甚至可以说接近宗教性,如同西方宗教中末世来临时对众生的审判之日,也像极了东方神话中阴间冥府阎罗殿中审判亡魂的判官,已经不能用一个画龙点睛来形容了,简直是神来之笔,我毫不怀疑如果这个片段放在电影结尾,绝对会成为一个广为人知且足以封神的经典片段,无奈的是那样也太明显了,估计日本右翼和战犯后代会掀了吉卜力,所以导演只好放在片头,一个不显眼的时刻。

因为清太和节子,从宗教学说中因果轮回的角度来说,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物和追随者,必须像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一样,在空袭中无家可归,品尝燃烧弹,以及两颗原子弹,最终战败,狼狈投降,他们也必须尝尽自己所支持的战争带来的一切苦果:原本养尊处优的军官家少爷千金,家破人亡后变成寄人篱下的孤儿,再变成流离失所的流浪儿,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因为这正是军国主义者带来的战争对于无辜的人的伤害;

不过,这在导演看来还远远不够,至此,清太和节子只是尝到了军国主义者种下的因果而已,导演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升华,甚至把这个现实主义向的动画电影提升到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句号,但同时他对于军国主义支持者又是不屑的,在他的眼里他们不过是一群可以被统治者的高谈阔论轻易洗脑的军国主义的愚忠蝼蚁,他们没有判断力,也没有良知;

《在这世界的角落中》原著【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原著】中,女主角看到繁华城市的角落中朝/韩裔所居住的贫民窟,醍醐灌顶,猛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支持的战争原来根本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与自己所崇尚的文明背道而驰的暴行,是侵略,是野蛮,是罪恶,就连自己吃的白米饭,原来都是从被侵略国家人民的碗里抢夺来的,信仰崩塌之后她羞愤大哭;

显然她并不是缺乏判断力,也不是毫无良知,泯灭人性,她只是被军国主义者的谎言蒙蔽了耳目,她既然会醒悟,那么日后也必然悔改,所以她可以活下去,用自己的余生悔改,日后会教导下一代珍爱和平,不要妄想用战争带来财富;

还有姨妈姨夫这样的清醒人,从始至终,即便千千万万个狂热的追随者都在为战争摇旗呐喊,他们也不曾相信天皇和军国主义者们的谎言,他们不相信侵略其他国家,穷兵黩武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他们只想劳动,学习,做好自己,用自己的双手让生活变得更好;

不同于前者,清太和节子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所支持的军国主义和军国主义者赏赐给家里的奢侈生活背后是怎样的罪恶,清太没有良知,节子没有判断力,到死他们也不理解战争是怎样的罪恶,甚至不知道自己有罪,饥寒交迫和死亡根本无法对他们施以精神上的责罚,于是,导演诅咒了他们的灵魂——

所以在故事的结尾,清太和节子的亡魂甚至不能解脱,只能在自己所支持,或出身的军国主义者带来的战火中,循环往复地挣扎,永无宁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