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壮族人的姓名和泰国人的相差那么大?

发布时间:
2024-09-09 08:50
阅读量:
4

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除了蒙藏维,基本上都会接受汉姓系统。但是要注意,姓名汉化只是一个表象,很多少民的语言还保留,甚至某些少民姓名汉化了但是不讲汉语的在几十年前大有人在。也有一些少民实际上用着两套姓名系统,一套汉化姓名,一套本族姓名。

具体到壮族(包括布依族,侗族,水族等)跟泰国人老挝人,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古代的的原始侗台人群分别投靠两个文明圈各自发展上千年,从文化层面完全看不出来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从语言或者基因分析能发现明显的关联。

人都是视觉动物,单从外在着装来看,就完全想不到壮族跟泰国人的内在关联。包括他们自己,也是近代开始产生语言方面的接触,才发现彼此的关联。

说到壮泰关系,早年这类话题在国内是被不少人士排斥的。研究西南民族的朋友,大概知道曾经有过一个概念“泛泰”,大意就是在近代人文研究发现了从中国到东南亚有一个广泛存在的“泛泰语”走廊,其实就是侗台族群,而当时侗台族群里面比较强大的就是泰国,因此当时的泰国就出现了一种“泛”的思潮,说直白一点就是想要统战这些散落在各个国家的侗台族群。

说到这里,中国人太熟悉不过了,典型的境外思潮妄图渗透我方少民群体,斗争的弦立马绷紧。所以在2010年代之前,网络上不少人是比较反感有人提“壮-泰”关系的,即便是有人只是进行二者的语言分析但也必须注意强调二者的重大区别,生怕被扣上了什么帽子。

事情的转折,逐渐发生在2010之后的N年,背景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到世界第二,整个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对周边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更重要的是此时资本产能和文化输出开始迫切,中国对外关系策略开始从保守变成进取,民众也开始从弱者心态过渡到列强心态。

当国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你应该就知道中国的策略完全变了,因为这类口号只有列强才能提出来。2010年代之后,中国对外的资本和文化输出呈现加速趋势,明面上主体民族的资本和文化在疯狂向东南亚输出,但另一方面不太为人所知的是,西南几省的少民群体也没闲着,开始往东南亚疯狂输出。

以广西为例,广西政府制定了面向东盟的政策后,开始输出中国国内的民族叙事框架。大概在几年前,广西政府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把国内外的侗台民族的代表拉到广西南部的一个市里面,搞了一个所谓的祭祖活动,其中就包括了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的侗台民族。大概的意思是说,全世界的侗台族群,是起源于一个共祖,这个祖先坐落在广西境内,所以就拉着大家来祭祀。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整个祭祀场面是典型的汉化祭祀风格,东南亚友人要一个一个去上香,不说清楚的还以为是河南祭祀黄帝。

这些年文化价值观层面的统战效果,是有一些,不少泰国人老挝人开始相信他们起源于广西附近等地,甚至认为布依族或者壮族语言是一种更接近原始侗台语的语言,换句话讲就是这两者语言在正宗性方面可能比泰语要纯一些。泰国一些媒体社团也开始跑去广西探访甚至寻根,大致上形成了华族去云南或者潮汕寻根,泰族去广西寻根,这样一个格局。中国成为了他们的族源国。

除了泰国,越南境内的侗台群体这些年也在被输出。一个侧面,中国境内的壮族在越南境内是被分为了两到三个民族,早年他们是没有壮族这个概念,当时他们也更倾向于认为自己跟泰国人更接近。这些年基本上都接受了中国这边的”壮族”的定义,加上广西云南对越南的经济辐射,广泛被中国这一侧的同族影响。别小看广西云南两个穷省,在国内不咋地,放到中南半岛是可以横着走的,这两个省渗透东南亚的优势比其他省强太多。

所以也是从那几年开始,因为大环境和心态的变化,互联网对“泛泰”逐渐不那么敏感了,逐渐开始放开甚至主动讨论各类侗台族群跟东南亚的相关问题。

有的时候,当初你忌讳害怕的东西,在实力逆转后,你反而会逐渐的喜欢上。当中国人开始建立“我就是列强”这种心态时候,当年所谓的“泛泰”大旗,最终被中国拿过来用了,没想到吧。在今天,相比周边小国而言,中国有更多的动力和能力去渗透和统战周边,以图输出资本文化和价值观。

最近两年老挝铁路开通,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对泰老方面,除了经济实力的外溢,在文化和少民叙事方面的输出会变得更快,更明显。老挝境内除了主体民族老挝族外,还有为数不少的苗瑶群体,这个群体跟目前中国的接触还不算多。但是云南方面最近十年也针对海外苗瑶群体设立了统战机构,可预见的是未来老挝境内的苗瑶人群也会快速的被云南方面渗透统战,他们所谓的对中国没有认同感的情况将会被云南方面纠正。

正所谓,穷则不要碰我,达则我要碰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