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人当年要来中国倾销鸦片?
我好喜欢这个调调啊。
首先中英贸易逆差这事你不用自己费劲洗了,公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对西方都是贸易顺差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宋朝统计财赋的时候用的是“贯、石、匹、两、束”,而到了明代就可以搞一条鞭法,用白银作为本位货币了?
因为大航海时代来了,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了波托西银矿,天量的白银在贸易中流入中国。洋带人解决贸易逆差的办法简单粗暴,就是一船一船运着鹰洋来中国直接交换货物。
1751年,四艘自英赴华船只就带了值11万9千镑的银子,而货物则只不过值10842镑,白银价值大于货物十倍多[1]
荒唐的地方在于这种贸易对东方和西方都是有利的,因为对欧洲人来说银子是从地里(南美的矿山)长出来的,大量白银真的全运回欧洲显然会导致货币超发,引起通胀;对中国来说,大一统农耕帝国所伴生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货币供给量常年不足,北宋小平钱是严禁外流的,川陕地区长期只能使用极不方便的铁钱,由此甚至催生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大量白银流入使得明代之后中国终于可以拿白银来做本位货币了。
肖努曾经估计,美洲白银的1/3最终流入中国,另有1/3流入印度和奥斯曼帝国(转引自Adshead1993)。魏斐德(1986:3)认为,可能有一半美洲白银最终流入中国。[2]
那么谁在这个过程中受伤了呢……
美洲原住民:微笑,保持微笑。
所以题主所脑补出来的第一个观点就是错误的:
只有买错的顾客,没有卖错的商家,没有人风里雨里、历尽艰险、万里迢迢跑到你这里和你做赔本买卖的!
如果你不认为白银是一种货物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欧洲人一直都这么缺心眼,他们一直都在干“万里迢迢跑到你这里和你做赔本买卖”这种事。
但是为什么到1840年前后这种赔本买卖做不下去了呢……
因为19世纪初南美开始闹革命搞独立了。
1810-1819 年,墨西哥的银币铸造量下降到此前的40%左右,到1840年铸币量虽然恢复了一些,但是铸币质量大不如前,这种银币在流入中国时是被大幅“折价”使用的。同时英国人自己的海外贸易也不顺利,1802年英国的对外出口总额是45102330英镑,1819年——注意此时第七次反法同盟已经把拿破仑打败了——出口总额跌落到了35208321英镑。而且最关键的地方是1784年英国把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关税降低从110%降低到了10%,使得茶叶贸易已经扩大到了一个极为可观的地步,如果因为没有足够的白银到中国来换茶叶,你让伦敦的老爷们怎么办?
这里要说明的是题主的另外一个观点也非常荒谬:
没有糖,英国人不会从中国进口茶叶
实际上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茶叶就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茶叶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都可以牺牲[3]
而在英国,茶是在打败了咖啡之后成为英国国饮的,因为在大英帝国茶叶最初的形象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1662年查理二世迎娶凯瑟琳,后者将茶叶作为嫁妆带到英国王室,并在王室带动了宫廷饮茶的习惯,进而将这个习惯扩大到了整个英国贵族圈子,最后才普及到民间的,所以在英国,茶实际上是一种兼具功能性饮料和文化符号的奇妙饮品。
所以题主对“糖”在英式茶中所起到的作用理解完全错误,给茶里加糖最初是因为这俩都是奢侈品,一起喝那就是富贵无边。有意思的是等到茶叶贸易日趋发达、下层人也开始喝得起茶的时候恰好美洲甘蔗种植园发达了,蔗糖进口量也扩大了,因此这两者始终相伴成为了好搭子。而英国政府非常乐于看到茶的普及,因为一方面能从中征到巨额进口关税,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之后劳工确实需要一种饮料来代替酒:你酒喝高了上机床是™真的出事,茶喝多了顶天尿个裤子,当然这里的一个小插曲是英国人最初盯上的是咖啡,但是咖啡真的没有茶好入口……
这导致了两个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是茶叶逐渐成为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最大宗货物,而且没有之一;同时茶叶税也成为了英国本土的一大税源,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在1820年前后能占到总税收的1/12。
来,你现在穿越到1800年,去伦敦找汤姆爵士,跟他说咱别喝茶了,把茶叶贸易给断了,你看他什么反应。
如果有别的办法,英国人也不希望用鸦片来作为白银的替代物来继续茶叶贸易,因为这玩意本身是把双刃剑。但是没有办法,中国的农业经济韧性太强了——下面我们就要说说题主的第三个错误认知了
洋布对土布有优势
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一个农村家庭的主妇,在其他什么种地的活都不做,除了基本的家务劳动外,只日日夜夜专门坐在家里,用一架纺织机织布做衣服,那么,如果她给自己的丈夫做一套衣服(包括上衣和裤子,当然肯定是麻布,不可能是丝绸),从麻从田地里被收割(这个田地收割工作也由丈夫来完成)来,她开始捣烂处理这些麻,到把这些麻变成已经完全做好的一套可以穿的衣服,前前后后要日日夜夜辛苦工作一年半的时间!
工业化生产确实有优势,有些地方农妇做麻衣也确实可能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然而只要你稍稍动动脑子,就能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
明清开始,就有棉布了。
(松江府)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4]
我再强调一遍,一般人对大一统农耕帝国的规模效应是缺乏直观认识的。工业革命早期的机织布对手工业棉布并没有决定性的优势,而且就算你长途海运+工业化生产到港棉布价格还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到港之后呢?往内地运输不要运费的吗?所以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的布匹出口只有几十万两白银的规模,指望用这点玩意填茶叶的逆差那真的是天方夜谭
1770年代,中国发生饥馑,政府鼓励种植粮食,导致对进口棉的需求加大,1775-1779年,在广州贸易的主要输入品中,印棉的价额是年均288334银两,首次超过英国毛织品的输入价额(年均277671银两),定位在英国输华第一大货品的位置。此局面延续到1819年。[5]
需要强调的是,茶叶与棉布也一直是中国对俄贸易的大宗商品,有些人所臆想出来的“茶叶不重要”、“土布远不如洋布”属于真空中的球形幻想。要知道中俄贸易那可真的是长途跋涉的艰苦旅程,运茶砖要把茶从产地运到张家口,然后由张家口运到恰克图,整个水路运输过程近万公里,路上要走4个月,然后俄国商队再从恰克图把茶运回莫斯科。1798年中俄茶叶贸易大概是1. 3 万担,到1839年达到了54486担——作为对比,1799年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茶叶大概是15.7万担。那么没有巨额利润,你肯跋涉万里花上这么久时间来搞贸易吗?
这些因素决定了英国只能用鸦片来填贸易逆差的口子,而东印度公司最初对鸦片贸易是持有戒备心理的——因为正常人都知道这种贸易并不光彩。问题是不卖鸦片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填贸易逆差,而且印度本身还挺适合种植鸦片的,所以从1820年之后这运往中国的鸦片就打着滚送了过来。
另外有些人所幻想的“一口通商所以鸦片贸易都是官老爷自己在倾销”更是无稽之谈,大部分的鸦片贸易都是通过走私来完成的,其间的利益关系之错综复杂令人咋舌:东印度公司为了避免麻烦,所以采用的是鸦片专卖制度,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售提炼后的鸦片。然后“港脚商”会拍下鸦片,将其运输到中国附近的海上,此后大批走私商将这些鸦片吃下,秘密运输到内地,在这个过程中会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反清复明”的三合会等等会负责为鸦片保驾护航,贸易过程中需要的大批银两则由山西票号私下帮助周转。而为了让官府睁一眼闭一眼,这些人当然还要给官老爷们一分孝敬。
1834年之后,东印度公司的特权被废,导致鸦片贸易规模迅速不受控制地扩大了。从1832年到1838年,输入到中国的鸦片数量增长了一倍,这意味着海量的白银外流。而当时大清完税要用白银、小民日常交易用铜钱更多,所以白银外流就意味着银贵铜贱,一两白银从兑换1000枚铜钱上涨到鸦片战争前夕的1600枚铜钱,等于老百姓在家什么都没干税负就涨了60%。而对于大英帝国来说,他们跟中国做了这么多年生意,竟然在19世纪之后见到了回头钱!靠着鸦片贸易开始从远东运输白银回大不列颠了,你这边要禁烟,我大英帝国日子还怎么过?
干吧,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