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流行的集邮为什么没落了,当初为什么会火呢?

发布时间:
2024-06-28 14:15
阅读量:
41

中国邮政成功的割韭菜把韭菜割没的一个典型。

标志性事件是92年,从中国人民邮政变成中国邮政CHINA。没了人民,多了CHINA。

下面是综述和几个节点。

集邮是全世界范围内一个经久不衰、入门门槛低而十分广泛的一个爱好。当初火的原因很简单。

一是中国建国后至80年代发行邮票十分精美,设计别有特色,在国际邮坛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代表性的老纪特、文字、编号及82年前的JT,印刷精美,设计美观,选材特色明显,应用广泛,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进入80年代还增加了一个保值特征,即在物价飞涨,老百姓一辈子血汗钱几天清零的情况下,能够给老百姓提供一个不多的入门门槛低的保值手段,这都是当时80年代火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里谈几个节点。

邮政从中敏锐的看见了割韭菜的商机。

1、83年发行的熊猫邮票和小型张是割韭菜的一个尝试,3元的超高面值和天量发行量1200多万。成功的割了一茬韭菜,此事的影响在于坑了国外一堆著名集邮者和邮商,如著名中日友好人士、集邮家、日本集邮协会会长水原明窗先生等。此举的意义在于劝退了国外中国邮票的地位和需求,换言之把国外中国邮票爱好者的韭菜根刨了。

2、进入80年代后期,具体说87年左右开始邮票设计和印刷逐渐粗制滥造,完全失去了美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89年左右发行的邮票,几乎全部采用印报纸、广告的低劣的胶板印刷,而不采用保证精美的雕版、影写印刷,其设计水准和印刷技术水平远差于5、6、7十年代你敢信?换言之随便找个印广告、包装的小印刷厂就能印,试问一个东西不再精美不再是艺术品怎么还能让人去喜欢加爱好呢?

3、92年的节点,前面说了,开始以不必要的大面值、天量的完全超出实际需要的印量、粗制滥造为特点彻彻底底的把中国邮票变成了花纸头。

4、以著名的王老虎为代表的一帮子“专家”把持设计,特点是善用PS,偷工减料,投机取巧,设计不堪入目。

5、彻彻底底把集邮摁死的割到韭菜根的代表性举动发生在97年,此举使90%的集邮者退出集邮。即香港金箔小型张的发行。此事多有讨论,不在详述。

6、邮票的退出使用给集邮订上了最后一根棺材钉。前面说了,80年代末开始用粗制滥造的胶板印刷而少用伪造难度高、印刷精美的雕版、影写印刷,此举恶果是市面上假邮票横行,此外本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原则,内外勾结,大量邮票低于面值打折售卖于市场邮商,于是邮政基本禁止了寄件使用邮票。在世界上也算一大奇葩。试问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怎么能有价值呢?于是邮票彻彻底底的淡出老百姓的生活。于是集邮的彻底凉凉也就无可逆转了。

1月29日补充:

7、有的朋友说邮政90年代后可以无限加印珍惜邮票割韭菜,我想说的是多虑了。

这里我可以明确说,邮政90年代后已经丧失了印刷87年以前邮票的能力,即使是有原始印版,无论从技术、设备上都已经没有能力再从新印制老珍邮了。凡是了解中国印刷技术和设备的都知道。具体原因我在下面的回复里有说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