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八有贤名还能力强,他到底输在哪里了?

发布时间:
2024-09-05 10:40
阅读量:
6

其实这部剧的小说真正指出了夺嫡的核心因素,也是我认为整部作品的真正精华,可惜出于zzzq被电视剧隐去了。

具体发生在承德围猎戒得居,第一次废太子的当天,也是全书第一个真正高潮(阿哥们全员在线),康熙在了解到伪造太子书信调兵陷害老十三,老大背后诅咒太子,老三派门客四处煽风点火等诸多事情后,痛心疾首问儿子们,为什么满人能以十五万八旗子弟,击溃了李自成明朝几百万之众,并统治了上亿的汉人。

众位阿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明朝武功不足,有的认为汉地灾荒连连,不得天心。只有老四一个人回答到了点子,认为是汉人派系林立,互相内斗,隔岸观火,导致被满清集中优势兵力助个击破,而满人再怎么样内斗都能从大局出发,团结一起。这个回答得到了康熙首肯,到这时候大概是康熙真正开始将老四作为接班人考察。

纵观各个阿哥的登龙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内斗痕迹太明显了。邬思道那一句不争是争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切中了满族统治的核心因素。满族以几十万人口统治上亿的汉人,保持团结是第一重要的,如果天家都开始内斗,势必引发朝臣,旗人站队,这意味着整个满族和朝堂的撕裂,这是统治者无论如何也不能承受的。老八败就败在了这一点,结党太过明显,表面上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但是反过来,之所以要把朋友搞多,就是为了要把敌人搞少,那么问题来了,谁是你的敌人呢,你的兄弟还是本来就不足一百万的满人内部呢?这才是老八以及老三老大等提前出局的人的败笔。而老十四之所以能苟到决赛日,甚至受到康熙重用以至于引发改诏书猜测,就是因为他始终在局外,虽然是八爷党,但是他是被结党的那一个,而没有主动结党分裂,而且不站同母兄弟,让他看起来最中立。事实上作者在描写老四时,多次反复提到孤臣这一词,就是对夺嫡答案的暗示和强调。

实际上这部小说的这一部分描写也很切合史实,尽管二月河史学素养在作家中不算最佳,但是这一点的刻画确实是抓住了本质。在正史中,老四是出了名了不结党,他和老十三都不像小说中那样形影不离,而是表面上始终保持距离,到他登基后都假惺惺表示和老十三不熟,后人根本看不出老十三是他的心腹,这一点直到老十三快死了才露馅。而且他早期和老八走得极近,可以说是左右逢源。有这一点,再加上办事得力(能守住位置),才最后从各个阿哥里面脱颖而出。所谓的革除弊政的决心,好圣孙不过是添头罢了,康熙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首先保证的是自己族群的统治,一旦内斗,一两代就崩盘,就算不崩盘,形成惯例,每次皇位争夺都内斗一下,满族要不了多久就要退回东北,这一定是不能接受的。而改革吏治,改善民生这种延长统治的技能属于加分项,有更好,没有也行,嘉靖天天炼丹,明朝一样摆烂了八九十年,崇祯不乱搞,甚至能摆更长。康熙是很清楚这一点的,很多回答想得太光正伟了。

往长了看,整个清朝历史也能体现这一核心,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始终是最温和的,哪怕是最激烈的九子夺嫡这一代,雍正也只是把老八老九软禁,加起个不好的名字,远远没有汉人王朝屠杀兄弟满门的强度(参考李建成,杨勇,乃至汉惠帝后代)。九子夺嫡之后的皇位过渡更是可以用按部就班形容,再结合清末统治者宁与外人不与家奴的表现和心态,你就完全能明白作为满清统治者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了。整明白这一点,整个清朝统治的方针脉络就不难把握了,前期打江山人又少,所以要各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后面守江山不需要开拓了,就只能有一个主子,而康熙晚年,正处于这两个时代的交接期,所以又立太子,又锻炼各个阿哥做备胎,处处形成矛盾,也催生了这一场绝版的夺嫡大戏。

然而很可惜出于某些因素,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拍出来看了,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遗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