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写论文时,是看完一堆文献之后再写,还是边看文献边写?

发布时间:
2024-09-04 13:10
阅读量:
5

当了那么多年学生,也教了那么多年学生,我真想吐槽一句:写论文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就算是我自己,养成如今这种半吊子的水平,也是颇费岁月。

现在各个高校,尤其博士研究生毕业,都以SCI论文发表作为一项重要的要求。但SCI论文发表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漫长到什么程度呢?漫长到你从新生读文献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这项工程。

我常常跟学生说,如果你一直在看一区的论文,那到你写论文时,写个二区的应该问题不大。如果一直在看四区的论文,那可能最终拼了很大的劲儿,也只能发个四区的论文。

为什么那么说?因为在读文献时,会潜移默化的被文献中的叙述方式,写作技巧,风格,以及里面的重要信息所影响。

这个过程我称之为被动模仿,即连读文献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意识中被种下了这些东西。

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在遇到一篇好的论文时,要学会主动模仿,去学习论文写作方面的信息。这也是新生读文献时,一项特别需要留意的事情。

模仿,才是新生开启论文写作这个漫长工程的第一步!

1.行文模仿

1.1 Introduction(引言)

从意义上,引言的目的就是引出一个论文的工作。但怎么平滑的,合情合理的引出一个话题,这其实就是一种写作技巧。

大体上,引言的内容像是一个倒放的锥形,从一个大背景通过有逻辑的陈述,最后不断聚焦到该论文的研究主题上。

所以,阅读引言时,我时常关注几个重要的点:

-大背景是什么?这关系到这项研究是否有意义。科学论文虽然不像工程项目一样,可以一下解决一个问题,但其与实际情况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基本上在引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会把这个问题讲出来。

上图是2023年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一篇名为“Achieving ultrahigh fatigue resistance in AlSi10Mg alloy by additive manufacturing(通过增材制造实现AlSi10Mg合金的超高疲劳抗力,doi:10.1038/s41563-023-01651-9,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载阅读全文)”的论文。

第一段第一句第一句(红线):“Fatigue resistance is a critical design criterion of structural components, as it is estimated that over 80% of engineering failures are due to fatigue(疲劳抗力是结构部件设计的一个关键标准,因为据估计,超过80%的工程故障是由于疲劳造成的)”点名了疲劳抗力这个研究背景,与题目中的疲劳抗力相呼应。第二段第一句(蓝线):“Laser powder bed fusion (LPBF)—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 techniques—is known for its capability of directly fabricating geometrically complex components with free topology optimization design(激光粉末床熔化(LPBF)作为最广泛使用的金属增材制造(AM)技术之一,以其直接制造几何形状复杂、拓扑优化设计自由的部件的能力而闻名)”又点名了增材制造的背景,与题目中的增材制造相呼应。

疲劳这个概念存在于任何结构材料上,相对于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的一种制造方式)这个概念更大。而第三段马上就要讲AlSi10Mg合金了。增材制造可以制备很多合金,显然AlSi10Mg合金只是增材制造能制备的其中一种合金。引言概念从大到小,最后才能聚焦到自己的研究主题上。

-大家都在研究啥?基本任何论文,都会有关于这个主题对国内外研究内容的论述。这个时候,读引言时,也可以简单的读到这篇论文以外的工作,也可以增加自己对这个研究领域的了解。

上图为2019年发表在Acta Materialia上一篇名为“Compression–compression fatigue behaviour of gyroid-type 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 porous structures fabricat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通过选择性激光熔化制造的gyroid型三周期最小表面多孔结构的压缩-压缩疲劳行为,doi:10.1016/j.actamat.2019.09.042,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载阅读全文)”的论文。

作者在介绍完大背景后,花了那么些篇幅来介绍与主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背景。当然,这些东西就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一步一步引入作者要研究的主题。这个环节很关键,因为上面介绍了大背景,后面要具体的引出主题,那么此处的陈述,就像一种话术一样可以牵着读者的思路走。这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

-怎么引出研究主题?我曾经看过很多论文,有些论文在这点上干巴巴的。写了一堆,不知道自己要干啥。于是整个引言并没有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自然不能让读者知道作者要干什么。所以,引出研究主题这一项,其实很考验作者的功力。

这里插个笑话,经常在一些开题报告的现场,有评委老师问学生,你为什么做这个课题?(其实这个评委老师就是想问这个课题的意义)

学生很实在,说,这课题是导师给他安排的。所以他一直做这个课题。

具体怎么引,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写法,并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模板。正因为这样,每次我读到论文这个部分的时候,会特别留意。就想看作者像变魔术一样,如何在此处顺滑又完美的提出问题,最终把所有的引言凝聚成一个点。

说了这些,我其实想说,读论文的时候不要无脑读,只提炼信息,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写作技巧。虽然每次读完你可能并不能马上记住和掌握,但是起码可以拿个文件夹,把你觉得引言写的好的论文放一起,等你自己写论文时就可以拿出来模仿了。

1.2 Experimental(实验)

我一直对学生说,实验部分就是说明书,是写给别人别人看的说明书。换句话说,你做了什么实验,得到什么结果,别人在看了你的说明书后,是可以重复出来的。

那么在读文献时,那就是在读别人写的说明书,这对于刚开始学实验的新手是非常友好的。

读这部分并没有太大的技巧,跟看菜谱做菜一样。但是有意思的是,做同样的一道菜,经常不同的菜谱里,配方,火候,顺序可能都不一样。

这个实验部分也差不多。正因为,做实验时,对实验对象的处理方法都不一样,所以,最后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我记得我做科研当初,最喜欢看的就是实验部分,哪怕最简单的实验我也会反反复复看上几遍,然后那着这个说明书自己做实验。然后重复出来别人的实验很开心,虽然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对于没有做过实验的新手来说,很激动,这相当于掌握了一个实验。

实验部分,还会提及很多数据软件,可以让自己掌握完整的实验环节。

当然,对于写论文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怎么清晰准确得表达一个实验应该怎么在论文中表述,懂得哪些重要的参数是必须说明的。

尤其顶刊的论文,为了保证实验可以具有可重复性,对实验部分都是非常清晰。即使读的时候没有完全记住,自己写论文时,还是可以回来查看的。学着顶刊论文中人家对实验部分的描述,总是有益处的。

1.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结果与讨论)

有些论文Results and Discussion是合在一起写的,有些是分开写的。个人见过的大部分Top期刊是不强制,但鼓励大家分开写。

我觉得结果部分最有意思的是,同一类实验结果不同的论文可以分析出来不同的结果,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刚开始科研或者没有写过论文的新手来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对刚开始科研的人来说,也许别人的描述里,能看到你看不到的东西;对于没有写过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里的表述正是一个学写论文的模板。

无论是哪一种,我觉得新手在阅读时,都应该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只是囫囵吞枣的抓取信息。所以,我的学生入学后,我都会慎重得告诉他,读文献千万不可整篇论文丢入某个工具里翻译后再读。读这种生产出来的“脱水”论文。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讨论部分,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简单的说,就是要对论文中的结果给出综合讨论(所以Top期刊经常会要求结果和讨论分开写,合在一起写不便于综合讨论)。于是,在这部分内容中,经常会有论文中的已有结果和经典理论支撑现有结果。

因此,新手在这部分的阅读不仅可以比较多个论文中的结果,也能学到不少经典理论。虽然这种经典理论的学习仍然是碎片化的,但其实论文读多了还是会发现很有用。我一直倡导着,科研做到一定时候一定的要读“典”。所有的经典理论其实就是包含在这个“典”中。

但如果发现了有个理论要学习,而去学习教材,这明显有点顾不过来。因为科研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巨大,每个经典理论都要去看教材的话,那真的看不过来。尤其是国外的经典教材,哪怕是这个理论提出者本人写的,你也会发现,这本厚厚的像砖头一样的书看完可能博士毕业的时间都要到了。更何况,有那么多理论要学习。所以,通过一些优质论文中的讨论部分,来初步学习经典理论,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能迈过了新手期,再去读“典”其实会更加方便。那个时候,有了一定的科研积累,知识网络也更密集了,英语水平也提高了,读起来速度更快,理解更深刻,事半功倍。

讨论部分还有一个特点,即在讨论的章节,作者会提出几个重要的论点来论证。这些论文是紧扣主题但和结果部分的陈述是完全不同的。

注意啊!这些论文是作者根据论文主题结合论文中的已有结果提炼出来的,提炼的方向代表了作者看到的东西,讨论的结果由作者的功力决定!新手在读文献的时候,可以自己衡量一下,如果是这样的实验内容放你面前,你是否也可能提炼出来?

如果不能,那就是你现在和作者的差距。等自己写论文的时候,不妨回味一下,当初读到的这些优质论文里讨论的这些个滋味。也许,那个时候,你也能做到了。

2.作图模仿

图片的存在就是一种表达,和文字形成双翼来共同论述一个主题。所以,一篇好的论文,不仅会做到文字让人看得懂,图片也要作得好。

新手在读论文的过程中,对于图片表达,也是要学习的。尤其优质论文上的图,让人看着会比较舒服,不至于有迷糊感。

好的图片布局可以一般会让图片符合读者的阅读顺序,而不需要颠来倒去看。也会根据信息密度来裁剪图片的大小,让布局更合理化。没有写过论文的新手容易在这个上面把握不好,常见的就是本科毕业设计中,乱七八糟的图片都有。因为他们没写过论文,经常“所见即所用”,把实验中直接得到的图片不经处理就丢进论文了。

论文的图片基本上都不会是单图,而是组合图。那么把众多图片拼在一起,势必会存在裁剪,拼接,摆放,配色,线条,字体,局部处理等问题。怎么把一个组合图做好,有简单的办法。但那样,只会让自己的图片“泯然众人”。

先给个反例:

这张图是一个初学者画的,他不明白。而经过整修之后的可以是这样的:

整个图要体现的信息就会迎面而来,非常清晰。

很多新生在本科期间并没怎么做过科研,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无论工科理科商科文科,好像都需要写论文。各个高校中,虽然会开论文写作这门课,但很少有学校专门去开教论文怎么作图这门课的。

那我们该去哪里学?只能跟已发表的论文去学。每次读文献,除了读科研内容外,方方面面的东西,对于新手来说,都是可以学习的。留个心眼,多看几眼。

就论文图片而言,好的论文图片一般具有几个特点:明确视觉焦点统一视觉风格排序和布局图片解说文字局部放大等这几个主要特点。用文字表达还是有点苍白无力,我给一些图片,大家体会一下符合上面哪些条,就当我们一起学习的过程。

这些图片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让人感到舒适,仿佛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每一张图片都散发着愉悦的气息。这种愉悦感并非源于论文数据的优劣,而是单纯地被图片的美感所激发。这种美感,其实都来源于我前面提到的,作者对于图片裁剪,拼接,摆放,配色,线条,字体,局部处理的处理和把握。

优秀的图片很多,不胜枚举。

3.结语

优质论文,对新生来说,就是一个大宝藏。不仅仅里面的科学内容值得大家关注,论文写作技巧(包括作图)也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尤其对于一名新手来说,写论文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只能慢慢积累。从优质文献中,不光发现你需要的闪光点,演化成自身所有的技能,便又是读文献的一大用处。

我是夏夏回来了,一个在高校工作了很多年的博士,担任多个SCI期刊的编辑编委,擅长研究生培养和SCI论文写作发表,你的点赞、收藏、关注和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