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秦国的尬吹?
国内开始给秦始皇翻案是建国之后的事情,传统知识分子几乎没有说秦始皇好话的。
比如铁骨铮铮的郭沫若同志,建国前曾写过一本关于先秦的政论集《十批判书》,其中对秦始皇持强的否定态度,郭沫若在书中说秦始皇年轻时便有鸡胸、气管炎、软骨症等毛病,生活上奢侈、纵欲,精神上暴躁、迷信。
政治上就更别提了,就差说秦始皇的政治主张是取各家糟粕而形成的,秦始皇废弃了法家理论的核心君道思想(要求国君带头守法),废弃了吕不韦政治思想中的节欲、无为等主张,至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基本上就是靠捡漏,政治上靠的是吕不韦打下的基础,军事上靠的是王家父子的才能,嬴政就是运气好而已。
这挺正常的,很多时候就是形势比人更重要,结束三国乱世的司马炎,至多不过是众人之资;清朝统一中国的皇帝顺治,其实也没有展现出特别出色的执政才能,他们能够统一中国,更多的是前任打下的基础好而已。
但是建国之后风向变了,出现了第一位自比秦始皇的政治家,甚至连焚书坑儒都有了新的说法,连带着郭沫若等一众文人也纷纷转向,开始吹捧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同时,关于秦朝崛起的历史,也被大大简化了,变成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然后商鞅之法一直沿用到了秦始皇时期,法家成为了秦朝统一中国的主要动力。
其实真实的历史根本不是这样的,秦孝公死后,继任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更亲近墨家,亲近墨家算是秦国的传统了。秦庄襄王时期,在吕不韦的影响下,秦国的政治思路又快速的向儒家靠拢,准确的说是一种吸纳了大量黄老思想的儒家理论,后世将其称为“杂家”。
秦国的崛起实际上是百家兼容并包的结果,不是法家自己的功劳,比如在吕不韦执政期间,秦法在军事上奉行的便是“义兵”政策,不再以多杀人、斩首为能,而是要求军队善待的百姓,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礼遇贤者,尊敬长者,重用贤才,接济妇孺,只诛杀危害百姓的奸贼,务求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所以个人认为,秦国的历史一分为二来看的,从秦孝公到吕不韦时期的秦国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毕竟秦国从边陲弱国迅速崛起为战国末期的第一霸主,并最终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其政策绝非是一无是处。而对秦国的批评,历来都是集中在秦始皇身上的,秦始皇一边倒的挨骂是正常,毕竟秦国七百年的基业,结果刘邦入关时秦人箪食壶浆以迎刘邦,不挨骂怎么可能呢?
另外多说一句,秦始皇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其实跟商鞅、吕不韦等人并无传承关系,商鞅的政治思想继承自李悝、慎到,属于儒家与兵家相结合的产物;而秦始皇的政治思想来自于韩非子,间接的源头则是申不害,这是标准的“术家”思想,基本上都是以严刑峻法、阴谋诡计为主的,所以古人特别喜欢用“申韩之术”来代指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