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赖宁?

发布时间:
2024-09-01 15:25
阅读量:
5

救火牺牲的英雄赖宁,为何24年后被教科书删除,照片也被学校撤了。

夕阳的余晖,斜斜洒进赖家客厅。

一个小女孩,年纪大概4、5岁的样子。

她轻轻趴在茶几上,嘴里念念有词地翻阅着一本中小学教学课本。

泛黄的中小学教学课本,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稚嫩的手指停留在了小学教学课本,上面画有一位青少年胸戴着红领巾模样的那一页。

书上赫然写着“救火小英雄——赖宁”几个大字。

她用手指摸了摸教学课本上戴红领巾的少年的脸,这上面似乎留存有多年来沉淀的无数指纹。

看着这张少年的脸,她有一股莫名的熟悉感。

她仔细想了想,对了,这不就是外公、外婆床头放着的照片吗?

于是,她叫来了外婆。

指着教学课本上戴红领巾的少年献宝似的递给外婆。

却不想外婆紧紧握着泛黄的课本,眼眶湿润了.....

一、中年丧子的父母,今过得怎样

赖宁的父亲赖正纲,母亲黄和榕,如今已是年满70岁的高龄。

自2001年夫妻两退休之后,就闲居在家,帮女儿带着外孙女,享受着平凡家庭的天伦之乐。

每年都会有机关党员、社会爱心人士来看望二老。

但每每提及“赖宁”二字时,这都是赖家两老33年来不敢、也不想触碰的伤痛。

1988年那一场大火,一个少年救火英雄诞生了,但赖家两口子15岁的儿子没了。

那段日子,他们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些年来,有很多社会人士来看望他们,都在称赞着他们的教育优秀。

说赖宁见义勇为的精神,是当代学生、孩子应学习的典范、标杆。

对于赖宁舍己忘我的精神表彰,数不清的荣誉、勋章分别送到他们家里。

他们都坚强地接过,全部放进一直保存至今的儿子清冷的房间里。

荣誉、奖项和表彰很多,但他们无法高兴,比起这些冰冷的荣誉,他们更希望看到儿子灿烂的笑脸。

在赖正纲和黄和榕多次参加的赖宁事迹巡回报告中,黄和榕的一席话,感动了无数的父母。

她说:

『 我宁愿他不是个英雄,而是一个健健康康、平凡的儿子。』

其实父母不期盼儿女能挣得多大荣誉,获得多少奖励,他们只是很简单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健康就好。

俗话说得好:安安乐乐就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现在,赖家父母每次思念赖宁,都会拿出那本翻阅无数次的中小学教材课本,从书本中去回忆儿子。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儿子还一直鲜活地存在着,就像从未离开过他们一样。

闲时,他们也会拿着30多年前的中小学教材课本,给可爱的外孙女讲述她舅舅赖宁的救火故事。

并非让外孙女学习赖宁的牺牲精神,就是简单地想让她记得,她曾经有过这么一位英勇的舅舅。

他虽年少早亡,但他会永远活在他们的心中。

在赖宁过世后,赖正纲和黄和榕就因工作迁离了石棉县,搬家到了雅安市生活。

搬家时,他们带走了赖宁的随身物品,一直保存着,就像赖宁从来未离开一样。

他们在赖宁墓迁建时回过一次石棉,后来就再也没有回过。

赖宁逝世多年,他们两口子始终走不出中年丧子的悲痛。

也由于他们年纪渐老,他们根本没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

夫妻俩原本以为,他们会在铭记儿子的伤痛中,冷清到老一辈子。

但还好天可怜见,上天眷顾,让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赖彬。

为夫妻两清冷寡淡的日子增添了很多生机,也让他俩渐渐从失去赖宁的痛苦中,走了出来。

时至如今,他们的女儿也已经年满30有余,在离家不远的中学教书,有了自己的女儿和家庭。

赖正纲和黄和榕现在闲居在家陪着小外孙女,心里很是满足、幸福。

小外孙女清秀的面庞,像极了年少的赖宁,弥补了他们心中多年前的遗憾。

在小外孙女上学后,他们有了更多的闲余时间。

午后空闲,赖正纲就在小区与老头们下下棋、打打牌。晚上闲暇,黄和榕就跟小区老太太们跳跳广场舞。

时光慢慢洗涤去他们早年逝去的悲痛,让他们现在过着平凡悠闲的退休生活。

年近古稀的他们,也终于放下来多年前那段石棉悲痛的记忆。

在一次采访中,两位老人还说等到雅安到西仓的高速公路恢复了,他们还是想再回石棉去看看。

退休之前,工作很忙,交通又不便,所以他们回石棉的次数很少。

现在退休了,有闲有时间,他们还是想着故地重游。

毕竟他们曾在那里有过10多年的生活时光,而且曾经的唯一牵挂还遗留在那里。

曾经在赖宁牺牲后,他们选择了远离伤心地,默默舔舐、消化这份丧子之痛。

多年来,他们也从未借助媒体以儿子的声誉去谋取利益,或是炒作。

在09年时,“感动中国”节目组邀请赖家父母出席赖宁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他们并未选择出面。

只是安安静静躲在电视机前,流着泪看完那场颁奖典礼。

对于赖宁牺牲这么多年来获得的所有荣誉,赖家二老都是心怀感恩与敬畏。

他们明白,什么是现阶段社会应积极倡导的正能量思想?

这不是他或者某一个人能够左右的事情。

他们只会一直以他儿子赖宁为骄傲,永远铭记这位因救火而早逝的儿子。

赖家老两口,至今犹记,那段在四川雅安石棉县的日子。

那时他们还有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二、少年英雄,救火壮烈牺牲

时光回溯,1973年四川雅安石棉县。

一对普通的夫妻,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跟其他小孩儿一样,聪明好动,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这个孩子就是赖宁。

从小品学兼优,自上小学开始,每年都会被评为“三好学生”。

他不仅学业优秀,在其他课外兴趣爱好上也非常出色。

曾获得“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不论在老师眼中,还是在同学心中,他都是优秀学生的最好模样。

在小学毕业考试时,他更是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石棉中学。

不出意外,他未来的人生将会大有作为。

从小赖宁就以李四光、雷锋为榜样。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当然,这也离不开赖家父母从小对他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就有责任意识担当。

甚至在赖宁10岁那年,因目睹大渡河非法捕捞现状,就曾写信给石棉县委,请求打击大渡河非法捕捞活动。

这份坚定、强劲的社会责任感,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青少年力所能及担当,固然值得褒奖、表扬,但若不知量力而行,造成的后果于社会、家庭都是不可弥补的伤痛。

后来,赖宁在石棉山区救火身亡的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

石棉山区初春季节干燥而多风,属于火险区,经常发生火灾事故。

在赖宁读小学的时候,就曾目睹过三次森林火灾,辅助消防救火队灭火。

也许正因为年幼的赖宁,有这么些许救火经验,所以才有了后来1988年的海子山救火。

那年,石棉县海子山狂风大作,因电线短路,发生了火灾。火势乘着山区大风,很快蔓延开来。

漫山遍野的森林,刹那沦为火海。

火灾发生的时候,赖宁正在家写作业。因在家中待了一整日,有些乏闷,故想着出门呼吸下新鲜空气。

于是经过赖母同意后,便出了门。

却没想到,这便成了母子二人的最后一面。

赖宁刚走下楼,便看到了海子山冲天的大火。没有多想,他就一路飞奔到山脚,想要协助救火队员一同灭火。

考虑到他年纪小,这次火灾火势甚大,救火员就把他拦在了外面。

为确保安全,派遣了一位司机把他和其他人一起送下山。

但因了解到火势蔓延范围广,在当下卫星转播电视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巨大威胁。

赖宁想着多一份人帮忙,就能多争取到一份抢险灭火的机会。

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中途又折返回海子山,协助救火人员一起救火。

海子山经过救火队一整夜漫长的救火行动,终于成功保住了3500多亩森林。

就在大家终于放下提着的心脏时,赖家父母却在家附近寻找儿子一整夜。

赖宁整整一夜未归,这是他从小到大都没有过的。

在以往的救火中,赖宁害怕父母会担心他,都会灭火完第一时间赶回家。

可这一次,都已经日上三竿,赖宁却还迟迟未归。

14日上午,救火员经过一夜的救火,都已疲惫不堪。

正在进行救火工作善后时,在海子山南坡过火林带,发现了躺在焦木中的赖宁。

他右手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脚还保持着攀登的姿势。

海子山救火员们赶紧拨打120,上前查看,发现赖宁早已没了气息。

儿子一夜未归,赖家父母正焦头烂额准报警,却听到了赖宁救火牺牲的噩耗。

赖母听闻,两眼一黑,顿时晕倒在家,不省人事。

赖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过就短短一夜时间,怎么就与儿子天人永隔了?

一位原本有着绚丽未来的青少年,把青春与热血都断送在了海子山这场大火。

赖宁的丧身,给父母、亲人、朋友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学校老师、同学无不沉陷于悲痛中。

他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了“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而他的救火事迹,也被写入了中小学课本中。

石棉县为他盖了一座纪念堂,里面置放着存放他的水晶棺,用以铭记这位年少救火小英雄。

90年代,“赖宁精神”就是中小学生见义勇为的精神榜样。

他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勉励着无数中小学生。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

21世纪后,人们对“赖宁精神”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三、事迹流传,却被移出教材

在《赖宁的世界》中,作者孙云晓就曾提到:“学习‘赖宁精神’,不是倡导孩子去救火。”

赖宁见义勇为的精神固然可取,但却不值得鼓励未成年的孩子们去学习这种牺牲。

青少年是未来祖国的希望,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

在遇到危险时,应当告诉他们,要有不惧艰险的勇气,也当有规避风险的意识。

而不是以身犯险,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这样的行为,既不利于个人成长,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2012年,赖宁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就被移出了中小学教材。

在校园宣传角的赖宁照片,也被摘了下来。

事件一经报道,引发广泛社会大众热议。

但赖宁父母则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一脸如释重负,因为他们不希望其他家庭也经历如他们家庭一般的苦楚。

赖宁的见义勇为的牺牲精神,对于社会大部分人来说是学习的榜样,但对于赖家夫妇而言,这是剜心之痛。

世人只知四川石棉救火小英雄赖宁,却不知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宝贝。

那是他们的“心头肉”,是他们唯一珍爱的儿子。

中年丧子的悲痛,他们不希望其他孩子的父母,再经历如他们一样的痛苦。

就像他们为儿子见义勇为的行为骄傲,却不能对儿子的牺牲释怀。

毕竟赖宁是从小优秀到大的孩子,聪慧好学,若没有那次意外,将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可一切的美好希冀,都丧失在了海子山那场大火之中。

就让赖宁永远活在他们心中就好,不需要宣扬,也不要去学习牺牲。

所有未成年都本拥有着美好的未来,不应葬送在不属于他们的“战场”上。

这样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就如《北京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一点,未成年人不应该奋不顾身。

遇到危险时,应当首先确保自己生命安全。

不切实际的奋不顾身,是愚蠢的。

在这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安全是第一位。

若连自己安全都无法保证,又如何能保护其他,又谈何有未来?

“赖宁精神”的牺牲不值得被鼓励,但赖宁见义勇为的行为值得永远铭记。

2019年,赖宁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这是这个时代对他最好的褒奖,也是对他精神传颂最完美的诠释。

至今,在全国各地依旧树立有赖宁的纪念碑。

经过33年的时光洗礼,赖家父母也成功走出丧子之痛的阴霾,带着小孙女过着平凡而琐碎日子。

偶尔想起时,他们也会跟小孙女讲述这位英年早逝小舅舅的故事。

他们会告诉她:“面对危难不要恐惧,也不要莽撞。安全第一,确保自己安全最重要。”

微风吹起客厅茶几上泛黄的中小学教材课本,画面定格在带红领巾少年的那一页,他的笑容格外阳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