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盛行的水泥船,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发布时间:
2024-09-01 12:12
阅读量:
43

以前我爷爷就是开水泥船的,当时整条河流中,往来的都是水泥船,那景象至今没有忘记,相信70后、80后的朋友肯定都知道。

水泥船为什么会风靡一时?

水泥船能轻松应对河流中的腐蚀物质,哪怕水泥船到了海水中,它的抗腐蚀性依旧要超过没涂抹保护层的钢铁船。

这是因为一些特制水泥,例如硫铝酸盐水泥和铁铝酸盐水泥,它们的水化产物在海水和盐碱化环境中十分稳定,就算长期浸泡,水泥的强度也不会有明显降低,现在很多跨海大桥、港口建设用的也都是这类特种水泥。

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水泥船难道不会沉没吗?

水泥船非常轻,同样一立方米,水泥船重量约1.5~2.3吨,而钢铁船重达8吨,并且水泥船由于原材料便宜,同样购买一艘货船,水泥船肯定比钢铁船便宜很多。

你看现在的钢铁船都能漂浮在水面,水泥船就更不用提了,虽然水泥的密度远超于水的密度,但造船过程中,工程师会在船身内部制造一个巨大空间用来储存空气,使得整艘船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样就能实现漂浮。

其实水泥船也不是我国专利,早在1855年就被法国人约瑟夫·兰博特给造出来的,真正让水泥船风靡全球是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多国家的钢材被消耗一空,造坦克枪械子弹都不够,哪来多余的钢铁造船,但是航运不能停,结果怎么着?

水泥的原材料很多,例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和煤等,于是赶紧大量建造水泥船。

不仅如此,有些国家甚至将水泥船改装成驱逐舰,例如1915年,日本建造了4艘满载排水量835吨的“桃”级水泥驱逐舰,长85米、宽7.6米、吃水2.3米、最大航速31节,搭载3门120毫米舰炮、2挺6.5毫米机枪和1座3联装457毫米鱼雷发射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家都打出了经验,同样造了大量水泥船来解决国内航运难题,归根结底还是钢产量严重不足,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打的猛烈太多了。

好不容易二战打完了,全球进入和平发育阶段,好了,这回钢还是极度紧缺,因为战争搞的大地满目疮痍,各地都在大兴土木,根本没有多余的钢铁投入到航运中,所以就用水泥船先顶着吧。

咱们国内钢产量也很低,当时全球钢产量约18960万吨,美国8772万吨,日本484万吨,咱们只有60万吨。

1959年,中国山东、上海、江苏、湖南、上海等16个省市,建造了一大批水泥船,小的有5吨重,大的有420吨重。

在众多水泥船中,要说最有名的还得是“古田号”。

1970年,中国上海708船舶钻研所开始设计建造古田号,这艘水泥货轮长105.20米,型宽14.50米吃水5.70米,排水量5773吨,载重量3024吨,载货量2700吨,航速13.5节,续航最高可以达到2500海里,船员满配达到48人,于1973年正式在福州下水。

古田号的背后,承载着专家日以继夜的努力,它不仅是一艘货轮,更是上海708船舶钻研的智慧结晶。

然而奇怪的是,古田号仅航行一次就被搁置在中州村,由于后来要修路,这才被重新重视,只不过等待它的不是下水,而是被送往马尾商船学校作为教学道具使用。

2010年,古田号庞大的水泥船身被击碎,部分仪器设备经过拆除后继续发挥教学价值。

为什么水泥船“消失”了?

水泥船造价便宜,耐腐蚀,为啥被时代淘汰了?

水泥船的重量要比钢铁船更高,特别是大型货船,水泥船虽然能运货,但总结下来就是“承载能力低”,因为水泥货轮的总载重量和最大排水量的比值是1:2。

太重的船体,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燃料,或者说,同样消耗这么多燃料,水泥船的装货量低。

此外,安全隐患也是一方面,水泥船吃水深度高,很容易触礁,而水泥材料在开裂后很难修补,因为裂缝看似在表层,其实已经贯穿了整个水泥层,并且内部有很多细微裂缝,水泥硬化后可塑性几乎为0,修复难度太大。

最重要的一点是钢铁量。

水泥船早在1855年就被证实了可行性,为什么到了20世纪初才造?

究其原因是钢铁在战争中极度缺乏,一战二战都是如此,哪怕战后初期,钢铁仍然十分紧缺。

1970年之后,中国钢铁行业开始迅速发展。

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

2020年,中国钢铁产量高达10.65亿吨。

可以明显看到,随着钢铁产量的增加,水泥船逐渐被钢铁船取代,所以水泥船是钢铁产量低的暂时替代型船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