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24 年人教版小学、初中教材的大改动?此次改动有哪些意义?

发布时间:
2024-08-29 18:56
阅读量:
9

那啥,不得不说,有点职业病哈,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喜欢时不时琢磨琢磨教材。

要是让我总结的话,按照我个人理解并结合相关部门公布的信息,这次教材做了以下调整,并具有不同的意义:

一、语文教材

1、改动内容

调整教材结构:如一年级上册教材整体容量精减,课文从 14 篇减少到 10 篇,识字课从 10 课缩减至 8 课,识字量从 300 字调整至 280 字;拼音学习时间延长,将一个 “阅读单元” 调整为 “拼音单元”,“拼音单元” 数量由原来的 2 个增加到 3 个,并将难度较大的拼音课 “iuüyw” 拆分为 “iuü” 和 “yw” 2 课。

选文内容更新:重点增补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全套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 353 篇,涉及多种体裁;新增了《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等红色经典篇目;新增选了如《青春之光》《天上有颗 “南仁东星”》等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

教学方式转变:不再是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即 “群文教学”。例如,通过设置 “阅读综合实践” 板块,进行整合实践学习,增加阅读指导和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

2、意义

助力文化传承与弘扬:通过大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学习《雷锋日记二则》,学生能深刻感受到雷锋精神的无私奉献,在成长过程中更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主动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新的教材结构和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群文教学” 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量和阅读速度,锻炼他们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以 “阅读综合实践” 活动为例,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选文,如关于时代楷模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等,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当代社会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将来投身社会建设做好准备,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数学教材

1、改动内容

内容编排调整:注重幼小初高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衔接,例如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内容是直接从 1-5 数字运算开始,而新教材开篇设置各种数学游戏,让学生感受数学趣味后再开始学习;部分内容进行了位置调换,如将认识图形(一)、(二)等变成认识立体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等,将图形与几何中的认识立体图形与 6-10 的认识与加减进行了位置调换 。

教学理念更新:更加注重情境教学,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在加法教学中,先通过画图等方式表征数量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算式 。

教材呈现优化:排版更加宽松,增加了数学游戏和趣味性元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将《认识前后左右》和《认识钟表》等内容放到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引入了大量跨学科内容,如科技、人文、历史、生物等 。

2、意义

激发学习兴趣:新教材开篇的数学游戏以及趣味性元素的增加,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一年级新教材的数学游戏为例,学生在游戏中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

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强调情境教学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价值。比如通过 “我上学啦” 等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数学,能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金额、规划时间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促进学科融合:跨学科内容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能够拓宽视野,打破学科界限,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在解决一个涉及科技领域的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科技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


历史教材

1、改动内容

丰富内容呈现:通过更为科学的课程命题、更加丰富的文物图片、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系统呈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如七年级上学期《中国历史》教材的页数和图片都有所增加,且图片中关于文物和遗址均使用实图和实景图,包括大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还增加了 “良渚古城” 的出土文物和地图坐标等内容。

修订目录表述:在目录上的修订更具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如此前目录中第一单元第 3 课的 “远古的传说”,改为 “中华文明的起源”;此前教材封面使用复制的车马架,新教材封面使用甲骨文和何尊的真实图片。

新增栏目内容:新增 “学史崇德” 和 “学史方法” 等栏目;教材按照党史四个阶段的划分安排单元结构,完整呈现党史相关内容,加强了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民族交流交融等方面的叙述。

2、意义

增强历史认知:丰富的文物图片、实图和实景图以及详细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能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与记忆。例如通过观察 “良渚古城” 的出土文物和地图坐标,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到距今约 5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的历史状况,从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更深刻的认识 。

培养科学史观:目录表述的修订和新增栏目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学史崇德” 能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学史方法” 则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研究和分析历史,按照党史四个阶段划分单元结构,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从而学会以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交流交融等内容的叙述,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我个人对于新教材进一步的看法:

好的,这种偏官话的说法我总结完了,其实相关编者还有各种专家以及老师都有现身说法的,这里讲点不太一样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

1、数学方面:

可能我还是比较怀旧,我总怀念当年那种可以一看就知道重点,还能一网打尽知识点,预习可以像复习,框架超级清晰的教材....但是吧,现在的趋势是不断搞跨学科,所以....哎!对家长也好对老师也好,都是一种挑战,恐怕大家还是要不断摸索,好好适应了。

2、语文方面:

与时俱进,加一些现当代的篇目挺好的,比如加了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还是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教育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的篇目,如《航天员写给孩子的信》《“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内容,我之前在相应的回答分享里提到过,其实这个是神符合当年总设计师提出的“三个面向”的。

只是玩精简,我不太认同!原因是我深刻体会过并且现在还很清楚,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有些地方,教材本身的知识含量仍然是学生赖以备考和升学的主要内容材料,虽然“符合双减”精神,但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你越减,就代表对他们越不公平。况且这么一搞,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综合素质反倒显得更加重要了,可问题是这些地方,连发工资都不太正常的地区,教师的水平也是没办法保障的,是跟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的,这怎么搞?越减对这些学生越不公平的感觉....可能很少人有看到这一层吧,但我觉得这是需要考虑的。

当然,目前似乎不太可能因为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微言轻之人的观点有任何变化,只能寄希望于老师给力点,虽然要更辛苦了。

3、历史方面:

强化国防教育,我认为这一点很好。具体来说,历史教材新增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等内容,让学生深入领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道理。要知道,之前对于这两部分历史,至少在我们当年的历史教育中,几乎都是一带而过,但是当前地缘政治和国际安全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周边环境相当复杂,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再处于混沌和麻醉状态了。

但是相对于史实,我们应该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分析能力。

这个我在另一篇回答中也有分享过类似观点:

新版语文课本增加戍边英雄篇目,具有哪些意义?如何评价新版中小学教材的变化?

总的来说,不管如何,我认为接下来挑战比较大的恐怕是教师,然后直接传导到学生端和家长端,虽然已经有不少搞教研的老师详细对教材变化进行分析了,但是理论是理论,具体教学实践是实践,最终还有考试风向标呢,所以挑战依然是存在的,只能一届一届去变摸索学习加深理解边进步吧。

以上!

@知乎校园


我是花生哥,欢迎关注 @花生哥聊升学规划

专注分享干货带成长,助你打通升学与职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