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能所有政治家都高估了核武器的威力,真的打完一场核战争地球其实也不会有啥事,人口至多打个折?

发布时间:
2024-08-01 08:48
阅读量:
21

根本原因在于核武器改变了战争的逻辑。

核战争打不起来,并不是因为各国高估了核武器的威力,作为一个诞生了数十年的顶流兵器,有核国家对核武器都有深入的研究,不存在高估核武器威力的可能。至于说什么人口打个折,冷战期间,美苏对核战争各阶段的毁伤效果都是有公式的,人家不仅知道会打折,而且知道会打几折。

但是,你为什么觉得各国领导人是因为害怕人口打折才避免核战争呢?

在核武器诞生之前,近现代战争的逻辑是:

矛盾——激化——动员——开战——激战——赢/输——签订条约:战胜的统治者获得丰功伟绩,战败的统治者输光下台,但无论输赢,这场战争中最惨烈的输家都是那些已经看不到结局的,在战争中阵亡的人。

但这群阵亡的人,不包括发动战争的统治者们。

一战就是典型的这样的战争,是为了几个老头子的野心,就让一个农夫的儿子去几千里外去杀死另一个农夫的儿子的战争。作为输家,威廉二世下台了,可他也只不过去了国外继续当他的人上人,但战场上的上千万条生命就这样被当做燃料消耗掉了。人们盘点一战,看到的是外交、疆域、利益,可是每一个政治家的宏大的目标却都需要欧洲的农夫、工人、仆人们为之付出血的代价,最终在流光了一代人的血后,赢家彪炳史册,输家拍屁股走人,这公平吗?不公平,所以一战后期发生了全球大兵变,因为各国的士兵们都想通了。

这种惯性持续到了二战,二战的绝大多数情况中,战争距离统治者依然是很远的。但是相比于一战,二战中的领导人明显比一战中要危险的多,无论是莫斯科会战中的斯大林,还是美军轰炸下的日本天皇,还是不列颠空战中的英国王室和议员们,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战争的危险,因为武器技术的进步将战争的前沿极大的延伸了,在前线距离首都几百几千公里的情况下,统治者们依然能够实实在在的受到人身威胁,这在二战以前的战争中是很难做到的。

然后在二战末期,广岛原子弹爆炸了。

虽然日本投降有很多种因素在内,但谁都不能否认,两颗原子弹是日本投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日本的统治者是恐惧原子弹什么呢?他们怕的是原子弹杀伤己方老百姓吗?

对于一个呼吁“一亿玉碎”的政权来说,你觉得日本的统治者们会在乎日本人口打个折吗?他们能让人开着飞机去撞军舰,能在东京烧成平地的情况下死不投降,他们会在乎美国轰炸让日本再死多少人?

如果说旧日本政府在原子弹爆炸后才恐惧原子弹的破坏力,实在有些说不通。毕竟从毁伤效果上看,李梅的烧烤套餐并不比原子弹弱多少。日本的统治者们真正恐惧的是,原子弹这种一杆清台的模式,会让统治中心的天皇华族们瞬间团灭,连避难都来不及。

从日本投降后日本高官们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这群天天号召别人玉碎的老爷们,对自己的生命还是格外重视的。让全日本人的玉碎是可以的,让原子弹轰死自己,是不行的。

随着二战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核武器毁天灭地的杀伤力和快速的投放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逻辑。过往战争中,动员/宣战/鏖战的过程全都没有了,核武器时代真正实现了“首战即终战”,而且与过去所有的战争都不同的是,这一次,最先付出代价的将不是普罗大众,最先进的兵器都将对准统治者们本身——物理意义上的本身,毁灭的不是他们的政治生命,社会地位,而是直接毁灭他们的物理存在。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术实践家唐雎先生就已经验证过了这种形势下的外交策略会有什么变化。对于秦王来说,伏尸百万的死亡不过是必要代价,流血千里战争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然而,当唐雎在他面前真真切切的说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时,秦王立刻说了一句——

“先生坐,何至于此!”


这就是核战争打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