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什么总给人一种很奇葩的感觉?

发布时间:
2024-07-28 07:39
阅读量:
22

能奇葩到什么程度?这边部队冲突,限制中国公民入境,印度却发现盾构机不会装,只能等中国工程师来,最后再邀请。

印度最近一直在恶作剧和愤怒,不仅打压中国企业,还对进入印度的人员实施限制。这种愚蠢的做法很快就击中了自己的脚。据媒体报道,印度进口中国的隧道掘进机的部件无人能组装,因此他们不得不向在孟买和班加罗尔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寻求帮助。什么是作茧自缚?

印度人通过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这愚蠢两个词的真正含义。

2020年4月,渴望大干一场的印度人从我国购买了8台盾构机,三台大,五台小,每台都有不同的功能。

五台小型盾构机组装完成后,算盘打的啪啪响的印度人民拒绝了中国工程师帮助组装其余三台大型盾构机的“行业标准”,决定自己组装。

好嘛,你想装那就装呗。

结果,印度人研究了半年愣是啥也装不对,最后国内还因为盾构机的事闹得鸡飞狗跳,奇葩事一堆又一堆。

那么,印度为何会选择我国的盾构机呢?为何拒绝我国工程师的组装好意呢?最后又闹出了那些幺蛾子事呢?

(印度媒体报道接收中国盾构机)

一、盾构机的出口之路

2018年年初,印度孟买搞了一项大工程,准备在当地开凿隧道,连修三条地铁,声势浩大。

但他们内心很焦急,因为印度国内并没有开凿隧道的技术,想要进行这项工程,就必须购买隧道掘进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盾构机。

盾构机是“穿山越岭”的关键机器,建地铁、打隧道,没有盾构机都是行不通的。

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人类未来移民其他星球,盾构机可能是少有的能够用得上的机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盾构机)

在过去,日本、德国牢牢掌控着盾构机的生产专利,别的国家只能花高价购买,却又不得不买。估计就中国的盾构机之路让印度眼红了,也想学中国偷师,顺便把印度的盾构机捣鼓出来。

咱们中国第一次接触盾构机是什么时候?那1997年,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建设工程遇到难题。要挖一个贯穿秦岭的隧道,以中国当时的技术来说难度很大。据称,如果按照传统的爆破挖掘法,完成隧道修建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还伴随着坍塌的风险。

在综合考量之后,我国决定找德国引进两台硬岩盾构机。由于我国没有技术,盾构机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使得德国、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瞅瞅,这情况不是跟这个时候的印度一个情况?

国内盾构机市场被外国垄断,价格方面我们只能任由别人拿捏。当时德国漫天要价,开价一台人民币3.5亿元,并且不能还价。最终,我国只能忍痛花7个亿,从德国进口了两台盾构机,用于西康铁路建设。

要知道,那可是1997年的7个亿啊,放在当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天价。可没办法,中国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被外国“吸血”。

更亏的还在后面,因为没有技术,中方施工人员在发生故障时向国外厂家求助时,他们的解决方案往往是高价更换零部件。比如,一台进口盾构机未能抓住“管片”,德国要300万美元换修费用。

而且,从德国过来的工程师一天就要数千美元的工资,还死板地遵循8小时工作时间。只要到点就下班,不管问题解没解决都拍屁股走人。

这样的傲慢态度,拖慢我们的工程进度;外加停工期间的维护费用、工人工资等,中国一天就要损失上百万元。更让人气愤的是,外国工程师维修盾构机的时候,还不让中国工程师靠近,生怕我们“偷师”。

我们很生气,可是又毫无办法,谁让自己没有掌握技术呢?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之后,中国痛定思痛,决心研发属于自己的盾构机。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盾构机技术纳入“863”计划。

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在盾构机领域的逆袭之路的开始;此后,中国盾构机的崛起,便一发不可收拾。

2006年年底,我国生产的“先行2号”盾构机在上海安装并上线,实现了国内第一批地铁盾构机的生产;2008年4月,复合式盾构机“中铁1号”下线,这是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

不过,刚起步的中国盾构机不被看好,市场依然被德国、日本的盾构机占领。2012年1月,成都地铁2号线和4号线开工,中铁集团成功说服甲方采取“1+1”模式,用国产和进口的盾构机同时开工测试效果。

测试中,中国盾构机取得良好成绩,性能不输德国、日本制造的盾构机。越来越多工程,开始使用国产盾构机。有了市场,中国盾构机研发资金更加充裕,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并实现了出口海外。

2014年,国产的矩形盾构机应用于新加坡地铁项目,成为首个国产盾构机走向海外的案例;2017年,中国盾构机首次出口到欧洲;2020年,直径16.07米的“京华号”盾构机下线,标志着中国盾构机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掌握盾构机技术后,打破了欧美高价垄断市场的局面。以前,德国一台盾构机卖3.5亿元;而中国的盾构机,便宜的2500万、贵的5000万,堪称是白菜价。

质量不输欧美,价格便宜数倍,中国盾构机受到广泛欢迎。如今,中国盾构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0%,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妥妥的世界第一。

就拿盾构机的轴承来说,为了做到精益求精,我国的工程师在广州锻造钢材,随后又转战山东半岛,完成加工工作,随后再送到东北重工业城市完成热处理。

这还没完呢,热处理之后还得送到浙江继续精加工,然后送到遥远的黑龙江完成组装,最后在广州完成测试,出口世界。

瞧瞧,外行人看着折腾,内行人却是热情似火,把每一步都做到最好。

这正是这种“工匠精神”,中国的盾构机收获了不少的海外客户,也吸引了印度人。

放眼全球国家仔细琢磨之后,印度还是决定从中国引进盾构机。

一直到这个时候,事情还算是顺利,但是一日不作妖,身上就痒痒的印度人很快就闹出了幺蛾子。

2020年三月份,在印度人殷切的期盼之中,三台超大型盾构机顺利完成了研制工作,准备送往印度。

但是如何运送是个大难题,因为盾构机是个大家伙!

盾构机的高度达到了惊人的12.2米,想要顺利的运送到印度,就必须把它拆解开来,一点儿一点儿地分批次地运到印度。

一番忙活过后,中国工程师好心地帮着印度把盾构机拆解成了将近一百个零件,然后风风火火地运往了印度。

(拆装的盾构机)

十三辆超级大货车陆续启程,经过上海港后,走海路抵达印度孟买,一路艰辛波折。

翌月,被拆的七零八碎的盾构机被运送到了印度孟买,当时的时间是四月份。

结果,一直到当年九月初,那些零件仍然躺在印度孟买的工地上,五个月前他们怎么被摆放的,现在就还是那个样子。

为啥呢?印度人说是在等待着专家来组装。

这么说,孟买的工地是在等印度的专家来组装?

其实,他们是在等中国的工程师去组装。

负责孟买基础设施相关事宜的印度官员表示,“除非中国的工程师被批准组装盾构机,否则孟买项目的整个工程都将无限期推延下去”。

(印度订购的盾构机)

这是啥情况呢?

在互联网的长河中搜索一番,发现据《长沙晚报》在2019年11月发布的消息,中国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三台盾构机成功通过验收,印度一次性把三台全部签收了。

其中最大的那台盾构机开挖直径超过了12米,整个长度来到了八十米,总重突破两千吨,是实打实的庞然大物。

这台盾构机的下线,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其他国家对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垄断,我国已有能力研制世界上最先进水平的盾构机,可谓是意义重大。

而印度能够收获这三台机器,也算得上是赶上了好时候。

盾构机送到之后,中国还好心的想要帮助他们完成组装工作,毕竟拆卸这件事儿也是国人干的,总不能给印度人一堆零件儿摆在那里。

结果印度竟然十分的霸气,拒绝了我国工程师的好意。

按照常理来说,既然是从中国手中买到的设备,让中国工程师帮助组装是应该的事,印度人怎么就拒绝了呢?

这还是得从印度人内心的小算盘说起。

内心打得“啪啪”响的小算盘

无论对于哪一件事,印度人似乎都有着迷之自信,盾构机这件事儿不过是他们民族性格的一点展现罢了。

尽管机器是从中国买的,也丝毫不妨碍印度人向外宣称:世界上除了美国,就是印度。至于中国,想要赶上印度还得花三十年。

(印度迷之自信)

这么狂妄的话似乎都超脱了迷之自信的范畴,显得分外的夸张。

尤其是2020年的时候,中国和印度在边境摩擦不断,形势并不算多好。

印度选择自己组装盾构机,当然是有钻研盾构机原理和制造的心思在里边,小算盘打得“啪啪”响。

随后,印度人一头扎进了组装盾构机的研究之中,倒也是勇敢。

但是,花重金买下了我国研产的盾构机,但是并不想让中国工程师帮忙组装,印度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很快就被证明了是多么的愚蠢。

就在印度人琢磨了两个月之后,中印边境情况急剧恶化:

中印在边境对峙期间,印度坦克群集结成队,数十辆先进的T-90S坦克整装待发。

有专家表示,如果不是中国的99A坦克迅速地顶在前头,当时的局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中印边境冲突)

一方面,印度人在第一次冲突中吃了大亏,伤亡人数远远大于解放军,因此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恶气;

另一方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惨败,印度人心里其实一直不服气,想要当上亚洲老大的心思越来越清晰。

印度国防部长甚至公开放言,表示做好了和中国以及巴基斯坦共同作战的准备。

这样一来,中印的贸易活动迅速遇冷,中国工程师那就更不可能帮着印度去组装盾构机;印度也就更不可能让中国工程师帮忙组装盾构机了。

(盾构机)

一时间,中印双方也就陷入了僵持之中。结果这让印度工程师犯了难。

四月份收到盾构机之后,印度人就一直闭门造车,关起门来研究组装盾构机的方案,整个孟买项目的工期一拖再拖。

工人们拿着零件配来配去,老是找不到合适的卡口,愣是装不对。

起初自己组装是为了学技术,结果弄了半天,啥也不是,拼装的拼装不好,更别说调试了。

再加上中印的关系遇冷,如果向中国的工程师求助,先不论中国的工程师答不答应,这对于印度人来说就是打脸的操作。

整个工程慢慢悠悠的一直拖到了当年的九月份,竟然是一直都没有开工。

万般无奈之下,孟买项目的工程负责人终于想要向中国工程师求助,结果呢?晚了。

三、熄火的孟买工程

由于中印关系的紧张,孟买项目的工厂刚承包商发现,根本拿不到让中国工程师入境印度的许可——印度政府拒绝中国工程师入境。

这可让鼓足勇气向中国求助的项目负责人颜面尽失,自己好不容易能够放下面子,结果最先打自己脸的竟然是印度政府。

没办法,进入工程师只能想别的办法:

当时中国向印度出售的盾构机一共八台,除了后来运送到的三台之外,剩下的五台都有中国的工程师帮着组装,就这三台没有。

因此印度人想了个办法,就是让其他项目的中国工程师帮助组装这三台盾构机。但是这盾构机各不相同,相关的调试参数弄起来也很麻烦。

组装完成之后,印度人还得到施工工地一点点的测试,一个参数不对,整个工程就得倒退。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如此高风险的情况之下,印度人还是需要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到场提供帮助:

因为这台盾构机在被送往印度之前已经在中国经过了测试,想要完成在印度的测试,那还得是同一批人。

这个想法刚刚被提出,印度的工程师都感觉相当不错,但是印度人民却不干了:

什么情况?我们印度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怎么连个机器都组装不了?这还怎么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军人物啊?

不少的网友甚至都歇斯底里,对于这场闹剧感到无语。

在他们看来,全球第一台盾构机问世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年,但是在这一百五十年间,整个印度最顶尖的制造业企业,竟然都不会组装机器!

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不会随便组装机器,就更别说生产机器、调试机器了,这对于以大国自居的印度百姓简直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尴尬的事情还不止于此,孟买项目总共用了18台隧道掘进机,八台来自中国,三台没有完成组装;

而剩下的十台机器,虽然是在西方国家完成注册,但是生产的也是在中国大陆。

什么意思呢?在哪里生产的,就意味着在哪里组装。

既然是在中国大陆生产的,那么整个流水线工程也就是在中国大陆完成的,无论是功能调试,还是最终下线,都是中国大陆一手完成的。

这简直让印度人欲哭无泪。

不少印度媒体就趁机煽风点火,指责不少国家的大型项目用的都是中国生产的机器,几乎都产生了强烈的“中国依赖症”。

要是哪天中国卡了印度的脖子,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一时间,整个印度闹得风风雨雨,谁都觉得“中国货”就是准备在将来“卡自己脖子”的阴谋,竟然形成了一股抵制中国产品的热潮。

这可是害惨了致力于推进孟买项目建设的负责人——不用中国的机器,难道用更贵的日本机器、德国机器?这钱谁出?你出还是我出?

简直就是胡闹。

这一波操作下来,印度孟买的超级工程算是彻底熄火了,

至于再度开工,恐怕印度人心里谁也没底;至于闹剧,那就闹吧,反正还少吗?

写在最后

近日,铁建重工出口印度最大直径盾构机(12.19米),在孟买沿海公路隧道施工中,以单月进尺达到456米的成绩,创造了大直径盾构硬岩地层施工新纪录。标志着铁建重工超大直径盾构机典型地层成功应用案例再添新样本,也标志着我国超大直径盾构成套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累计掘进超过1000米

孟买沿海公路盾构隧道主要穿越由玄武岩、角砾岩以及页岩组成的复合地层,最大单轴抗压强度高达200兆帕,且隧道施工具有开挖断面大、始发埋深浅、临近海岸线、转弯半径小、岩石强度高等地质特点和技术难点。

针对当地复杂的地质特点,铁建重工为其量身定制了具有八辐条八面板式的复合式刀盘,为长距离、复杂地层的掘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针对坚硬的玄武岩,盾构机还特别配备了20英寸的大尺寸滚刀,设置了刀座保护块以及合金耐磨板等,有效提高了刀盘的破岩能力和使用寿命。

此前,在2022年1月10日,该盾构机顺利穿越硬岩复合地层,多次经历断裂破碎带、零沉降下穿100多年的老房屋,并完成380米的小曲率施工后,顺利到达了接收竖井,助力孟买沿海公路隧道第一区间顺利贯通,同时创造了最高日进尺20米,最高月进尺306米的掘进纪录。

隧道贯通现场

第一区间贯通后,经过勘验保养,该盾构机再次组装下井,顺利始发,连续4个月在硬岩复合地层快速掘进,累计掘进超过1000米,并创造了硬岩地层单月进尺456米的新纪录,对孟买沿海公路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目施工现场

据了解,自项目实施以来,铁建重工服务团队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没有退缩,为客户提供了组装、调试、试掘进等一站式技术服务,并持续为设备的顺利掘进提供24小时保驾护航,赢得了客户和业主的信任及高度评价。(全天候保姆服务)

这事中国也给面子,没报道的太仔细,毕竟是咱们的客户,还得需要树立市场典型。

但你仔细品,啥叫提供24小时的保驾护航?就是把盾构机给你安装明白了,你也不会用!字里行间那鄙视感。(实在忍不住这种奇葩印度的迷之自信)。

而且印度人看着中国工程师组装了15台盾构机,愣是啥也没学会,还指望着他们靠着剩下的三台开窍吗?给你盾构机你也不行啊。

就印度国内的闹剧来看,无疑是异想天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