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举报导师性骚扰,校方称「成立工作组调查核实」,具体情况如何?
这波是打到真学阀了。
王贵元的名字,中文系出身的都不会陌生。
但凡学训诂音韵,他和他师门都是课上常客了。
按现有记录,王贵元曾师从陆宗达、周祖谟、王宁三人。
其中陆宗达师从黄侃,精通《说文解字》系的中国传统文字训诂学,可以说是传承了古典训诂学,并且以《现代汉语语法》一书,开拓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特别提出了基于北京口语和四大方言为基础的汉语重叠形式等基本现代汉语语法形式的观点,是中国训诂学学会的主要创始人。
周祖谟专研音韵学,其岳父余嘉锡是乾嘉考据学的学者,其师罗常培是音韵学大拿。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介绍过罗常培,他就是最早提出“中文系不教写作”的人,因为他认为国文系仅应有“语言”的研究,而不包含“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和当时搞国语文学的杨振声、朱自清等新文化派学者对意见相左,这部分内容则在汪曾祺求学西南联大的记录中有体现。
而周祖谟本人在音韵学方面可以说是成就卓著,是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以上二位均离世,王宁则是陆宗达的学生,她和自己的老师陆宗达在85年后合著了《训诂方法论》,提出了“训诂方法科学化”的主张,让训诂学落地当代。王宁不仅进行了旧训诂的理清和继承,还进行了学科开拓,将词源学一门开出理论训诂学,并且通过现代测量方法等,将训诂学和现代语言科学接轨。
王贵元的项目方向和成果,思路都偏训诂研究,倒是没怎么涉及音韵学。较之其导师王宁,学术水平差距还是极大的。
他个人身份里,除了博导之外,最有份量的是若干本学科刊物的编委身份,以及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主编。
“人大复印资料”可谓是人文社科届的传奇标杆。
在对青椒评定的时候,一般是用科研积分评定。
在我手里的几份双非院校教师科研成果评定表里,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给8个积分,而同等级下,国家级二级科研成果也是8个积分,产学研项目到账大于等于100万也就5个积分。
“人大复印资料”的科研等级评定仅次于“sci”“ssci ”一区。
因此,在掌控在上面刊发选编文章的权力,的确是实际掌握了人文科学青年学者的命门。
文学专业作为最传统的大学人文学科,导师和学生关系基本都是传统师徒形态,特别讲师门传承。
无论是发文章或是读博士、找工作,大多数学生都要借老师的人脉和力量去达成。
甚至后期在教职工作上的问题,也有找导师解决的可能性。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如果你导师人不错,师门势力大,进了此门,只要自己不作死,做个讨人喜欢的弟子,可以说寒门子弟就算搭到了一条金光大道,一个温情脉脉的大家庭,如无意外,最好能进入高校教师圈子工作的话,可算是背靠青山,眼前无忧了。
但这个模式的主要变量就是你的导师,很多看似煊赫无比的师门,师风不正,导师品行不端,同门相互算计,那进去之后,不仅要割舍了自己的清白来同流合污,才能有所收获,说不定遇上老谋深算的,专坑自己的弟子,那把全身心折进去,都淘换不到什么。
加之师门林立,时间久了,你在圈子里,只会觉得裙带盘缠,如果自己的师门势力不足,新人入行,尤为艰难无望。
我看更多人在论议,说为啥不直接报警,似乎有可疑之处。
其实,就王的身份来看,这种检举方式,应该是这个女孩深思熟虑过的。思及个人利益,作为成年人来说,这种选择可以理解。
不过,我看了这么多类似新闻,总有一种感觉,他们是不是和我不在一个教育界。
为什么我见过的这个辈份的导师都是唯恐沾不好的名声,和学生说话力求滴水不漏,和异性学生见面得把能开的门窗全打开,非常爱惜羽毛,就怕把自己毁在小细节上。
而我身边的卑微青椒,连课堂ppt上的字眼都反复琢磨,更别说和学生说这种话了。
都这把年纪了,到底有啥想不通,对自己学生搞这种东西,真的很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