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星球已关闭中国办公室,所有官方社媒账号已停更,原因有哪些?对中国旅行者有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
2024-07-21 13:35
阅读量:
28

过去一年,我去了五次日本,加起来呆了 50 多天。一个很明显的体感是:内容算法已经完全统治了世界。

因为我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能嗅到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

比如福冈的水族馆,韩国游客占据了绝对的主力;镰仓江之岛上的台湾客,伊东温泉旅馆里说粤语的香港客,比例都是明显的高;去一家涩谷的酒吧,里面全是说普通话的顾客……

之所以有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就是这里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的内容传播圈层。

国内的小红书抖音,港台用户的 YouTube or TikTok,不同地区之间刷到的旅行内容,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即便像两岸三地语言是通的,内容也很难跨区域传播。

可以说社交媒体已经创造了新的「信息边界」。

所以,Lonely Planet 真的是死于 covid 吗?只能说 covid 是压死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它是被社交媒体杀死的。

Lonely Planet 它代表的传统出版,特别是旅行这个品类,用户需要的是「信息密集型」的内容,Lonely Planet 在响应和传播的效率上都不可能和小红书相比。

-

但 Lonely Planet 的关停,也在给我一个提醒:在今天还想要获得真正好的旅行体验,就必须回到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2019 年以前,我参考 Lonely Planet 的日本篇,去过两次河口湖。一次是独自的徒步之旅,另一次则是和朋友一起住温泉旅馆,体验都非常棒,完全沉浸在富士山的景色和当地的人文氛围里。

但过去一年,我认识的朋友,去过河口湖的,都觉得那边的体验非常糟糕,「游客太多了,已经到了无法让人将注意力放回旅行本身的程度」,后来则出现了很多人都知道的,著名的富士山罗森「打卡点」被游客过度占领,然后当地不得不用黑布将其拦起来,的事件。

这个事情,其实就是社交媒体算法策略的原罪。

因为社交媒体算法的推送响应周期,可能是以周甚至天计算的,而算法的推送量,则是千万甚至亿级,当一个景点、一家店,可能只是一张图片,因为各种原因被放到加量推送的轨道里的时候,这个能量往往是实体空间无法承载的。

Lonely Planet 一本日本篇的销量,可能是十万,顶多百万级,它的销售周期可能是以年,甚至十年记的,而河口湖又只是一整本书里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部分。

所以 2020 年以前,尽管河口湖已经是著名景点,但游客的到访频率被摊薄了,体验依然是很好的;2023 年之后则彻底被内容算法烧焦了。

所以去年开始,我在做旅行计划的时候,基本会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我依然会参考很多纸质的旅行攻略,比如我买了一些 POPEYE 或者 BRUTUS 的旅行专刊,从中剪切出一些我感兴趣的内容。

同时我会在小红书上做一些 veto,也就是反选。

如果一篇笔记得到了上千的点赞互动,我会直接考虑否决掉这个景点,把它从计划里排除出去。

而过程中,我参考了不少旅行的纸质出版物,不仅是书刊,也包括杂志,它们的内容各具特色,但要说比 Lonely Planet 做得更全面完善的,依然很少。

有点遗憾,我从 2012 年买下第一本 Lonely Planet 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它当作旅行计划的第一参考,特别是去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国家、地区时。

但现在,一个时代过去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