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四川市成都省”?

发布时间:
2024-07-18 12:55
阅读量:
30

你认为是成都在吸血四川,

其实真相是:这就是四川在拼命自救啊·············


一、四川的危机:东部沿海的“吸心大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是存在马太效应的·····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福音》第13章第12节

从实际情况来看,就是如果一个省,不把自家省会喂肥,养一个大哥顶梁柱出来的话,那该省的情况极为糟糕,因为只有省会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留下来,否则全省的人才会直接被北上广全部吃抹干净·····

下图片转载自城市GDP吧,根据腾讯大数据整理的,以此判断全国各个地方的人流动去了哪里。

备注:图中用色块表示各个省主要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引能力(同一颜色覆盖区域的人口都该城市吸引)

从图可以看出,不能自己养出一个核心城市的话,那该省的人,只能背井离乡,到更远的城市去打工,去谋生存。

图中江西就是典型案例,由于产业弱,右边被杭州吸,下面被深圳吸,全省人才大量流失。

湖南,长沙和南昌的产业实力不足,本省人只能南下广东打工。

四川地广人稠,人口,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改革开放中又较沿海地区属于后发地区。因此那些年许多川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生机,成为著名的“劳务输出大省”。大时代下四川的劳务输出即是品牌也是无奈。

河北和安徽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靠着经济强省,被吸得不成轮廓了。

在这种情况下,本省吸本省的已经不叫做吸血了,因为你自己本省不吸就会被外省吸走,比如广西、河北、江西、山西。




二、省会的自救:强省会战略,以“吸心大法”对抗“吸心大法”!

在这种情况下,各省被迫也必须展开自救,而自救策略嘛······

大家也不约而同选择同一道路——强省会!

自“十三五”以来,“强省会”一词频频见诸媒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沙、石家庄、福州、贵阳、太原、济南、南宁、武汉、郑州、昆明、南京、杭州、成都、西安等省会城市,都提出了“强省会”战略或强中心城市战略,超过全国省、自治区省会、首府的半数,一些首位度并不低的省会城市,还迅速出台了操作性极强的具体实施意见。例如:

  • 山东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 广西提出实施强首府战略,深入推进北钦防一体化,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
  • 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强省会”战略,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
  • 贵州省发布“强省会”动员令,支持贵阳做大,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
  • 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

那为啥各省都不约而同选择采取“强省会”战略呢?

1、产业资本密集度大幅提高,“省域竞争”时代到来

张五常教授曾说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县域竞争”。一个个县的互相竞争,县领导手腕灵活,同时有之前的乡镇企业家们的资源和能力,就能搞出来一个非常不错的产业集群,从到义乌到温州到佛山的大片富县都是这么发展出来出来的,而且效果也非常不错。经常有一个县的特色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的现象,例如温州打火机、玉环的水龙头、佛山的陶瓷等等。

但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相比于过去,制造业的投资级别和技术门槛大大提高。

过去,一个小村镇或小老板集资几十上百万元就可以搞纺织、塑胶、五金等小厂,然后不断滚动投资做大规模。

高端点的,例如钢铁、汽车整车、电解铝、造船等等,一个县咬咬牙攒出个几亿几十亿也能建厂投产,然后继续滚动投资做大规模。

而到了今天,不论是芯片、面板、大化工,但凡想要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投资起步都在数百亿以上,千亿级别也很正常。

  • 芯片:台积电2021年建设一个12英寸的晶圆厂(月产4.5万片),所需的投资额为86亿美元,约560亿RMB。
  • 显示面板:深天马A在厦门建设一条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所需投资330亿元
  • 大石化:中石化在曹妃甸建设千万吨级炼油项目,总投资额达267亿元

这也意味着,中国县域经济竞争模式走向结束,省级区域竞争的时代到来了

因为一个县一个市根本没法掏那么多钱来投资搞产业升级了,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需要省级政府或者国家或者大型央企,外企出钱,当地出政策,才能完成一个现代的高新产业。近年来,四川、湖北产业的崛起,都是其集全省之力,砸下数百亿上千亿引进电脑、显示面板、汽车、家电等先进产业,才取得的成果。

另一方面,更严格的环保法规、更稀缺昂贵的土地资源和更严格的劳动保护法,已经大幅压缩了很多中小型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只有整合才能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得以支付环保设备和研发投资。那由谁来整合?中心城市!

整体来说,政府希望将产业链条的高端服务业(如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和制造业环节放置在大城市,然后相对简单的制造部分放置到围绕中大城市发展的中小城市中去。这种将产业环节按价值链条放置在都市圈内不同规模城市的政策思想,事实上要求县域之间放弃原先分割市场的不规模化竞争,转向基于产业环节的大区域竞争合作关系。

2、强省会战略是省域不对称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在这场省域竞争中,非发达地区省份,特别是中西部省份面临一个不对称竞争压力的尴尬局面 :

东南沿海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先行者,地理位置又好,产业积累也更为雄厚。而作为中西部省份,位置不如人政策不如人,手上的资源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天然处于竞争劣势,乃至则面临着“产业落后——人才资本被虹吸——产业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你是省领导,你该怎么办?

肯定是先把手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打造一个“最能打”的城市,跟他们拼啊。

那选哪个城市呢?一般来说,省内优秀资源(比如交通,教育,医疗,行政、金融、资源等等)大多集中在省会,省会综合实力省内第一,你说不大力发展省会发展谁?毕竟,如果连本省省会在全国城市竞争中都吃不到肉,那么省内其他城市发展更不用想,估计是连口汤都喝不上了。

“强省会”之所以成为多地发展的战略性安排,是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的规律使然。从城市化发展趋势看,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已成为各地培育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重要抓手。“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这句话,用在“强省会”战略的旨趣上,同样是贴切的。

强省会发展战略,主要着眼于在后工业化时代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区域内的优势资源,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配以相应的政策支持,全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但是在打造强省会的同时,也会产生“吸血效应”,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一方面,由于手上资源有限,为了尽快打造一个顶梁柱参与全国竞争,省里只能先把所有的好项目都投入省会;

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集群效应,省里大力引进龙头企业落地后,其上下游的企业出于配套、成本、协作等因素考虑,也会就近靠近龙头周边建厂,进一步强化省会的产业中心地位。笔者曾去四川调研,当地一位工信局的干部就曾经诉苦过:“我们市里去东部招引资,但往往拉来一个好(高新产业)项目,便会被省会截胡过去,另外,由于省城政策更好,本市很多企业也会把总部迁过去······”

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就是如果一个省,不把自家省会喂肥,养一个大哥顶梁柱出来的话,那该省的情况会更为糟糕,因为只有省会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留下来,否则全省的人才会直接被北上广全部吃抹干净,湖北武汉,陕西西安,四川成都,这几个如果不堆个强省会出来,湖北人,陕西人,四川人就会直接跑上海深圳去,一点人都留不下来·····

正如凯风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中所讲的,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都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

所以在本省就地养出一个核心城市,是符合本省人民的利益。一个省拥有一个强省会,不简单意味着拥有一个经济数据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权——这个东西可以帮助各省在全国激烈的区域竞赛中,赢得更多的资源、政策与人才。

正如报道里提到的: 古有首邑,今有省会,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力量至关重要。省会强是基本要求,省会强才能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让省会更强,就能让更远处、更高处的人们看得见湖南,才能让更多、更好的资源不断流向该省。

再附上一张图,引用自B站:2020年各省会首位度比较(省会GDP/全省GDP)。

可以看到,中西部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核心城市开始逐步显现,成都,重庆,武汉,贵阳基本上都守住了基本盘,跟行政边界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像河北和安徽被北京、江苏吸得不成轮廓)。郑州近年来也开始收复失地。

四川就是做强做大省会模式的典型案例。

四川地广人稠,人口,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改革开放中又较沿海地区属于后发地区。因此那些年许多川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生机,成为著名的“劳务输出大省”。大时代下四川的劳务输出即是品牌也是无奈。

后来四川首开国内先河,主政者一届接着一届真抓实干,迅速补助短板,扬长优势,以只争朝夕之势,将成都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提升新高度,赢得新一线城市的首部位置。

  • 现在成都市已经成为全国十大城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新一线城市。
  • 目前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人,跻身一线城市和直辖市专属的“2000万人俱乐部”,坐稳了人口第4城的宝座,并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档的均衡型高活力城市。
  • 不仅仅是经济数据,在知名度上成都这几年也是快速积攒了人气:最幸福城市、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

省会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起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是其他城市所难比拟的。成都市的发展为四川带来了很多,让四川成为西部地区第一经济大省,让四川不再人口净流出。同时在国家规划中,成渝也被划分为“第四极”。

  • 在成都的带动下,四川经济在2021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大道了5.3万亿,位列全国第六,增速方面更是以8.6%的水平位列前列。
  • 从全国普7数据来看:成都是与广州唯二在过去十年人口净增长超过500万的城市。正因为有成都,更多的四川人才会选择留在了省内,曾经的劳务大省四川才不会那么平庸,一线城市回流,本省乃至其他省份人才涌入成都,实现了高端人才的储备与引进,而拥有更大的可塑性与影响力。
  • 作为一个实力强劲的省会中心城市,成都也为四川带来了更多的产业投资、资金流,提升了四川整体发展水平。想象一下,四川如果没有成都作为一条,西部的央企资源、总部资源、交通资源,绝对不会如此突出。

至少从结果来看,四川的强省会战略是成功的,强省会战略经过成都的实践是有效的,所以后来很多省市也开始纷纷学习效仿武汉、成都的强省会战略,强调打造“强省会”的重要性,并将之写入十四五规划。



三、强省会战略的弊端及变革之路

一个共识是,弱省份需要强省会,而强省份需要多中心。

对于中西部的经济弱省来说,它们必须扭转人口流失的局面,并争取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这都需要强省会赤膊上阵。对于东部的经济强省来说,经济强市众多,省会想要一家独大也不容易,关键是要区分好省会与经济强市之间的功能定位,让省会更好发挥省会功能,经济强市更多发挥经济功能。

总体来说,对于当前阶段大多数中西部弱省,“强省会”是利大于弊的。

在改革开放率先发展东部沿海的时代,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和中西部拉开了更大的差距,所以这个时候中西部省份的一城独大是一步好棋,因为区域发展需要龙头的引领,不然更没有与东部城市竞争的底牌,省面积大,自然其域内差异就很大,省会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等中心,在省中起的作用不是其他普通地级市能相比的,所以在强省会才能承担更多的功能 ,也符合区域发展规律。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的来看待问题。

不过强省会这个战略只适合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并不适合一直实施。对于中西部已经做大了强省会的省份,省会再继续膨胀,一城独大可能会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

  • 一方面,这种模式让省会人口大量聚集,治理难度也大大增加。西安房价已经实现了连续63个月的上涨,“被动式”推高无形中拉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城市治理水平也没有跟上,前段时间的“地铁事件”就反映了治理手段的粗暴。
  • 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例如强烈的“虹吸效应”下,成都近10年期间净增人口超580万,仅次于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而周边的南充、资阳等城市人口下滑幅度超过10%。人才都去了省会就业,没有岗位也就没有产业,经济发展不起来导致更多人向外跑,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经济发展在进一步之后,省会的使命就是反哺其他省内各市,带动辐射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了,这时从全省格局来看,培育多个副中心城市,就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

例如现在的四川已经出现类似的趋势,四川正在拓展成都平原经济圈,所以才提出培育全省第一个经济副中心,并认定七大区域中心城市,布局省级城市新区,在绵阳、宜宾、泸州、南充等城市中,培育第二个增长极,打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这与当年国家提出的先富带后富的道理类似,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未来各省也将逐步从“强省会”走向“全面开花”模式,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加上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关系,站在战略安全、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多中心无疑也是重要的。因此,在宏观层面,我国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十个都市圈;在省域层面,强省会与省域副中心城市齐头并进,成了大势所趋。

四、小结

最后总结一下:

1、在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下,本省吸本省的已经不叫做吸血了,因为你自己本省不吸就会被外省吸走,成都走强省会战略是在自救,而就结果而言,整体上也取得显著效果。

2、从产业规律来看,随着制造业的投资级别和技术门槛大大提高,曾经的县域经济已经难以支撑如此高昂投入,需要省级政府或者国家出钱出政策,才能支撑一个现代的高新产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中国县域经济竞争模式走向结束,省级区域竞争的时代到来了。

3、从区域竞争来看,强省会战略是省域不对称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都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中西部省份,位置不如人政策不如人,手上的资源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天然处于竞争劣势。在这种局面下,中西部省份只有先把手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打造一个“最能打”的城市,才能与东南沿海城市进行竞争。在本省就地养出一个核心城市,是符合本省人民的利益。一个省拥有一个强省会,不简单意味着拥有一个经济数据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权——这个东西可以帮助各省在全国激烈的区域竞赛中,赢得更多的资源、政策与人才。

4、一个共识是,弱省份需要强省会,而强省份需要多中心。对于中西部的经济弱省来说,它们必须扭转人口流失的局面,并争取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这都需要强省会赤膊上阵。对于东部的经济强省来说,经济强市众多,省会想要一家独大也不容易,关键是要区分好省会与经济强市之间的功能定位,让省会更好发挥省会功能,经济强市更多发挥经济功能。

5、近年来各省强力推进“强省会”战略,主要是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战略推动,二是四川等先行省份的成功示范,带动其他省份纷纷学习效仿。

6、强省会这个战略只适合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也会带来“一城独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巨大弊端,因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未来各省也需要逐步从“强省会”走向“全面开花”模式,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