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要在垓下突围后自刎呢?

发布时间:
2024-07-15 15:26
阅读量:
33

几个事很多人没弄清楚。

项羽死前究竟有多丢脸,整个中国古代史都非常罕见。

第一,他抛下战斗力尚存的成建制部队,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偷偷摸摸溜走。

基本上要点脸的主帅也会“分兵突围”(本质上也是溃逃),但这么做至少减少士兵的损失,但项羽是要见大势已去管他人死活的典型。

第二,项羽自杀。为什么要自杀?

太史公写了两件事:第一,项羽逃命。第二,项羽逃不了自杀了。

这两件事本质是矛盾的,但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两者的区别。

逃命是10万楚军➕十数万汉军眼睁睁看着的,历史参与者众多,根本没法翻供,更不可能不写。

自杀是除了已经死了的项羽和操控智子的太史公以外没人知道的,像这样“如同亲临现场又无可旁证”的“史实”太史公还写了很多,共同点都是“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有助于塑造人物,而且有趣的是,这些情节还都个个翔实,文笔斐然,起承转合好不精彩,不愧“无韵之离骚”。



我发现有些人看史记只看项羽本纪(有些连原文都没看过,十面埋伏都出来了……)。

这么说吧,司马迁原文明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

一种是这样的: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言简意赅。

一种是这样的: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嗯,你说军队正面冲杀是正经玩意儿我不说什么,项羽跟自家被斩的“其余26骑”对话是被哪个录音机记录下来了?太史公这个智子是音像画面面俱到啊,拍电影都没这么细的。不是不可能,但是这些文字就跟战地记者快报一样,不含“艺术加工”的可能性太低,最关键的,把这些文字去掉除了影响项羽人设完全不牵扯历史走向。

补充一个:“项王自度不得脱”,翻译过来就是项羽寻思跑不掉了。所以我发现太史公光有智子还不太够,毕竟个人思想也能窃取。

我把最后这段去掉加工,大家自己看项羽是个什么东西: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这个鲁公礼真的看一次笑一次,文化人骂人就是不一样)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你把这两段连起来看,事情脉络非常清晰。

项羽十万卒被汉军大破后陈兵垓下,此时楚汉相持,项羽的本钱就是这不到10万人。然后汉军星夜ktv,项羽缩蛋点800人连夜溃逃,没跟主力说(因为主力溃逃会被汉军发现,那他就走不了了),所以8万人傻乎乎被留下来给项羽“断后”了。然后汉军追杀东城分尸项羽,回头就把群龙无首8万人斩首,楚地定了。

就这么个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