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辞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职务,郭振明接任,这将会给中国篮球带来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太深了。记得陈可辛拍的《中国女排》吧?里面讲郎平从美国回来带女排,上来连续输球,中间穿插着和老女排精神的对比。郎平的思想和老派教练不同,大致就是,年轻球员为什么打球?是像老女排那种为国家荣誉拼搏,还是因为热爱排球运动?
其实这个剧里面很多内涵语焉不详,他想表达的东西过于敏感。它其实是想说,我们的体育体制和思想观念改革的问题。
看《中国女排》时,就想到了姚明,姚明和郎平的处境是相似的。只是郎平的坚持,赢了。姚明输了。
如果以国家队的成败论,你会发现电影里的《中国女排》有个bug。郎平带的新一届中国女排最终成功了,但真是依赖新的思想观念和先进体制赢的吗?
很可能,并不是。
如果讨论成败,这是一个路径问题,也是一项体育运动本质的问题。
篮球这项运动的本质,成功的路径是什么?是发达的国民篮球文化,还是成熟的市场化、商业化?
做到这两点是好的,但这里面有一个极大的误区。很可能,一个国家的篮球队,它的成败和这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世界上也许只有足球符合以上的规律,其他运动并费如此。
篮球本质上,还是一项依赖个体和超级球员的运动。并不是说,你把民间文化土壤和联赛搞好,自然就出成绩。
前两天罗德里拿了金球奖,有位篮球迷说,他凭什么拿奖啊?对比篮球,他不就是一个连得分王都没拿过,第一明星阵容都没进过的角色球员么?
发现问题没有?篮球是有角色球员的。也就是说,篮球是一项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运动。五个人里,如果你有一位姚明这样的超级巨星,加一位亚洲一流球员,你的成绩就差不到哪去。而篮球教练之于比赛成败的影响,远远没有足球教练大。
哪怕中国小学生、大学生篮球,村BA都搞得如火如荼。能代表我们一定会出超级巨星吗?不一定。某种程度上,篮球的选材比足球苛刻得多。
足球是科学的,11个人踢,不一定非要出天才。只要你按科学的方法,培养出11个60分的球员。你的成绩是可以到及格线的。篮球可不行。
所以姚明认为的那套体制,是否落实得通暂不提。即便落实得很好,你的强人没出来,它还是赢不了。
篮球这项运动,没有土壤烂了这一说。它就是一项五人运动,它没有绝对的发展路径。
所以姚明的问题怎么说呢?也许,他这把件事情想得太复杂了。也许换个角度,谁说篮协主席的唯一工作重心,就是提升男篮成绩呢?
让中国人都热爱篮球运动,让看篮球比赛成为热门文娱项目。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不也是一种成功?至于男篮的成绩,它根本不是国足那种底层逻辑问题。即便我们的篮球体制、文化很健康,它实力不济,该输还是输。
董路讲中国足球,鼓吹精英模式,即足球的土壤、体制跟国足成绩没关系。我们回归体工队精英模式,把11个人选明白、培养好就赢了。
这话放在足球领域是胡扯,但放在篮球上,你不能说是错。因为每项运动的本质不一样。
NBA是个特例,世界上热爱NBA的,只有美国和中国。它并不是一个范本和科学路径。即便中国人都玩篮球,也不一定能出超级巨星提升男篮成绩。但假如中国男人都踢足球,你出不了孙兴慜,能出11个60分的“角色球员”,它就能保证成绩。
有一种胜利,叫系统性胜利。只是篮球这项运动,还不能划归到系统胜了,成绩就胜了的逻辑里。所以你不好判断姚明带的中国篮球,到底是走在明路还是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