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兵力已经被大部分消灭,这消息是真的吗?
今天是库尔斯克战役第75天。乌军最近两周丢了不少地盘,是真的。
还是先看战况图(liveuamap,10月18日):
直接看可能没概念,和两周前的图对比一下(原文在库尔斯克60天:乌克兰的决绝 ):
对照着看,一目了然:
1、随着俄军第二波反击的展开,乌控区面积明显萎缩;
2、图中标注的11个红色箭头,是俄军主要反击方向,具有明显共同点:反击全部沿着河道、公路线和铁路线展开;
3、整体上,乌军被大幅推离科列涅沃、斯纳格斯特、B点和格鲁什科沃,俄军第一波反击的目标——解围西姆河南岸大功告成,并彻底解除了这个方向未来隐患;
4、整个乌控区的北部,从柳比莫夫卡西边开始,与俄军形成了彼此犬牙交错的连续突出部。未来一段,这里会是两军作战的焦点;
5、乌控区的右下部也被明显压缩,俄军更接近苏贾;左边A点的第二战场,目测也被压缩过半。
以上是战线概述。按照 @波特图 老师在六天前的计算,乌军在库尔斯克的实控面积,已经跌到700平方公里,只有巅峰期的四分之三;按照ISW的计算,乌军迄今还控制着850平方公里和81个定居点,实控面积只有巅峰期的六成多,定居点数量仅为七成。
总体而言,俄军的第二波反击相当猛烈,力度远超我的预计——西尔斯基最近表示,俄军在库尔斯克总共调集了5万+人的兵力,这个方向的俄乌兵力对比,已经来到了5:1;另有证据显示,仅在科列涅沃方向,俄军就堆砌了空突、海步、近坦和极地等6-7个旅团,都是俄军精锐中的绝对主力。
俄军取得以上战果,代价是什么呢?目前还真没有直接的俄军伤亡信息。
按照俄方单独发布的库尔斯克战报,俄军日均歼灭乌军300人左右,迄今的歼敌总数已经超过2.3万。乌方从未单独发布库尔斯克战报,但从能找到的信息看,装备损失不小,甚至高于俄方,但人员战损相当有限,且交换比更好于乌东,成绩相当惊人。
琢磨了一下,我意外想到了一个估计双方真实伤亡数量的方法,看图:
上图来自 @江南才进 老师,俄军总共歼敌近180万人(合每天将近2000人)——虽然用这个数字来计算乌军真实伤亡,有点侮辱智商,但与确认靠谱的,乌军战报总歼敌近70万人(俄军真实伤亡)相比,两个数字相除,可以意外得到一个系数:俄军战报歼敌/俄军自身伤亡=2.6。
如果用俄军在库尔斯克的歼敌数量2.3万人,代入上述公式(少算一点,系数取3),得到俄军在库尔斯克的自身真实伤亡(含被俘),应该不低于7700人。
至于俄乌在库尔斯克的交换比,有信息说达到了10:1(感觉有点高),我拦腰砍一半,姑且按照5:1计算(接近整场战争近三年的总体交换比),算出乌军在库尔斯克的真实伤亡,最多不超过1500人——一个标准步兵团的兵力。
俄军为什么要这样报歼敌数量,一个合逻辑的解释是:不如此,不足以向上峰交代自己的伤亡数量——这个伤亡数量对应的人员需求,虽然是最高绝密,但瞒不过上峰——这种需求的强度,在俄国内打开了各种潘多拉魔盒的同时,人员也已经变得日益昂贵。
至于乌军,为什么能在库尔斯克打出比乌东更好的交换比,个人分析如下:
1、乌军在突然越境和快速扩张阶段,伤亡极小,交换比超高(回忆下成群的俘虏和成卡车的敌军尸体),携带的各种重型装备和最新电子战能力在这个方向是碾压的,颠覆了攻方通常战损更高的常规;
2、俄军调集精锐开始反攻后,电子战设备未必能够同步带够,又不能动用乌东的大杀器“重磅航弹”,这个阶段交换比虽没那么夸张,但肯定也不低。当然,由于乌军在这里的各种装备密度极高(几乎达到北约标准),装备战损略高于俄军,也就符合逻辑了。
在我看来,库尔斯克的下一步战局发展,和双方的后勤支持力度有关,主场作战的俄军,在科列涅沃稳固之后,后勤占据上风。而西帅在库尔斯克的打法,明显是等你来攻:核心逻辑还是那四个字——杀人越货。
这四个字我在 如何评价10月1日,俄军攻占弗勒达全城? 一文中有具体分析。也就是说,乌军在库尔斯克,局部是攻是守、攻到哪里、退到何方、要守多久等等战术决策,一定是紧盯着自己的人员伤亡情况来的(装备还在其次)——所谓兵无常势,不行就会果断放弃。
相应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俄军这一波反攻能收复多少地盘,同样也取决于,他们愿意并能够承担多少兵力的损失。库尔斯克的动态战线,当这两股力量相对平衡时,会趋于稳定。
上图同样来自 @江南才进 老师,特别感谢,一并请 @CodeRyan @糖喵 @Suyi控 @苍野 @ducling @cat cat 等老师们指正。今天是库尔斯克战役75天,我们到90天、100天再看。
在我看来,无论立场如何,对于具体战争的分析,都应该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任何此类内容,都会变得毫无意义。乌友如我,无论战事如何,哪怕乌克兰最后灭国,自己心中朴素的反侵略信念,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