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一幅经典名画是哪幅?
1980年,32岁的大三学生罗中立的这幅画被国家收藏,获得400元的奖励,如今,这幅画价值3个亿,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作。
《父亲》这幅画一经问世就掀起了轩然大波,作者罗中立认为中国社会就是靠一个又一个这样“又脏又臭”的农民撑起来的,于是他用笔触赋予了画中人物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大众的支持下,《父亲》这幅画夺得了全国青年美展的桂冠,被称为“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美术院展览,罗中立的名字也被大家所熟知。
要想深入了解《父亲》这幅画,就要了解罗中立的经历。
罗中立出生于1948年,幼时他便在父亲的带领下常常外出画画。可以说正是在罗中立父亲的艺术熏陶下,他才会在画画的路上越走越远。
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罗中立所在的学校以“为政治服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常常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农群众中体验生活之美,于是正在读附中二年级的罗中立便毫无疑问地参与到这中间来。
罗中立在采访中提到,他对当时的场景印象十分深刻。一群大巴山的农民将他们这些学生围起来,村长叫到一个学生的名字,就有一户农民将他们领走。
罗中立就是被一个叫做邓开选的农民带走的。他记得当时正是夏天,老人坐在台阶上吸着烟,蛙鸣阵阵,星光闪烁,惬意的气氛几乎一下子就迷住了罗中立。
他说,他本来是不喜欢烟味的,但当时只觉得这种味道与当下的环境十分适配,便闻惯了,甚至喜欢上了这种味道。
在老人家生活的日子里,他很快便和这位朴素的农民打好了关系。晚上他们共睡一榻,畅谈趣事,这些给罗中立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直到活动结束他们回到了附中,罗中立还一直惦念着这位老人,就是在这件事的影响下,罗中立才会在以后再次想到这位老人,并以他为原型绘作《父亲》这幅画。
1977年,高考恢复,罗中立抓住这次机会一举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油画。起初他想学习的是国画,奈何当年高考偏偏没有国画,无奈之下,他只得选择了与之前他学过的粉画相似的油画。
彼时的罗中立已经32岁了,他常常感到与身边年轻的大学生们格格不入。同时他也深深知道,以他的年纪,想要在画画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比身边的人更加刻苦。
于是在大学四年里,他没日没夜地在宿舍里画连环画,总共画了400多张。但他始终没能发现那个成功的契机。
好在契机出现的并不晚。彼时的罗中立没能考上研究生,正灰心丧气,却听到了全国青年美展将要开办的消息,于是他决定再为自己的油画生涯拼一把。
罗中立再次来到大巴山寻找灵感。在大年三十一个本该欢天喜地的日子,罗中立在公共厕所附近看到了一个收粪的农民。
那个农民在阴雨的天气里麻木不仁地站着,仿佛一点也没有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这个画面一下子触动到了罗中立,他的心中冒出一个灵感:要不就以农民为主体画一幅画吧!
找到方向的罗中立立马充满了动力,他联想到当年招待过他的老人邓开选,便收集了邓开选的照片,以他为原型画画。
罗中立改稿无数次,最后终于完成了这幅画,他为这幅画取名《我的父亲》并送去了展会,随后这幅画被评委改名为《父亲》。
随着全国青年美展正式拉开序幕,罗中立的心也忍不住紧张起来。当时的评委们大多对这幅画持有不同的意见,如何公平公正地评价这幅画便成了一个难题。好在评委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投票权交到大众手里。
大众们则对这幅画极其喜爱,为他投出了800多票,超过第二名将近700票。罗中立也毫无疑问地拿到了金奖和400元奖金。
400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毫不犹豫地将奖金全部捐给了大巴山的农民。
罗中立用自己的画笔,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也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罗中立已经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但他的初心并没有改变,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用自己的画笔,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变迁,描绘着人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