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嫌弃原生家庭?

发布时间:
2024-09-30 01:58
阅读量:
24

前几天,有这样一幕让人无比气愤。

仅仅因为一盒牛奶,女孩被爸爸胖揍一顿。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家里规定,每天只能喝一盒奶,怕喝多了不吃饭。

那天,弟弟一直盯着女孩喝奶,在不知道弟弟喝了两盒奶的情况下,女孩随口问了句要不要喝奶。

弟弟没忍住又拿了一盒奶。

爸爸听到后,直接就生气了,大声吼着:

“你的目的达到了。

你就非得惹他喝这个奶,你告我你满意了吗?”

一脸迷茫的女孩开始解释,迎接她的却是无端谩骂和“凳子加身”。

事情到此,已经够离谱了,但无法预及的惊吓又来了。

挨打后的女孩情绪低落,中午吃饭,爸爸喊几次,她没心情搭理。

于是,爸爸又狂暴了,追过来先给了两脚,又扇了一巴掌,最后掐着自己脖子用拳头砸头。

只是问了弟弟一句“喝不喝牛奶”,便有了如此凶残的后果。

原来真的会有家庭,因为一瓶牛奶打骂孩子。

代入一下女孩的视角,真的很窒息。

弟弟多喝奶,爸爸一个字没有说。

女孩只是问了一句,爸爸就炸毛了。

再说,就算弟弟拿上牛奶,爸爸为什么不说弟弟?反而将矛头指向了女孩。

处处透着离谱,简直不可思议。

仅仅因为一盒牛奶就让家里的鸡飞狗跳,真的至于这样吗?

但不幸的是,不少父母情绪就像未知的魔盒。

你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炸,也不知道会炸到什么程度。

当你面对他们的时候,你会感觉你不是在面对一个有阅历、有自制力的成年人,

而是一个无理取闹,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多变的婴儿,丝毫不匹配他们的年龄。

02、

处在这样的家庭,很多人从小就是父母的情绪垃圾桶。

比如,在西餐厅吃饭,女儿不小心摔倒衣服被手里的冰激凌弄脏。

母亲直接大发雷霆情绪失控,抽起身边的椅子砸向女儿。

看不下去的服务员,跑过去赶紧阻拦。

事后,母亲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三番五次去店里闹。

过年蹦着说,过年了过年了,福到了。

我爸文化水平不高,他觉得我发音错了,直接甩了我一耳光。

我十五岁,我妈丢钱包在那骂我,说是因为养我才会穷。

我说“那妈妈我长大赚钱给你买大房子”,我妈骂“就你这德行,别自以为是了”。

没有打碎碗,只是里面的撒尿牛丸掉出来了。

我爸迎面就是一个巴掌,打的我耳朵都翁了,然后一直扇,一直扇,而且还骂的贼难听,

最后一脚把我踹到厨房里面。

我小的时候打碎了个茶杯,直接跪在地上等我爸回来,希望他能打轻点,

家对我来说就像地雷战场,每个时刻都是情绪爆发的倒计时。

你会发现一个不寻常的现象:

就是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情绪最不稳定的不是那个小孩,而是某一个大人。

这就需要一个孩子,在情绪上向下兼容自己的父母。

以至于有心理医生说,我们把我父母的角色做了,

父母就会变成那个无理取闹小孩的形象。

小时候让你懂事,长大了让你必须让着他们。

所以,你看到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会有一种情节,总想满足父母的要求不想她们受委屈。

然后什么都自己默默承受。

03、

很多父母会自诩孩子教得好,从小不叛逆。

其实这是自我意识薄弱人的特征之一。

大多数情况下,是过度干预和缺乏自由,或不顾一切地试图迎合父母的价值观。

他们下意识地变得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在一个[可以反抗的氛围中]。

比如,前两天女儿把水晶泥弄沙发上了,我发了好大的火,

当时孩子没哭,事后感觉自己真的不对跟娃道歉,娃反而哭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

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受父母情绪影响长大的人,无法区分[人格否定]和[反对意见]。

他们对对方的表情、语气很敏感,很容易感到被逃避或被嫌弃。

总是自责[是我的问题],即便对方只是提出了反对意见。

进而使得[小脑扁桃体]变得敏感,这是控制大脑中恐惧反应的部分。

所以童年不间断承受情绪施暴的人,很容易出现紧张疲劳。

比如有网友都三十几岁,结婚了,看见妈妈的电话还会害怕。

听到母亲要来,便开始焦虑。

有被妈妈突然来访连,下意识的,忙去洗手间摘掉耳环。

有丢掉身份证,想起需要麻烦父母补办就焦虑哭的。

从小到大我们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准备不惹父母生气。

长此以往,[过度紧张]如果没有得到缓解,并且不自觉地保持着这种状态。

就会自动形成寻求对方想要的正确答案的习惯,与人交流时会异常困惑和疲惫。

不知道如何休息,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被迫休息,是因为不知道[释放内心的紧张]是什么感觉。

压力下的荷尔蒙,往往会导致持续的不安感。

对他人的言语产生敌意,或是突然涌上愤怒,直到是潜移默化到骨子里。

比如,父母情绪都不稳定,一点事情他们都能如临大敌,气急败坏,骂声不绝。

我原以为我可以不受他们影响,直到有一天因为我侄儿犯了一点错,我凶他,

我才知道我已经被传染了。

04、

或许有人说,从小被打击的孩子,或许到社会上真的觉得什么打击都是小意思。

一边非常非常努力的证明自己,一边把所有事情都做着最坏的打算。

但是被爱着长大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打击都往好处想。

会第一时间稳定周围人的情绪,会第一时间想解决办法,不会在失去上纠结太多。

我没办法评判哪种孩子更成功,我只能知道哪种孩子更快乐更有底气。

作为一个普通人,有喜怒哀乐、会哭会笑。

发生意外的事情也会难过,但情绪稳定地找解决方法才是正途。

比如,小时候调皮,家里碰的摔的东西多了,从来没有被指责过。

有次不小心把体温计摔地上了,一地水银珠,我爸让我躲开。

然后他一边处理水银,一边告诉我水银有毒啊、应该怎么处理啊……

小时候摔碎一打碗,我妈说没关系,反正我们有很多;

我出去旅行回来,妈妈会问我为什么不多待几天;

所以现在拜托她任何事情,不管她应不应,我好像都没什么心理负担。

是啊,被爱包裹长大的孩子才不会内耗。

《弗洛伊德的使命》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无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生保持胜利者的感觉。

而这种成功的信念,会导致他这一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可是,我们出生家庭无法选择,如何调整,扮猫有几点建议:

如果一个人影响到了你的情绪,你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上,

而不是影响你情绪的人身上。

什么时候该适当妥协配合,什么时候充耳不闻,什么时候阳奉阴违

靠着这样的理解,你会慢慢学会一种名为从容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将为你的人生增添一份保障。

将自己的视线从这栋大房子里转移出去。

不要去想在这个喜怒无常的家庭里,到底谁爱谁,谁又讨厌谁。

不要被这样的情绪所困住,那只会让你永远扮演着可怜人的角色,成为一个偏执的人。

在这样的相处模式里,绝大多数你都能做到事情在先,情绪在后。

当有旧的东西被我打破,自然就会有新的东西浮现。

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可能新生就代表着某些陌生、某些不适、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放下一些东西,再拿起一些东西,这就是人生。

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