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观点?

发布时间:
2024-09-23 04:38
阅读量:
7

举一个例子,我开饭馆,假如我会做三样菜,但我同时只能把一样菜放在菜单上:

第一样爱吃的人特爱吃,天天在我这吃。不爱吃的人光看到就想吐,不会来我这吃饭。

第二样爱吃的人多,基本上一周就来一次。

第三样人人都能填饱肚子,但实在是无法吸引到人,回头客比较少。

假设这三种方案的利润完全一样,你会愿意做哪样菜?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跟老师教课一样,一旦一个老师的教学法覆盖的范围太广,必然达不到个性化教育,也就不会是什么“因材施教”。

也就是说想要让所有学生受益,就必然牺牲掉把某一个学生培养成天才的可能性。

【既要又要】只存在于动画片之中,现实中我们必须抓住一个主线,能偶尔做做支线最好,不做也行。

所以回到我说的第一段,你想做哪一种老师?

【真理】一定是要有适用范围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同样如此。

就比如说吧,我这学期带的学生合计177人,难免会有几个不喜欢我授课方式的学生,而我需要的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让那些能听我讲课的学生学到我这门课的知识。

但这种方式同样会存在一些听了我的课,但悟性很高,很快就能认识到课堂知识盲区的学生,如果他们愿意下课跟我提问,我也当然愿意多去帮他们解惑,前提是我得有足够的时间

我是大学老师,所以这种时间还是有的,但学生年龄越小的老师,可能越难抽身进行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这类学生便成为了此种教育方式的“弃子”

同样,如果我一开始就以这几名学生的领悟力为基准授课,那必然会让大多数学生听的云里雾里,前几名学生确实受益很多,但我恐怕就会被学生投诉教学质量了。

这就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适用范围,学生数量越少,这句话接近真理的程度越高,所以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现阶段可能就是硕博,还有就是一对一的家教,其他任何多学生教育都不可能做到这点。


最近在看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校长写的《面向个体的教育》,里面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即4000多名学生有着4000多不同的课程表,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课程,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非常喜欢这种教学尝试。

但我看完书后依旧存在一些疑惑,比如说我吧,我就特别喜欢生物,次次年级前三,我也想学习一些更高深的生物学知识,所以我选课偏向于选生物。那跟我一起上课的,是同样生物特好的,还是生物水平较差来提高的呢?很明显给这两类人授课的方式肯定是天差地别。

同样,我英语特差,我就不想选英语,那是完全遵循我的意见,还是会有制度要求我加选英语呢?

至少能确定的一点,我不认为一个初中或者高中能真正的做到单独为我安排一套老师来根据我的个人习性来指导我学习,人力和财力当下恐怕并不允许这种吧(所以我非常期待AI教育)。

最后引用一下李希贵校长书中的原话吧:

身在一线的老师们,一直被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困扰。有些学校管理者遇到这样一句为自己的管理“撑腰”的口号往往心中窃喜,时不时在校园里挥舞一下这个不大招人喜欢的大棒。于是,大量急功近利的“硬教育”和许多不合时宜的“被成长”层出不从。

可恐怕是每个老师都需要反思的问题。

END